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初中地理

2023-01-13 13:36:02 字數 4227 閱讀 7149

突破初中地理「平面課」的教學瓶頸

以「憑什麼說大地是個球」 為例,談談對初中地理「平面課」的思考和實踐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對各版本初一地理上冊內容,很多老師感到地球形狀和大小、人口與人種、聚落、重要的國際組織等內容,學生感覺如履平川,單調乏味。教師感覺從地理的「理性」角度組織**沒大有必要。而像地球的運動、經緯網等內容,又令學生如登高山,望而卻步,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也就是說相對於初一新生的學習能力而言,教材內容難度差異非常大。山東省教研室的姜老師將大家認為過於簡易的稱之為「平面課」,內容難度較大的稱之為「立體課」。平面課學生無需「跳一跳」便能輕易讀懂,知識有增加,能力難提高,很難激發**的興趣,而立體課學生「跳一跳」夠不著,同樣難進步。

因此,怎樣將平面課組織的有高度、有寬度、有厚度,讓學生思維開拓並能步步登高,將立體課組織的線索清晰、坡度和緩、學習能夠水到渠成,便成為一線教師需認真思考、努力踐行的重要任務。

下面筆者結合「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這樣一節平面課的授課準備和授課過程,交流一下做法和感悟。

一、理解標準、把握方向

關於「地球形狀與大小」的內容,2023年前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以上兩條標準一線教師在落實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過於「平面化」,因為地球的形狀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再引導學生去**乙個已知的事實,是明顯的「假**」,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描述地球大小的三個資料,更是直接給出,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僅教學內容「平」,也導致課堂氣氛「平」。所以修訂後的課程標準,雖然還是兩條標準,但具體內容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經過比較研究發現,這一變化是值得讚賞的。因為由一張地球衛星**就能夠清楚地看出地球的形狀,何必再繞著圈子去證明乙個眾所周知、毫無懸疑的結果呢?再者,教材編寫的根本依據是課標,我參與了教材的編寫工作,為了達成課標「求證地球是個球體」,教材編寫採用了很多辦法加以呈現,但效果並不理想。

實踐證明課標這一要求存在問題。

時下,課標作出合理的修訂,將以前的知識、技能、方法為主的教學要求,轉變為一種認識過程,使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思維方法、技術創新、探索精神等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並使其成為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素材,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要將課標這一變化體現到具體的授課過程中,還需要在理念、方法、過程等方面有所發展、創新,才能真正落實。

二、更新理念、理清主線

1.對課程標準的重新理解

課程標準用「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代替「提出證據證明地球是個球體」,表面上淡化了證明方法和證據提出,實質是將「方法和證據」放在乙個認知過程中加以體現。課標的理念從求證乙個結果轉變為了解乙個完整的過程,而過程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這一漫長卻又完整的認知過程中,方法和證據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思維方法、特定歷史背景下人類的認知水平、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及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

所以課程標準這一變化,必然伴隨教學理念和授課內容的巨大拓展,為師生提供了充足的拓展空間,對傳統的「平面課」,課程標準修訂後提出了「立體」的要求。

2.對認知過程的重新梳理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雖然漫長,且各種觀點在時間和空間上顯得非常「零散」,但認真梳理,還是能把握四條清晰的脈絡。

(1)思維方法的逐步改進;

(2)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3)人類視野的逐漸擴大,

(4)認知結論的漸近準確。

伴隨著四條主線,是人類認識過程的四個節點的逐漸呈現:地平、地曲、地圓、精確測量。在了解四個節點的過程中,思維方法、技術手段、認知過程等都是豐富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使各條主線都變的既有連續性,更具豐富性,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清晰凸顯。

3.對學習過程的重新定位

課程標準定位「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授課過程中僅僅陳述一段史實,就可以達到這一要求。但每一節內容,課程標準中並非僅有那麼一兩條標準對應,實際上這些內容同樣也可以承擔課程標準的其他要求,比如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這樣說:「地理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基於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乙個觀察、假設、質疑的過程,本節課學習過程的每個片段也基於觀察、假

設、質疑的思路設計,通過不斷地鼓勵質疑,使學習過程沿著前人的認識軌跡逐步向前推進。

三、創新模式、發展學生

要將「平面課」上的豐滿,不僅內容要梳理,教學模式也必須有所創新。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們都是通過教材提供的資料,以時間作為主線,引導學生逐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但這一過程往往缺少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即便是積極發言的學生,也基本是在闡釋一些從其他渠道得來的知識,是一種「轉述」,而不是一種切身的感悟,這是一種較淺層次的參與。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參與課堂**,教學設計時採用了「倒敘」的手段,並將各個環節都設計成學生動手活動,在活動中質疑,在質疑中反思,然後再活動、再質疑、再反思的。這樣一種以學生動手活動為主的教學組織模式中,學生的參與更深入,感受更真切,感悟更真實,質疑更合理,收穫也就更豐富,原本「平面」的課堂也就更具「立體感」。

