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2023-01-29 05:30:05 字數 5033 閱讀 4093

篇一: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作者用平時的語言,真實的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對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點,難易適當,通過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比較貼切自然。

首先,我讓學生說一說吟詠月亮的詩句,這乙個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月亮產生了一種神秘的嚮往,盡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再次,由於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字內容,我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六要素。學生讀完課文後,讓學生**多**上的圖。這樣**結合,不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再一次激起了閱讀興趣。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講解,而是有重點的**,如通過讓學生跳讀課文,劃出表示時間的語句,了解事件的進展,從而使學生對登月的全過程一目了然;通過重點研讀12段和4段讓學生回答:1、太空飛行員在月球上做了哪幾件事?2、給「激動」「緊緊地」加點,並說明這兩個詞語的作用。

3、登月艙完成使命後被甩在了太空,對這種做法談談意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特別是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課堂教學目標不僅是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我在梳理完課文內容之後說:「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國國旗換成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該多好啊」接著出示「神五」「神六」發射成功的**,讓學生敘述事件並說內心的感受,並讓學生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員,來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國人民說一句什麼話?」頓時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

當然,這堂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歸納作者的寫作特點時,學生對第

一、二段的渲染的寫法不是太明白,感覺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應該聯絡生活實際給他們舉個例子以助於他們理解;在找文中議論性語句時,學生對「議論」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沒有及時地加以解釋。

篇二: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與其說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說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

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著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

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的興趣;第

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

三、讓他們明白發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字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和設計「登火星計畫」,可以說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乙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

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說,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

篇三: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自讀課,教學目標有三:識記生字詞,了解人類登月的相關知識,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學習採用時間順序敘述事件過程的寫作方法;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構思是運用提問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從而能學到一點與人類登月有關的知識。

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展開敘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點撥,學生會很快能掌握這種敘事方法的。而這節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為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感受科學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因此我運用了質疑和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

可以說,這節課還是頗順利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學原則中的啟發性原則,運用了問題——發現的教學組合方法進行教學。從問題出發,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頗感欣慰的是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提問是激發興趣的手段。

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入,這時他們的思維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這樣他們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質的提公升。問題懸而未決,思維受到挑戰,他們會繼續**下去。

這樣興趣就被激發了,興趣一激發成功,那麼就意味著他們將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一旦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後,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新課匯入時間過長;問題過於瑣碎;知識點未能很好地落實;重點不夠突出。匯入目的是創造情境讓學生能盡快進入課堂的學習,但是時間過長的話,會讓學生一頭霧水,不能體會老師的用意。

問題過於瑣碎,使得層次感不夠強。因為之前只準備用一節課時講完該課,所以內容過多,一些知識點猶如蜻蜓點水般掠過,未能讓學生掌握。由於前面的一些內容耽誤過多時間,導致後面的重點部分——質疑和討論不能完全展開,學生的興趣剛被激發,課就已經接近尾聲。

最後的一些該由學生**的問題只能由老師講解,學生的主體意識受到了制約。這可以說是最大的敗筆。

痛定思痛,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談談自己對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觸。

一要熟悉教材,教學的各個部分應做好安排。該怎麼匯入,怎麼結尾,哪些是重點,各部分的時間安排。如果把上課比做打戰的話,教材就猶如敵人,要摸透敵人,才能有取勝的機會。

因此切忌打無準備之戰。戰前要根據敵我的情況確定正確的戰略戰術,統籌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凱歌而回。

二要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文的知識點或許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貪多,不要一咕腦兒地全塞給學生。

就如《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重點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質疑和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那麼其他的有關登月的細節就不必多費時間,把時間空出來。

三要多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啟發性原則是教學原則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視啟發式教學。

孔子曾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的教學要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是主體,教師是乙個引導者。

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激勵,啟發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惟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這一課最後的質疑討論環節,學生提出了很多與宇宙有關的問題,問題提得非常好。問題提出總得解決,那誰解決呢?

學生自己解決。或許會說以學生現在的知識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確是。但是能因為這樣就讓老師作答嗎?

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乙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乙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所以,即使學生不能解答,老師也不能代為回答。這時候,老師要做的就是提示學生通過某種途徑找尋答案。更何況有關宇宙的一些問題,老師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為老師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什麼知識都曉得。

因此,要謹記這一句名言。

四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生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教育。學校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這個目標切實抓好。

而在《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中,這個目標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的探索,學生也許永遠也不會去接近科學,了解科學,探索科學。這些知識只會在若干年後被大腦所遺忘,但是一旦興趣形成,就會驅使他們主動去探尋,大腦裡的知識就會不斷被更新。

而有可能十年過後,有些學生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從而成就一位科學家。由此可能,這方面的培養不容忽視。某篇文章能改變乙個人的一生,這不是誇張。

正是因為這篇課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學生內心的一種共鳴,使他重新審視自己,樹立起新的價值觀。乙個新的自我由此誕生。所以,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靈魂的塑造。

反思過後,才深刻體驗到語文教學之難。作為乙個新手,初出茅廬的我,沒有一點實戰經驗。這節公開課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能夠及時被前輩們發現並指出,對我而言,確實是件好事。

因為不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對我而言,都是極其寶貴的,它們能讓我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上收穫更多。所以,懇請各位前輩以後多多賜教。

篇四: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相對簡單的說明文,嚴格來說的話,其文學價值並不明顯,也沒有過多的說明文知識,我想,不如跳出課本,讓他們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學視野。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定位於「永恆的月亮」,讓同學們去領略月在古詩詞及現代詩歌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以此為藍本,我精心設計了一節課外閱讀拓展課。

這以節課包含了三個環節:明月知多少、古詩中的月亮、現代詩中的月亮,這三個環節中,「古詩中的月亮」是重點,「月亮在古詩中都象徵著什麼」是我們**的主題。

「明月知多少」環節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別稱,拓展語文知識,給同學們補充了以「嬋娟」為代表的三十幾個別稱。「古詩中的月亮」設計時,主要是挑選了眾多含月的古詩,以月的內涵為界限進行分類,出示古詩,讓大家討論出示的一組詩中,月亮的內涵。最終歸納出了9類,分別是:

1、借月亮寄託思鄉之情;2、借月表達亡國之痛,憂國之情;3、離愁別緒;4、懷才不遇和遭遇被貶;5、真摯的愛情;6、對大自然的讚美;7、歲月更迭,時光易逝;8、高潔品質;9、邊塞的孤獨。這九類中,亡國之情和懷才不遇是最難分析的,要結合具體的詩人和時代背景,其它的幾類同學們都能夠判斷出來。為了緩解課堂氣氛,**了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同學們很開心。

最後,展示了一組詩,讓大家自己去區分作者寄託在「月」上的感情並重點賞析了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不過這首詩中有「相思」「夢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為情人之間表達愛意的,這也說明,我們劃分出的九類月的內涵只是乙個大致的範圍,需要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定位。第三環節只補充了《斷章》,讓大家自己品讀,去體悟詩中朦朧的美。

初一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篇一 初一上冊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反思 作者用平時的語言,真實的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對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點,難易適當,通過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比較貼切自然。首先,我讓學生說一說吟詠月亮的詩句,這乙個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月亮產生了一種神秘的嚮往,盡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

月亮上的足跡 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 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 公升空 登月 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 這一步,對乙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 對整個人類來說,...

初一上語文教學反思

二 平常堅持學習 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結合課改,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語文學習環境,把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 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 學生之間交往互動 共同發展的過程和平台。緊扣教材 新課程標準,在有限的時間內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