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學網中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精粹

2023-01-21 15:48:02 字數 3029 閱讀 4107

◇炎黃子孫。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領,一說是神農氏。黃指黃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號軒轅氏。

相傳炎帝和黃帝聯合起來統一了華夏,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西北,周圍古柏參天,莊嚴肅穆,當地**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公祭儀式。

◇華夏民族。華夏,中國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稱。在中華民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蠻等氏族融合而成了華夏族。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華夏開始成為穩定的族體,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經過歷代的民族融合,中華民族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黃曆。我國古代民間對農曆的稱法。相傳為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曆;又因為古時由欽天監計算頒訂,也稱皇曆。

◇四時。也稱四季,是春、夏、秋、冬的總稱。我國自古以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第一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決定的。二十四節氣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具體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干支紀年。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由**命令推行。干支紀年法自實行以來,六十甲子周而復始,一直延續到近代,如「辛丑條約」、「辛亥革命」都是用干支紀年表示的。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具文化內涵、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為歲首,古人因此又稱之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天所稱的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

春節從除夕開始,持續到元宵節。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人們為了感激過去的一年的收穫,抒發對新一年的憧憬,營造了濃厚的節日喜慶氣氛,舉國上下充滿祥瑞之氣。

春節的慶祝活動多與農事有關。

◇元宵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

元宵節始於漢代,唐代始賞花燈。民間有吃元宵、逛燈會、猜燈謎等習俗。湯圓也叫元宵,是用糯公尺粉搓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

湯圓品種豐富,以寧波湯圓最為有名。

◇社日。古代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祈禱風調雨順,慶祝五穀豐登。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又**社、秋社。

◇清明節。是農曆中乙個重要的節氣和傳統節日,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時,全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暖,柳色舒青,草木向榮,農人忙著春耕播種。

清明節氣的第一天為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傾城而出,沐著春雨,前往郊外踏青掃墓。

◇端午節。中國古代的「衛生節」,又叫端陽,即農曆五月初五。每到這一天,家家打掃庭院,門上懸掛艾枝、菖蒲,灑雄黃酒滅菌。

同時,端午節還是我國最具愛國色彩的傳統節日,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自沉汨羅江,楚國人民用竹筒裝公尺,划船至江中投入水裡,以祭奠屈原。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節,又稱為乞巧節。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相傳這天晚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中元節。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盂蘭盆節。起源於佛教傳說,乙個叫目連的青年為了救地獄中的母親,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為母親求願。

中元節民間習俗放河燈。

◇中秋節。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即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

中秋之夜,月亮圓滿,月光皎潔柔和,親朋好友於當夜相約,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月圓寓意團圓。從唐代起,嫦娥奔月的傳說融人中秋賞月的習俗裡,使節日富於浪漫色彩。

◇重陽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後演化為老年節。《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又叫重

九、九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特別是灶王爺),慶祝豐收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祭拜祖先。臘八粥源於佛教的傳說。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是春節的前奏曲。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又叫歲除、逐除。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

◇皇帝。帝在戰國以前是神的尊號,皇是形容帝的。到了戰國時期,皇和帝成為上古君王的稱號。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強調君權神授,從西元前221年起,確立皇帝為國君稱號,這個稱號一直被歷代君王使用,直到2023年辛亥革命才結束這一稱號。

◇爵。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皇親貴戚以及功臣的最高封賜。

◇三公。古代輔助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吏,又稱傅君、傅相。

◇三孤。位置卑於公,尊於卿,為三公的副職。

◇上卿。周代官制,最尊貴的諸侯稱上卿。周宗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漢分為九卿,北魏置少卿,歷代相沿,清代三品至五品卿為官僚虛銜,至清末廢。

◇尚書。起於戰國。尚即執掌的意思。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職,漢以後地位逐漸提高。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宋代行政全歸尚書省。

明代設六部尚書,清代沿襲。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纂撰述的官職。唐置學士院,唐玄宗選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學士,負責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有內相之稱。北宋承唐制,相沿至明清。

◇御史。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御史,掌文書及記事。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漢以後職銜有變化,官署叫御史台,是國家的監察機關,明清改稱都察院。

◇郎中。戰國時宮廷近侍,秦置為官。隋唐以後,六部置郎中,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分掌各司事務。宋代稱醫生為郎中。

◇太守。戰國時郡守的尊稱,漢時為州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此後州郡的建制多有變遷,從唐玄宗以後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清代,太守是知州的別稱。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司馬。周置,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置大司馬。後世成為兵部尚書的別稱,兵部侍郎稱少司馬。

◇太尉。秦置。至漢代時為全**政首腦,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後逐漸無實權。

◇科舉。隋代朝廷用公開考試的方法甄別選用大小官吏,這是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歷史性轉變。隋朝開創的科舉制,經過歷代不斷完善,成為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制度。

從隋代至清代,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20世紀初,科舉制走入死胡同,於清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校和教育制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鄉試之名源於西周的鄉舉。因為考試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闈(闈,考場)。

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桂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禮闈、春闈。會試第一名叫會元。

綜合素質大綱考點重點歸納教師資格證

二 教育法律法規 1.教師的權利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改革是實驗2從事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隊,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3知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4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貨架規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帶薪休假5對學校教育教學 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工作提出意見和建...

2019中學綜合素質大題必考題

材料分析題高分技巧 答題結構 總分總 答 總 評價 表明態度和看法 分 論點 結合材料闡述 首先,分論點1 分論點解釋 材料中,其次,分論點2 分論點解釋 材料中,再次,分論點3 分論點解釋 材料中,總 照應開頭,總結啟示 一 1 素質教育觀 以素質教育觀為主,必須答出3點以上,看情況是否加上教學觀...

烏魯木齊市90中學綜合素質評價 新

實施方案 2013.4.9 烏魯木齊市90中學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一 指導思想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有利於引導學生自我認識 自我教育,促進學生全面 主動發展 要有利於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行為,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 健康發展 要有利於引導家長 社會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