「策展人」到底是個什么職業

2023-02-05 05:51:03 字數 4690 閱讀 2161

我的職業是個獨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

在各種場合自我介紹的時候,別人常常就是一臉懵,要不然就是充滿了各種誤解——不僅對於非藝術行業的人來說,甚至很多國內的藝術從業人員、策展人本身也對此頗有誤解。

常常見到的誤解是——策展是做展會規劃、活動策劃的嗎?是設計展廳嗎?......

於是我就想來寫一篇給大眾看的科普文——「策展人」到底是個什麼職業?策展又是件什麼事兒?甚至——展覽是什麼?同時我也想聊一聊自己「以人為本」的策展思維。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其實「策展思維」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和我們任何乙個人的生活都有關係。首先我交代一下我的背景,作為「策展人」我算是科班出身,碩士畢業於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藝術管理專業--我們專業的全稱是「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culture and arts(文化藝術產業上的創新與組織)gioca」 。

當然我想說的是,我不是維基百科,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從學習、工作經驗上的自己的理解,作為一些**,如果有才疏學淺不盡人意之處,也請諸位業內前輩指正。

策展人的官方定義策展人(curator )這個詞語最初指代的是在西方博物館、美術館系統裡「監護人」這樣乙個角色,很多字典上依然把curator這個詞語翻譯成「博物館館長」。

這些大型的博物館美術館需要定期按照各種主題、年代、藝術家來呈現展覽開放給公眾,於是就有了「策展」這樣乙個概念。中文「策展人」字面上的意義就是「策劃展覽的人」,在博物館系統中,展覽的內容不一定是藝術品。

在這樣乙個系統下的策展人需要有很深厚的學術、研究背景。「策展人」這個角色的學術背景大多來自於相關研究領域,以及包括了博物館學、藝術史、藝術批評以及藝術管理等等。面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的主要社會功能和職責是公眾教育(education)。

策展人有可以比喻成為「講故事的人(story teller)」--把專業領域的知識通過文字、影象以及後來的新**手段的解說,用不同主題概念穿起線索引導,通過展品合理的陳列設計,娓娓道來講故事,把知識和資訊轉化為一種直觀的體驗與經驗。

比如說古埃及的歷史,讀完文字親眼就看到乙個木乃伊--你可以通過乙個實物去感受,那麼一切就栩栩如生印象深刻了起來。

這是一堂自學為主的小課堂。好的策展人把故事講得邏輯清晰,生動活潑,條理分明,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之中又把策展主題的概念--那個試圖表達的message傳遞給了觀眾。這類策展人被稱為是博物館、美術館以及藝術機構常設策展人。

這通常是乙個部門團隊,他們的工作除了定期規劃展覽的內容(what to say)、呈現方式以及手段(how to say),也會根據每個機構的職責、功能以及定位,有著不同方向的研究。比如說偏學術化的國立機構對於當代藝術具有探索性實驗性的研究;而盈利導向的私人美術館會更偏向於市場以及品牌定位等等。獨立策展人((independet curator)是當代藝術誕生之後的副產品。

理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現代藝術之初,那些自立於沙龍展學院派體系之外的「野獸派」、「印象派」們自立門戶的宣言式的展覽。(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被認為是這個行業真正意義上的開端。

如今的當代藝術領域,這些獨立策展人逐漸擁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以及權力。比如「威尼斯雙年展」等等國際大型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的總策展人無疑是乙個展覽真正的靈魂和主角,並且他們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洞見也對整個行業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中國,「策展人」這個職業是從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開始的,發展至今,國內不乏有著一些真正厲害具備國內影響力的策展人。

然而整個行業不規範,魚龍混雜(當代藝術在中國本來就很混亂),早年很多諸如在北京混圈子攢局子的社交花蝴蝶也以「獨立策展人」自居,多少讓人霧裡看花非常迷茫。

而國內的美術院校體系又把控了絕對話語權,讓很多小圈子裡自娛自樂的藝術展覽本就在晦澀難懂的「當代藝術」明目底下,策展人又令其多了一層「不說人話」的學術解讀,更讓大眾產生了隔閡。

很多展覽邀請一些有權力有名望的藝術評論家寫乙個展覽序言,生搬硬套扯一堆在哲學高度上把人繞暈不著邊際的廢話,然後冠以其「策展人」的頭銜...諸如此類種種。

說到底,「藝術」、「藝術市場」甚至於「藝術行業」是不同的概念,而錢權名利又是令人容易迷失的東西。展覽是什麼?

