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學習二年級語文《輕與重》教學反思

2023-01-28 10:27:04 字數 2582 閱讀 4071

二年級語文《輕與重》教學反思

「輕與重」是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輕與重的比較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內容的選取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生活體驗,因此這個內容相對來說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掌握。

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於生活的。通過讓學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判斷物體輕與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可採用不同的判斷方法。

在課的引入部分,讓學生猜測可能要研究的數學問題,首先讓學生猜測哪個盒子更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用眼睛看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輕與重之後出示兩個用眼睛看也難以判斷的物體,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兩個物體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判斷,實踐中又產生新的問題,選用什麼方法比較好。 通過一系列的設定情境,啟用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在**新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先用蹺蹺板比輕重,用眼睛看,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用手感覺時,用手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比較重,無法掂一掂、吊一吊時,用手拎;最後再到生活場景中,。這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通過猜測、嘗試,把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

通過語言的敘述和不斷的補充完善,整個知識框架就逐步形成了。

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自主參與、互動、體驗、感悟,幫助學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和協作精神,同時讓學生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總之,課堂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二年級語文《輕與重》教學反思二

「輕與重」是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輕與重的比較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經驗和經歷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選取大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和感興趣的實物、活動,非常符合和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狀態及生活體驗,因此這部分內容在授課時行對比較受學生的喜愛和容易理解掌握,課堂教學氛圍更是輕鬆愉悅。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於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幹什麼呢?」緊接著丟擲問題:

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常活躍,,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

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於是接著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

」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定和討論,啟用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

借助工具測量,培養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藉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

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視窗,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活動的結果,通過獨立說、互相說、集體說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盡量體現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並將其大膽說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節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

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追問:你們認為呢?

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說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現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著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盡量要找準變數和不變數。

其二,在本課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發布「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說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要根據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K12學習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通過數學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以往的數學教學是把傳承知識作為主要目的,這種理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現代社會,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主動探索的精神 終身學習的願望要比其獲得有限的知識更有價值。為了適應新世紀的發展,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

K12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整數教學設計及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整數教學設計及反思 小數乘整數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小數乘法的初步經驗。它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同時,它既是小...

K12學習一年級認識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一年級認識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認識幾和第幾教學反思范文一 認識幾和第幾 這節課是區分 幾 和 第幾 的不同含義。幾 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 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乙個。孩子們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而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