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21古詩三首鹿柴 人教版 學習

2023-01-31 17:42:02 字數 2493 閱讀 7653

這個工作可讓學生分組負責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週一換。要求學生抽空抄錄並且閱讀成誦。其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所以內容要盡量廣泛一些,可以分為人生、價值、理想、學習、成長、責任、友誼、愛心、探索、環保等多方面。

該詩描繪的是陝西省終南山輞川一帶日落時分的美麗景色。其全文如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文簡潔明瞭,用反襯的手法,向人們展現出一幅空山夕照,清新、幽靜的美麗畫卷。體會詩的意境和介紹反襯的描寫手法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我注重五個「導」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一、知識擴充套件「導」新課

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後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並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秀篇目在班裡朗讀或展出。這樣,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在課前學生有一首歌的準備上課時間。我就從這首歌匯入新課、擴充套件知識,並激發學生興趣。

死記硬背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死記硬背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方式,漸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另一方面,老師們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煞費苦心。其實,只要應用得當,「死記硬背」與提高學生素質並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師:同學們剛才唱的非常好,歌詞也非常的優美,你們能告訴我,古時候的人們會不會唱歌呢?

他們都唱些什麼呢?

要練說,得練看。看與說是統一的,看不准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範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彙、理解詞義、發展語言。

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於觀察物件的選擇,著力於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於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待學生回答後,簡單介紹詩歌的起源。

師:其實我國古代,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有歌謠了,他們歌唱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歌詞優美,朗朗上口,非常好聽。還有人專門收集、整理和創作歌謠,當時這些人被稱作「采詩官」。

後來歌謠的形式和內容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有人專門從事歌詞的創作,我們把他們叫做「詩人」或「詞人」。他們創作的「詩」和「詞」譜上曲子大都是可以唱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有名的詩人,並一起學習他的一首詩。

二、無問設疑「導」想象

在宣布課題後,問學生「鹿柴」是什麼意思?然後向學生進一步介紹:這個地方離我們非常的近,就在西安遠郊,藍田一帶,坐車到那不過幾個小時的路程……(激發學生興趣)

設疑:誰能猜一猜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鹿柴?

想象:這個地方的景色如何?有哪些景物?那些動物、植物?是什麼樣子的?

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巧妙的設定這樣幾個問題,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也為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做了很好的鋪墊;也對詩文所描寫的景色有了初步認識。

三、創設情境「導」說話

在學生初讀古詩的基礎上創設進入鹿柴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創設情境

出示填空:我沿著小路走進了森林,越走越深,我發現 。(這時周圍比剛才有什麼變化?

理解深林)進入深林,你的周圍是 、抬起頭看 ,腳下是 ,用手摸上去樹 ;草 ;青苔 ;有時會聽見人說話的聲音,他們或許是 ;說話聲沒有了,整個森林安靜極了,有時會偶爾傳來聲、聲、聲。這裡的空氣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覺 !我真想 。

通過這樣的「旅遊式」的情景創設,把學生置身於「深林之中」,把它們的各種感覺都調動起來,引導想象,訓練說話能力,同時感受意境,理解詩文。

四、對比舉例「導」誦讀

古詩的朗誦一直是比較難訓練的,要讀出古詩的意境是很不容易的。在本課的指導朗讀上,我採用對比法讓學生讀出「大海」與「小溪」兩個詞,讓學生體會「空山」的感覺和讀法;「但聞人語響」用輕重兩種方式對比讀,讓學生體會,因為聽得不夠清楚,有回聲,要讀的聲輕一些;「返景入深林」用快、慢兩種方式對比讀,使學生理解,因為有一抹陽光為幽靜的深林增添了乙份生機,讀的稍快一些、有生氣;「復照青苔上」讀時要充分表現對這種悠閒、安逸環境的喜愛。

五、寫法剖析「導」寫作

本詩最大的寫作特色是反襯的寫作手法的運用,對這一寫作手法進行簡單的剖析後,巧妙地設計寫作訓練,讓學生簡單的嘗試應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嘗試用「反襯法」時我設計了一項訓練內容:

1、不說「寒冷」天忒冷。讓學生不能用「寒冷」一詞還要表現出天氣很冷,可以用現象來說明,也可以用比喻。

2、不說「酷熱」天炎熱。不讓學生直接用表現「熱」的詞,但還要讓人感到天的確非常的熱。

以上是我在教學《鹿柴》一課時的點滴做法和一些體會,希望能到各位同行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熊英惠從去年九月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至現在已有一年。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乙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 尷尬 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由鉛筆轉換為鋼筆 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閱讀應該逐...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金色的草地 的教學反思 金色的草地 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 我 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著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 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 李裕傑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乙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乙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乙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 在實踐中反思。一 鑽研教材 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