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學

2023-01-20 00:21:04 字數 4850 閱讀 7473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一、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奴隸社會初期,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的發展達到了較為完備的文字形態後,便出現了學校。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歷史上曾經有過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規教育再到正規教育的演變。正規教育的主要標誌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1)前制度化教育

教育實體化的過程是形式化的教育從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的過程。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 19 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 1902 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 1903 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隨著學歷社會的出現,制度化教育趨於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非制度化教育相對於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庫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型別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

古代中國。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西周以後,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

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

漢代武帝以後,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絡加制度化。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縮減為《四書》《五經》,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明代以後,八股文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緒31年(1905),清**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把人分成四種等級,處於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受到最優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再次是吠舍種姓:

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 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惟一的教師,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和鑽研經義。

古代埃及。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中王國以後,開設了職宮學校。古代埃及設定最多的是文士學校。"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以法為教"成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

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社會地位比較低下階層的子弟 7-12 歲進入私立學校學習,貴族階級子弟不送子女上學,都是聘請家庭教師。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方法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嚴厲。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最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僧侶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由僧院學校或大主教學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為了更好地布道,設立了為數眾多的教區學校,主要用於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其次是騎士教育,騎士教育並無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內容首先是效忠領主的品質,然後是軍事征戰的本領,以及附弄風雅的素養。

(2)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徵:

①階級性。②道統性。③**性。④刻板世。⑤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拉。

2、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教育

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性反對神性,以科學理性反對蒙蔽主義,以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對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3、近代教育

16 世紀以後,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 世紀以後的教育

二戰以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二、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一)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教育學思想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大力創辦私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強調忠孝和仁愛。孔子教學綱領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啟發誘導; 強調"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而殆"即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強調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先秦時期,墨翟以"兼愛"和"非功"為教。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個途徑。道家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戰國後期的《學記》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設計了從基層到**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臧息相輔。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係和"師嚴然後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面,主張啟發式教學,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西方古希臘學家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他的問答分為三步: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術。

柏拉圖的代表作是《理想國》。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他的代表作是《政治學》。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 年)。誇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其次是說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三是說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的"泛智教育"。

啟蒙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對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釋,並使之學化。首先是法國的盧梭, 他的代表作是《愛彌爾》。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教育的任務根本在於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自身,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兒童的一切天賦力量。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一方面,他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認為紳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他輕視國民教育,主張紳士教育應在家庭實施。

2、規範教育學的建立

從一門規範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為標誌,美國杜威和他的《民本主義與教育》(1916)是 20 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也描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裡講授,最早始於康德,他於 1776 年在德國的柯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但對後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

(1)赫爾巴特與《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1809-1833 年間,他一直在柯斯堡大學繼續康德的講座,講授教育學。1835 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

他第乙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他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他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2)杜威與《民本主義與教育》

杜威是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長,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在全世界的傳播,是近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

2、1939 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

3、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練習與思考(一)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現象中,不屬於教育現象的是

a.到電影院看電影 b.幼蜂學築巢 c.師傅帶徒弟 d.課外活動學做航空模型

2、狹義的教育通常指

中學教育學要點總結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1節影響人的發展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人的發展的動力觀67內 孟子 外鑠論 洛克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二 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遺傳提供物質前提 1 生理前提2 發展過程和成熟程度制約人發展的年齡特徵3 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 環境在人的發展...

中學教育學模擬試卷

2012年遼寧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有10個小題,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把正確選項寫在右邊的括號內。1 首次提出 教育學的基礎是 哲學的倫理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 的教育家是 a 蘇格拉底 b 誇美紐斯 c 赫爾巴特 d 斯賓塞 2 把 六...

中學教育學要點總結 2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1節影響人的發展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人的發展的動力觀67 內 孟子 外鑠論 洛克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二 影響人的發展的諸因素及其作用 一 遺傳提供物質前提 1 生理前提2 發展過程和成熟程度制約人發展的年齡特徵 3 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 環境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