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與馬克效應

2023-01-08 23:51:01 字數 2898 閱讀 7869

許多殘疾人就不了業,上不了學,上學和受教育對一般的孩子來說只不過是基本權利,可對許多殘疾的孩子來說是夢想,先殘疾,再失學,然後失業,最後失去生存能力,這就是最明顯的馬太效應。也是最殘酷的馬太效應。因為在21世紀,資訊化社會,競爭強烈的社會,乙個人如果不接受任何的教育,必然成為社會的廢人,更何況身體條件很差的人,可想而知。

學生閱讀能力愈高,對詞彙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快、愈多,這結果進一步提公升閱讀能力,兩者良性地迴圈;閱讀能力愈低,對詞彙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慢、愈少,這結果進一步妨礙閱讀能力的發展,兩者惡性地迴圈。於是,高閱讀能力的兒童,與低閱讀能力的兒童,在語文能力、對世界的認識等智慧型上的表現,差異只會愈來愈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始終無法修補。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乙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

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迴圈,

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馬太效應理論的缺陷主要在於缺乏辯證思維:

1.只看到事物發展的短期趨勢,只反映了數量方面的變化,忽視了性質的變化,不能用於分析事物發展的長期趨勢;事實上,在客觀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發生-發展-成熟-衰老-滅亡的規律,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

2.不具備普遍意義,只是對短期趨勢理論的一種假說,難以證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難以解釋在很多領域存在的「後發優勢」現象。

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2023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達爾文)。

kruger和dunning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這種認知偏見的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乙個原因是自我。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放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位置上,因此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鄧寧和克魯格在他們的**中強調的更重要的一點,即我們在乙個區域內的低於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就使我們無法判斷到我們在這項技能中的實際表現如何。

我們的認知偏差是由於認知缺乏而導致的,就是沒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是水平。就好像你對表演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難評斷乙個演員的好壞的。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故事,,雖然描述的是不同的兩件事,但他們要表達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些自認為很聰明的無知之人,會認為自己比周邊之人都聰明,認知存在誤區,他們充滿自信,高估自己的同時又低估他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達克效應的另一層內容是,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達克效應的提出者們認為,乙個人在某乙個特定的領域如果具備能力的話,一般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這個人真的在這個領域表現的很出眾;第二層是,這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水平,這種認識既包括對自己的,也包括對他人的。

這就要說到心理學中的「元認知能力」,即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是對認知的認知。而低能力者們比較缺乏這種能力,也就是對自己的認知不明了,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

他們在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價時,面臨著雙重困境,即他們既不能呈現出高水平的表現,也無法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低,反而,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自負。

那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達克效應呢?建議從以下四點出發。

要避免「達克效應」,首先必須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意識,承認自己無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為主地封閉各路資訊**,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增加知識容量,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

人的知識就好像乙個圓圈,知識越多,圓圈的周長就越長,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

隨著知識的增長,圓圈越來越大,接觸到的外界就越廣闊,就會越發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懂,這時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到認知的侷限性。

有時候出於自然界競爭的本能,我們更傾向於希望看到別人的缺點和短處。但這樣長期形成的思維和眼界,就會把我們帶入一種隧道視野。無法正視他人,也無法正視自己。

也就缺乏繼續努力提公升的源動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狀態。

通過理解達克效應,避免達克效應,讓自己有更大的格局觀,這樣才會不斷成長。愈謙卑,你收穫他人的尊重才越多,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知識的道路上長足進步。

除非你是世界級的專家,快速決策通常會做出有偏見不理性的決定。

鄧寧的研究表明,應該對快速和衝動的決策保持警惕。那些陷入達克效應的人,容易過度自信。不要輕易地對自己的能力下結論。

在鄧寧的實驗中,表現不太好的學生獲得薄弱技能的輔導後,普遍提高了正確估計自己們的測試結果的能力。無論你的能力屬於哪個級別,都可以找乙個比你能力更加優先的人來學習提公升。

如果你暫時能力不足,缺乏經驗或者對事物的了解還不完全,不要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視自己的缺失和薄弱。特別是當你知道的只是一點點卻認為自己已經全部了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錯誤。

bertrand russell說:「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感到確定的人是愚蠢的,那些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充滿懷疑和猶豫不決。」

不過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當你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對自己的了解也會越清晰。

小故事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 一位主人將去國外遠行,臨走之前,將僕人們叫到一起,把財產委託他們保管。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乙個僕人五個塔倫特 注 古羅馬貨幣單位 給第二個僕人兩個塔倫特,給第三個僕人乙個搭倫特。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五個塔倫特。同樣,拿到乙個塔倫特的僕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但...

什麼叫馬太效應

這是來自 聖經 中 馬太福音 中的乙個故事 主人要到外國去,把三個僕人叫來,按其才幹分銀子給他們。第乙個得了5000,第二個得了2000,第三個得了1000元。主人走後,第乙個僕人用5000元做生意,又賺了5000元 第二個僕人賺了2000元。第三個僕人卻把1000銀子埋在了地下。過了不久,主人回來...

怎麼突破複習中的「馬太效應」

一 合理安排時間 考研中 馬太效應 的普遍表現就是每天抱著自己感興趣的書目愛不釋手,有的人喜歡鑽研英語閱讀,就可以從早到晚的做閱讀真題 有的人對專業課感興趣就忽略了政治英語的積累,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備考初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複習計畫,合理安排時間,要有壯士斷腕的心態攻堅克難,避免避重就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