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用法

2023-01-11 09:18:02 字數 5178 閱讀 8906

1.【而】。本義闡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來是個實詞,指整個鬍鬚,它的甲骨文就是鬍鬚的形象。

後來,「而」字用作虛字,那是屬於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漢字六義」

(1)連詞:(形容詞)——定語主(名詞或代詞)(副詞)——狀語謂(動詞)賓(名詞或代詞)

1)表並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

六國之士: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賈誼《過秦論》⑤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表目的)求鬥斛之祿《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④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⑤余方心動(心驚)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蘇軾《石鐘山記》。)

3)表遞進,譯為:並且、而且。例釋: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表轉折,今譯為:卻、但。例釋: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蘇味道,杜審言。

蘇洵,蘇軾,蘇轍。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⑤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5)表假設,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因果,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腹有詩書氣自華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石鐘山記》。

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8)表示目的關係。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表方位,今譯為:以。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②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10)表示連線的前後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係。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代詞

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

例釋:①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於茲。

」(歸有光《項脊軒志》)。②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促織》。成名。③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勾踐滅吳》。④蚤繅而緒,蚤織而縷《種樹郭橐駝傳》。由種樹術得養人術

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例釋:

①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②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4)音節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若敖鬼餒:若敖:

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

比喻沒有後代,無人祭祀。)

(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7)與「而」有關的復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而後】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本義闡析:「何」在金文中的個獨體字,像人扛著戈,是「荷」的本字。

後來,「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來表示原義。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詞義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②「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③「大王來何操?」《鴻宴門》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什麼」。譯時,「何」要後置。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戰》)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③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④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例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例釋: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歐陽修《伶官傳序》)。②作計何不量《孔雀東南飛》。③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例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例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

【何許】譯為「何處,什麼地方」。《大鐵椎傳》:「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何其】譯為「多麼,怎麼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歐陽修《伶官傳序》:「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釋: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釋: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④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石鐘山記》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莊暴見孟子》)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⑤無以,則王:

行王道統一天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形容詞後,含有讚嘆意味。例釋: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論語·泰伯》。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赤壁賦》)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釋:秦於是乎輸粟於晉《左傳·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記》)(乎:於)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

在)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乙個「乎」:在;後乙個「乎」:

比。)④吾嘗疑乎是。(乎:

對。)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乎:

對。)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

對於)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長乎爾。

(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釋: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本義闡析:乃字和「汝」、「爾」、「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當第二人稱代詞,屬於假借義。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赤壁之戰》)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師說》)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

(《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文虛詞用法

初中階段六個文言虛詞常用用法 一 之 1 動 往,到 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子將安之?2 代 他,她,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願陛下親之信之 3 助 的 有時可不譯 恢弘志士之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助 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練習

一 解釋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或用法。1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2 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3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4 大王來何操?5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6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7 樊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8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9 冰,水為之,而寒於...

用法文言虛詞者的

17 者 一 助詞。1 指人 物 事 時 地等。的 的 人 東西 事情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在數詞後面,譯為 個方面 樣東西 件事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 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