在具體詳細討論「策展人」到底是做什麼、「策展」是什麼之前,讓我們先來說說展覽本身。

很多人都會有乙個印象,展覽是藝術作品的陳列:先有了藝術品,再有展覽。其實我的理解是倒過來的——我們是先有了展覽的需求,再有了藝術品。

從某種意義上,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是因為展覽而推動的。

我一直認為,藝術在變成市場上類似**的等價物這個功能之前,它的起源也是功能性的,它並非僅僅是藝術家無意識的自我表達。世界上最早也最好的展覽是神殿、教堂和寺廟。展覽的核心理念是信仰的陳列,這就是像是一篇**的論點(說什麼what to say);而論據是什麼呢?

——是用來支援論點成立的證據,於是展品和陳列方式一起構成了這個how to say怎麼去說。

如何去說才能打動並且深入人心,才能給觀眾**催眠接受輸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除了經書那樣通過理論直接去布道的文字之外(事實上,《聖經》和佛教就是一本以把道理寓意於乙個個故事比喻的「故事大全),宗教形成之初的廣大教眾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文盲,於是問題來了:如何去給公眾講這個故事。

同時,感官語言是情緒的語言,它是能量的載體,繞開小我頭腦的思維,直接引起人們的情緒共鳴與能量的變化。通過建築(空間)、繪畫、**、舞蹈等等感官語言表達方式來講述信仰,構建乙個具有強烈儀式感的場域,讓觀眾在這種氣氛中完成意識的轉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成為了教堂、寺廟、神殿存在的核心功能。

於是我們看到西方那些永垂不朽的名畫最開始是講述宗教題材,這是因為最初的這些藝術家們其實在今天對於藝術的定義裡只能算是技藝超群的「工匠」,這是他們的工作。

無論是公尺開朗基羅的《聖殤》還是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都是教堂的commission委託作品——大量的壁畫、繪畫、雕塑作品都是為了教堂這一展覽需求而委託的藝術家作品;而**方面,**的十二平均律被認為是西方古典**的基礎,而他本身就是教堂的「**總監」,管風琴也是宗教樂器,而多聲部複調等等的誕生也是為了宗教需求唱詩班為了營造出神聖氛圍而誕生的;建築方面,哥德式風格的起源也是為了表達宗教氣氛的需求...不勝一一枚舉。在中國,無論是敦煌石窟還是**唐卡都是為信仰這個展覽而誕生的。

宗薩仁波切解釋他為什麼要拍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就是古代的唐卡」,這是不同時代表達手法和方式在變化,同樣都是在講故事。

我的老師解釋古代那些大師的時候對我說——魏晉那些雕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雕刻者本身的境界不同,他們是用生命和對信仰的理解在創作的;而之後明清很多雕刻者就只是工匠在機械性地雕刻——這也許就是真正「藝術品」的界定,是否帶著靈魂的氣息。沿著歷史的脈絡我們看到,是「展覽」本身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而「藝術家」、「藝術品」的高下來自於創作者境界(甚至不只是技術)的殊勝。

如果我們再往前走一點,**舞蹈繪畫雕塑等等來自於先民的「薩滿信仰」——薩滿帶著部落族人在篝火邊與神明與萬物的對話,他們用樂器chanting(唱誦)舞蹈進入一段意識轉化之旅,最初的樂器都是法器,藝術在這個時候悄然誕生,伴隨人類文明成長始終。如果我們把教堂寺廟比喻成乙個展覽,那麼這種薩滿儀式就是乙個表演藝術的現場,兩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就是儀式感的建立,建立一種精神性的場域來塑造敬畏與尊重,以及,在此其中讓觀眾完成意識的轉化。

