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的讀後感

2022-11-14 17:00:07 字數 2505 閱讀 7017

柴靜《看見》的讀後感提要:她寫的都是別人的事,可這書就是怪,讀完會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來

坦白地說,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除了她採訪盧安克那期,網上看的。採訪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盧安克和廣西留守兒童們身上,根本沒留意記者是誰。我認識柴靜,是她的部落格,寫作家野夫那篇。

這人寫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種好,很少能找見她用什麼特別出挑或艱澀的詞句;她的好是內容,文字細密,資訊量大,像個電影裡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乙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我喜歡讀她的,跟我喜歡讀《國家地理》雜誌是乙個道理——寫得踏實,文字裡沒有戾氣。

什麼是戾氣?就是不平、不滿、疾呼、暴跳如雷,攻擊式的抗爭。

我不是做新聞的,那些記者的道德操守我關心,可說實話也不是特別關心,尤其中國記者,央視記者。說句不好聽的,這個世道,還能離咋地。可柴靜在《看見》這本書裡講她的採訪故事,講她怎麼一點點理解、探索新聞的價值觀,卻深深吸引了我,不,應該說,是打動了我。

她的字是煽情,可情緒激發全在事實陳述之後,起碼水到渠成,沒有強迫感;何況她對自己也夠不客氣的。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就是開篇先給自己一當頭棒喝,坦白自己怎麼從端著文藝的架子到終於「有人味兒了」。但「人味兒」並不夠,她還得擺脫輕慢、偏見、思維定勢,接受真實的複雜無解,在「表演性採訪」與「表演性克制」中艱苦拿捏。

我覺得她不容易,做這些事寫這些字都特別不容易,因為除了她自己真沒人逼她必須成為一種什麼形象,她跟自己較勁是在追求一些別的東西。

什麼東西呢?如果僅僅是成功,是成為一名偉大的記者,那我沒興趣。打倒我心坎上的,是她怎麼一點點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

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她寫吸毒的妓女,寫**的同性戀,她說「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採訪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總結出「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寫「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第九章《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反思她在採訪兩會期間順口用「萬人空巷」這樣的空詞、假詞,坦白思維定勢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將偏見美化為趣味的姿態心理一一**,追問記者的職業要求究竟是迎合大眾的情緒表現,還是客觀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乙個更根本的「重建」問題——「乙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乙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她要新思維的萌芽,她要「讓人『明白』」。

在這一章裡,柴靜原文引用了她部落格上一名讀者最尖銳的批評:

「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部落格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

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準確是這一工種(記者)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歸根結底,她在追求真實,她要「明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她還要建立真實——真實的從容的自我,不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將人還原為人,而不是乙個概念或某種符號,以最謙卑的心態去了解、理解,去掉裝飾,關注細節,看見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那個看不見的紐帶。

當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無能的力量》中,她寫盧安克在採訪之後的故事,他離開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廠,辭職,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沒能真正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也許盧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作為旁觀者的柴靜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實,沒繼續追問。我喜歡她寫盧安克的困惑那一節,那個困惑,讓他從「神」還原為了乙個「人」;我不喜歡她推回採訪的結尾,非要去點那個教育的題。但中又有一句話狠狠撞擊了我的心:

柴靜問盧安克「我怎麼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盧安克回答:「如果那麼容易的話,還要這麼漫長的人生幹什麼呢。

」這個女記者,她還這麼年輕,怎麼就能一點戾氣都沒有呢?她當了十年記者,在這個魔幻現實的國度裡遇見了那麼多醜陋與不平,怎麼能還那麼從容、文藝,那麼「理想主義」?

用柴靜引用同事王開嶺的話來回答:「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回答,「當乙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她寫的都是別人的事,可這書就是怪,讀完會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來,起碼我就特別想也像個記者那樣也問問我自己幹嗎哭。淺顯點,柴靜寫得煽情,那些故事那些細節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慟,讀來動容是人之常情。但我哭得最厲害的又不是那些事本身,是她在第十一章《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中講給乙個愛折磨動物的小男孩的話。

呼,這話真煽情。但這話其實又多麼樸素啊,除了「真正的」這個在上下文中必要的定語,連個形容詞都沒有。能說出這話的人,心裡是踏實的。能這麼說話的人,心底是坦然的。純淨。

柴靜這本書讓我想跟高爾泰的《尋找家園》併排到一塊兒,放在書架顯眼的地方,有空就摸摸,翻翻。高老您當年蘭州告別演講上說的那些話有人聽見了,有人在還原「人」,有人在踏踏實實地認識「人」,不急躁,不灰心,像任性卻溫柔的水流。這土地的精神血脈沒斷,我們都看見了。

《看見》柴靜讀後感

看見世界,看見自己 讀 看見 有感 五月,又到了燥熱的季節,如同這個燥熱的時代。這個時代盛產 名人 特別是那些和 沾邊的。我們每天聽到的是他們嘈雜的聲音,看到的是他們帶給我們的繚亂的世界。真真假假 是是非非,倦了,似乎已喪失了去甄別的能力,只能傷感於一次次內心身腹的 痙攣 和 錯愕 也許是我太悲觀,...

柴靜看見語錄

柴靜 看見 一 1.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2.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3.死忙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4.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

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

看見 讀後感范文三篇 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思緒,但盡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的評價事物,最後找到不合理的邏輯並為之努力去修繕它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由 第一篇范文看見讀後感 今天華東 華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們這也是,上午的時候豆大的鵝絨般的雪花從天而降飄飄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