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林徽因對中國建築的貢獻

2023-01-05 07:12:01 字數 3578 閱讀 8925

摘要: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是我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大家公認她是天生的藝術家、名副其實的詩人,她的終生摯友美國人費慰梅在《中國建築之魂》一書中評價「林徽因是梁思成在建築學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令人懷念的原因,則在於她畢生所寫的許多詩篇。」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費慰梅所說的是大家都認同的現實,而這個現實的評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 「建築師林徽因」 而不是詩人林徽因。也許是因為林徽因本行的建築界,由於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總是被作為梁思成的合作者來提及的。本文主要論述林徽因的建築造詣和建築學術成就和對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的貢獻。

關鍵字:林徽因;中國建築學術和設計;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梁思成;中國營造學社;

正文:9

(一)、林徽因的求學之路

早在林徽因16歲在英國倫敦聖瑪麗女子學院讀書期間,林徽因便確定建築是她所要的事業,一種把藝術創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2023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建築,可是建築系只收男生,只好在美術系註冊。她沒有就此妥協,經過努力她當上了建築設計課的輔導員、建築設計教授的助理,並和思成一起上建築課,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學習建築,日後成為著名建築師的哈貝森曾誇讚他倆的建築圖作業簡直「無懈可擊」。

(二)、林徽因的建築學術和設計成果

2023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從2023年到2023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2023年,她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書寫了緒論。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

2023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2023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裡。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

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夫婦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

2023年,她被任命為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儲存北京古城面貌。

2023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2023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多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2023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

2023年4月1日,病魔終於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

(三)、林徽因對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的貢獻

2023年,林徽因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二卷第一期,林徽因獨立署名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一文,這應該是首次由中國專業的學者發表的關於論述中國建築的理論性文章,文中縱論中國建築之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演變自成乙個最特殊,最體面的建築體系,澄清了外國學者對中國建築研究的文化侷限和謬誤,試圖用西方的理論框架研究中國建築並由此奠定中國建築的理論基礎,和梁思成的研究成果相映成輝。

首先,林徽因運用了由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bc. 90- bc. 20)所定義的,也是國際所共認的建築審美三項基本原則——「實用、堅固、美觀」,來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築體系。

並明確宣告「中國建築,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 」 這是以中文首次運用這一國際建築學共認的原則來評審中國建築, 就此,國際的建築學術理論與中國的傳統建築體系發生了直接的關係,其理論上的價值必然是極大的。

其次, 林徽因以藝術發展史的基本階段理論來討論中國建築。 也就是以作為近代藝術史奠基人的德國藝術史學家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 「迴圈理論」 的,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創造,試驗,成熱,抄襲,繁衍,墮落」,並在《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 裡已經提出了關於中國建築大約在唐朝已經達到最為成熟時期, 而宋後至清朝趨向於退化。這種基本的中國建築歷史發展定義,顯然在梁思成的「影象中國建築史」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再次, 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徵。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為重大的。林徽因在這二篇文章之中還分別論述了中國建築特色的幾個要素,分別為「屋頂」「斗拱」「台基」「平面布置」這幾個方面,這些論述以後都成為了中國建築的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

在此基礎之上,林徽因還分析了她所認為的中國建築的幾個弱點:主要集中在對木料的斷面比例合理性;梁架體系的缺乏三角形受力關係;以及中國木構的地基浮淺的問題。

(四)、林徽因的「建築意」是建築審美的新定義

在2023年出版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3卷第4期上,發表了署名梁思成、林徽因的文章「平郊建築雜錄」。文中提出「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築遺物極多,偶爾郊遊,觸日都是饒有趣味的占建。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裡,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

」對於什麼是「建築意」,文中闡述「頑石會小會點頭,我們小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藝,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蘊含生氣的。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小能小引起賞鑑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無論哪乙個巍峨的佔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小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

這一思想的火花究竟首先產生於準呢:從文風和意趣來看明顯是林徽因的筆墨風格,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充滿著生動、敏感的靈氣、激情的想象。

(五)、林徽因的建築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林徽因、,並作了測繪記載和文字描述、理論分析,獨立或合作撰寫了豐富的著論,為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則富,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和建築史學家,是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學科的奠基者和創立者,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史上擁有小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地位。吳良鎬院士緬懷林徽因時問「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門廳裡,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補上林徽因先生的像。林徽因先生對中國建築學術研究的貢獻猶如一座無形的豐碑,永駐人們心裡,她對建築事業、美好事物的真誠執著、對文學、藝術修養的不懈追求、對祖國的熱愛、高尚坦蕩的品格是當代建築師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1]費慰梅《中國建築之魂》上海文藝出版社;

[2]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築雜錄》國營造學社彙刊;

[3]吳良輔《林徽因最後的十年追憶》清華人學出版社,2004-11;

[4] 趙辰《作為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2008 -02;

[5]林徽因文存—詩歌**戲劇卷,四川文藝出版社;

[6]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 《建築師林徽因》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育目標 1 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 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二 能力培養目標 1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 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2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 問題的能力。三 德育滲透目標 激...

中國建築史

序號朝代年代歷史特點建築特點 1.幹闌式建築2.木骨泥牆 建築技術 隼卯技術出現 代表建築或遺址 1.浙江餘姚河姆渡2.西安半坡 陝西臨潼姜寨 代表人物備註 二者均屬仰韶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 一封建社會距今9000 4000年 二奴隸社會西元前21世紀 西元前476年西元前2070年 公 元前1600...

中國建築的特徵學案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 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