四、創新方法、豐富手段

本節內容的教學,有許多可值得借鑑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往往都有所涉及,缺少新穎性,而且基於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些方法要麼不太適用,要麼需要加以創新性的應用。要使「平面課「具有「立體感」,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筆者主要設計如下幾個片段來實現教法的創新。

1.動手測量地球大小

以初一學生的數學基礎,完全可以引導他們,利用軟尺直接在地球儀上測量,然後根據比例尺計算得出三個資料。

2.體驗、模擬地球大小對認知其形狀的影響

方法一:利用不同大小的圓圈上擷取相同長度的圓弧,比較其弧度大小,讓學生直**到這一影響。

方法二:讓學生雙手抱住小地球儀感受一下,再抱住大地球儀感受一下,手上對兩個地球儀球面的感受不同。並想象手中的地球儀越來越大,球面的感覺會越來越像個平面。

3.視野大小對認識地球形狀的影響

方法一:利用盲人摸象寓言,來幫助理解古人認識的侷限性,並提出建議。

方法二:用相同圓圈上,長度不同的圓弧所呈現的彎曲效果,來感受視野變寬對認知的影響。

方法三:利用谷歌地球軟體,模擬衛星公升空過程中,視野的變化效果。

4.傘面模擬海邊看船效果

製作有較高桅杆的紙船,在傘面上和平面上分別移動,並變換各種路線,學生觀察並思考所看到的現象。

5.利用投影、地球儀、螢幕模擬月食效果

利用投影儀的光線作為太陽光線,在演示文稿中製作以月球影像,利用包括地球儀在內的不同物體去遮擋投影儀投射的光線,觀察在螢幕中月球影像上留下的陰影。並理解不同形狀的物體也能留下相同形狀的影子,以此啟發思考和質疑,引導思維向更深處發展。

6.利用谷歌地球軟體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

教材中提供的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是繪製在平面紙質**上,缺少直觀性。谷歌地球軟體具有繪製路線和旋轉功能,利用這一功能,邊旋轉地球模型,邊繪製航行路線,學生可以真切的觀察到一條環球的路線。

五、注重思維、激發情感

沒有思維訓練的課堂是絕對的「平面課」,因為缺少思維的碰撞,沒有懸疑和豁然開朗的起伏。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缺少生命活力的產品加工廠。越是內容平平的課堂,越要在思維和情感上深入挖掘,努力拓展,不牽強,但也不能無作為。

人類從主觀臆想、到主動觀察、到大膽假設,再到理性思維,最終勇於驗證的過程中,思維方法不斷提公升、理性思維不斷飛躍、技術手段不斷提高,始終伴隨著勇於**、勤於思考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在理解思維,感悟精神的過程中完成對這一歷史程序的了解,必定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收穫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情懷。

六、調動學生、激發生成

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平面課」上一樣能夠激盪起漣漪。抓住興趣點因勢利導,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掌握的知識發掘出來,把各種觀點集中起來、把奇思妙想激盪出來。

授課過程中,就麥哲倫環球航行就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嗎?月食的陰影邊緣是弧形就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嗎?這樣的問題,激盪著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眾多的質疑和妙想,課堂討論既有理性的研討,又有辯論的盎然。

基於以上認識和實踐,筆者感覺教師如果感到一節課是比較簡易的「平面課」,也就意味著學生的收穫會很少,體驗會不足,這就是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契機,要研究課標、鑽研教材,化「平面」的內容為創新的平台,在內容上進行重新挖掘組合、方法上進一步創新提公升,將知識主線、過程主線、方法主線、情感主線巧妙融合,把鼓勵質疑和培養創新作為本節課的主要目標,精心設計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萃取課堂生成、引進先進科技,才能使課堂氣氛輕鬆愉悅,懸疑不斷,在不斷地質疑、思考、提公升,再質疑、再思考、再提公升的過程中,感悟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的方法創新、實踐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勇於質疑,敢於探險的科學精神。讓「平面課」成為有寬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立體課」。

高中地理重難點突破高考地理宇宙知識專題

a 2900 r 3000 b 3400 r 3500 c 3900 r 4000 d 4400 r 4500 8 導致 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副熱帶高壓 b 緯度位置 c 地形地勢d 西南季風 9 日照時數是指每天從日出到日落之間太陽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實際日照時間,以小時為單位。...

初中地理反思

第二節 特別行政區 香港和澳門 的教學反思 第六章第二節 特別行政區 香港和澳門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地理學科作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門顯形學科,在課堂設計中,充分挖掘了相關的歷史題材。學生對歷史的屈辱,對朝廷的腐敗,對列強的剝奪,對國家的強盛的關係有了乙個看法。通過香港回歸交接儀式讓學生體會到國家強盛...

2019高考地理大綱技巧考點高分突破

第一版塊基礎概覽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型別 平原 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主要地形分布 多種地形條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剖面圖中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 決定因素 影響太陽高度 晝長 太陽輻射量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 低緯度地區氣溫日 年較差小於高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