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式教師

2023-01-21 03:21:07 字數 2655 閱讀 4817

柴靜引起的教育思考

近日,前央視調查記者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熱議,各種聲音中,帶給教育什麼樣的冷靜思考?教師又可以從中收穫些什麼?

一夜之間,柴靜成為中國最頂尖記者。然而,我發現,柴靜也正在榮公升為中國最有魅力的教師。她給人們上了一堂科普課、德育課、人文課、媒介素養課……

這是乙個以「使用者」為核心、以「選擇」為導向的「雲時代」,乙個以創造知識取代傳授知識的「個時代」,課堂的邊界正在逐漸模糊,跨界和個性化趨勢正使得教師角色被重新定義。

縱觀「柴靜符號」所帶來的教育想象,我們可以「看見」雲時代教師角色轉型的三大改變趨勢。

改變趨勢一:從「輸送」到「代入」

讓教師回歸真實本性

柴靜展開調查的動因是母愛本能。這種極具個人情感色彩的言語讓觀眾首先接受的是乙個有情感的母親、活生生的「人味」,在情感與人性的「代入」中跟隨柴靜一起思考「為了後代,我們可以做什麼」。

精湛敘事的建構能力和置身其中的本色出演,顛覆了記者作為旁觀者、記錄者,不可以有主觀情感的傳統標準,取而代之的是走近作為「人」的記者的內心世界——有情感、有態度、有立場。

我想,教師何嘗不是如此?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代言人,她橫亙在知識與學生之間,判定學生自身是無法習得知識的,必須通過教師這個中介來輸送與傳遞。於是,才有了「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教師講授的永遠是正確的、標準的、必須讓學生牢固掌握的經典知識。

在這樣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只見「知識」不見「人」。

正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只是被貼上「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標籤的知識傳授者,因此,我們看不到教師最真實的那一面,也許教師苦口婆心解釋的道理連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也或許數十年如一日的標準答案讓自己也心存質疑,但這些都被遮蔽著,師生之間的所有交往都發生在「知識」的傳送帶上。

然而今天這個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知識正在以幾何級速度增長,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當教師與學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學習者」身份出現時,教師必然需要回歸真實本性。於是,就有了乙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教師將自己置身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態度立場,可以去質疑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於「先知學生」,也只有這樣「最本真」的教師才會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

改變趨勢二:從「分體」到「合體」

教師本身才是最好的課程

柴靜的調查片長達100分鐘,且以個人演講的方式娓娓訴說,這竟可以吸引無數人從頭到尾看完。她在整個演講背景呈現上也幾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呈現手段:ted演講、資訊視覺化、動漫製作、移軸攝影、無人機拍攝等。

但是,比這些技術更加抵及人心的首先是簡潔而深刻的內容結構:從「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麼辦」,始終以問題為導向,梳理出中國轉型社會的重要「問題單」。

還有縱深資訊的開掘:專業資料的使用與解讀、權威專家的訪談與追問、科學問題的深入淺出,還有政治、經濟、社會等看待問題的多元視角運用,從而使得演講深刻而不晦澀,同時充分彰顯了乙個調查記者的人文精神、科學理性、**精神、社會關懷。由此,你會發現,柴靜已經賦予了內容深深的個人印記,這種印記包含著學識涵養、精神品質、科學態度和理想擔當。

上海市建平中學的一位高二學生向我致電帶給我第二個改變趨勢的啟示。她興奮地說,「我們環保社團開始了新的行動,整整一天時間,社團成員已經從柴靜的《新聞調查》、《看見》和《穹頂之下》中收集了大量的環保素材,接下來我們將進行歸類重組,並製作成系列微**通過新**途徑進行廣泛傳播」。

寫到這裡,你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什麼才是最好的課程——教師本身。我們的學校課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是千校一面的國家課程,再是大量開發因校而異的特色校本課程,然後再到今天正在努力走向的具有「這一所」特點的學校課程體系,但是所有的課程都是以內容為核心架構而成的,即便學生可以充分選擇,也是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去選擇想學習的課程內容。

也許不久的未來,學校的每一門課程內容都會與這一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更緊密融合」,成為這一位教師的「個課程」,並賦予著具有這一位教師鮮明個性風格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與教學的「合體」,而學生不僅僅是在選擇課程內容,更是在選擇一種價值認同。

改變趨勢三:從「帶教」到「合夥」

專業發展告別論資排輩

這是乙個被碾平了的世界,鼓勵創新、張揚個性。只要你有夢想、有良知、有擔當,真的可以去「改變世界」。柴靜,就以一部潛心製作一年的作品作別論資排輩的傳統,她不是生活在人們的掌聲鮮花之中,她的榮耀感來自於對從事職業的尊重和逼近專業的敬畏。

柴靜的專業成長,並非沿襲傳統路徑,她以「調查記者」的身份開啟職業生涯,並以此重新定義新聞:她用行走與追問描繪著職業理想,她用好奇與韌性勾勒出職業規劃,她用代入感和物件感詮釋了專業的價值,她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賦予了專業的深蘊,於是,她在乙個充滿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時代實現著年輕記者職業生涯的跨越式發展。

充滿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時代同樣鋪展在我們每乙個教師的面前。也許已經到來的未來正在提供給每一位教師超常規發展的良機。未來在雲端,也許會出現越來越多並不屬於任何學校的虛擬教席,他們以自己豐富的學術水平、對學生學習的敏銳洞悉力和適切於不同學生發展的促進方法,而深受學生的喜歡,並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夥伴」;未來在現實的學校裡,也會有更多的教師連線起線上線下的多維觸角,在全球視野中「遇見」跨越時空邊界的學生。

乙個教師的價值不再僅僅侷限於一所學校,而在於更廣範圍的身份認同和作出的社會貢獻度。從這個視角看,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就不再受囿於傳統的師徒制和傳幫帶,而會是一種雙向選擇的、優勢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穎的專業成長「合夥人」。那麼,我們的學校準備好給教師們創設支援其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環境了嗎?

柴靜看見語錄

柴靜 看見 一 1.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2.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3.死忙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4.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

讀柴靜《看見》有感

用心方能真正看見 李芬2016.8.15 看完柴靜的 看見 感覺她是用心在寫書,就像是對讀者講述一件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並且講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但心裡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很久沒有看這麼沉重的書了。在閱讀的時候,心情總是格...

柴靜,我「恨死」你

終於踏上了回家的班車。此時,我的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滋味在上下翻動著,不知道是在高興還是在傷感?它媽媽的,這個時候肚子也不爭氣,一到飯點兒它就咕嚕咕嚕地亂叫了起來。正趕上中午下班高峰,班車慢的像蝸牛一樣沒有脾氣地向前移動。心情複雜的我隨手拿起好友送給我的一本書,準備用它當做精神糧食來打發路上這無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