這些,同樣也是今天,乙個展覽的核心。marina abramovi?在紀錄片《space in between》裡說她一直在尋找「performance(行為藝術)」與「宗教儀式(ritual)'的共通之處,最後她找到了那個點:

transformation 轉化。

同樣,無論是展覽是**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的現場所構建的「儀式感」的功能也是意識「transformation 轉化」的過程:我們會覺得什麼展覽是好的,看了什麼樣的演出是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我們在結束觀賞之後收穫到靈感啟發的,似乎有那麼一些東西讓我們在進場前後有一些不一樣,開啟了不同看待事物、世界的視角(perspective),讓我們發生微妙改變的東西——這就是意識的轉化。

古代的薩滿們在儀式中用**舞蹈等感官語言,以及神聖植物來帶領人們進入到這種意識的轉化之中,他們把這個過程叫做「journey」或者「trip'(指代一場旅途)。那麼同樣的,我們可以把展覽比喻成一場感官之旅——那些通過語言文字影象聲光電新**等等各種手段讓觀眾在此過程中情緒、能量以及意識發生哪怕微妙影響的一場trip一場journey。展覽就是一場儀式。

而策展人就是那個設計、主持儀式的薩滿,利用專業的對感官語言的把控能力、對場域構建呈現方式的實踐能力,以及對觀眾情緒操控在微妙之處起承轉合的引導能力去完成能量在藝術作品與人們之間轉化的人。

讓我們來看一看策展人curator這個詞語的拉丁詞根「cure'——**,它最初的意思其實是:照料人們靈魂的人。

我們從策展人的人類學起源來看,薩滿是最早的策展人藝術家也是最早的醫生。醫術**我們的身體,而藝術**我們的靈魂。而在薩滿身心靈合一的理論裡,利用能量(中醫稱之為「氣」)**身心本就是一體的。

所以我常常戲稱,my job is tripping people.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是乙個展覽,行為藝術表演現場是乙個展覽,一出戲劇一部電影的代入感、一本**通過調動觀眾的想象力跟隨著故事發展跌宕起伏情緒變化都是乙個展覽,我們購買藝術作品裝飾房間也是乙個展覽——乙個對來訪者講述主人的性格審美氣質關於「我是什麼樣的人」的展覽,其實我們的穿衣打扮配色也是一種對自我的呈現,也是乙個展覽。如果我們用更大的視野去看,「展覽」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是政治宣傳、宗教布道、廣告媒介、品牌營銷、櫥窗陳列、公關活動;是催眠**的手段,是價值觀輸出,是風水布局,甚?

一本書就是乙個陳列在紙?面的展覽——一切運?用多感官的語?

言在不同維度賦予?們體驗的集合體都是展覽不同形式的呈現。乙個好的寫作者並不是著力於雕琢詞句的精緻,而是擅長於對於氣氛的營造——等同於乙個展覽的場域構建,所以好的文章好的藝術作品具有的東西叫做「感染力」。

VDD VSS VCC VEE到底是怎麼區別

vdd vss vcc vee到底是怎麼區別?說法一 vcc vdd vee vss是指晶元 分解電路的電源集結點,具體接電源的極性需視器件材料而定。vcc一般是指直接連線到整合或分解電路內部的三極體c極,vee是指連線到整合或分解電路內部三極體的e極。同樣,vdd vss就是指連線到整合內部 分解...

女生到底是一種什麼人

作者 蕭萍 兒童時代 2010年第09期 1 男生表演唱 女生到底是什麼人 男領唱 女生是什麼人?男合唱 哎喲,她們到底是一種什麼什麼人?她們開心的時候眼睛笑得眯起來,不開心的時候老是尖叫啊尖叫,還命令你去撿球撿球撿球 男領唱 女生是什麼人?男合唱 哎喲,她們到底是一種什麼什麼人?為什麼老師總喜歡她...

我們到底是在為誰工作

我們到底是在為誰工作 只拿這點錢,憑什麼去做那麼多工作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乙份報酬,等價交換而已。我只要對得起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點我都不幹。工作嘛,又不是為自己幹,說得過去就行了。這種 我不過是在為老闆打工 的想法很普遍 在許多人眼裡,工作只是一種簡單的僱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對自己意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