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築大學中國建築史文字

2022-10-07 20:27:03 字數 6118 閱讀 5761

中國建築史

簡介《中國建築史》

中國建築史學研究的先驅樂嘉藻(1870)

中國建築史學的搖籃

——朱啟鈐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

(1930)

「學社」的兩位骨幹、中國建築史學的奠基人—梁思成與劉敦楨

第一篇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概論

中國古代建築呈現出以木構架形態為主體、並存多種形態的多元體系。

木構架體系特徵:梁柱承重,牆體圍護,坡屋頂

大體呈現兩種型別:

1. 保持木構架體系的基本構築形態

2. 完全擺脫木構架的承重方式

第一章清式建築平面布局

第一節單體建築平面

1. 構成要素:間、出廊

「間」有兩個概念:

四柱之間的空間

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常用)

出廊:兩排柱子很近

1) 無出廊式(四等)

2) 前出廊式(三等)

3) 前後廊式(二等)

4) 周圍廊式(一等)

①空間組織上有利、增加了中間層次,

內外空間有過渡,更具優越性

②結構上出廊更穩固,結構上多圈柱網,

且柱距小,比無廊建築更具優越性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階周匝:宋代殿閣等個體建築周圍環繞的廊子,稱為副階周匝。

2. 「間」的組合

面闊方向:取決於開間的數量

官式建築:皇宮、衙門、大的寺廟。在面闊方向堅持用「陽數」:1,3,5,7,9,9開間為最高規格

民間建築:住宅、寺廟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進深方向:取決於間的架數。

1,3,5開間,2,4開間也有。官式、民間都不強調陰、陽之分

間的名稱:由中間向兩邊依次為明間、次間、梢間、盡間

間的不等寬現象: 依次遞減

明間為最大,盡間為最小,其它間相等

3. 單體建築平面的基本型:一明兩暗

優點:1) 提供適宜的居住面積

2) 滿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3) 具有良好的空間組織

4) 獲取良好的日照、通風

5) 可用規整的梁架結構

6) 有利組群的整體布局

4. 單體建築的「正式」和「雜式」

正式:在古建築中,平面投影為長方形,屋頂為硬山、懸山、廡殿或歇山做法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標準化)

雜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

第二節庭院式組群布局

1. 組合方式

縱列式,橫列式,散點式,庭院式

2. 構成機制

1) 廊院式:以迴廊圍合成院,院子中間設主體殿堂

單核多核2) 合院式:由若干棟單體建築和牆、廊圍合而成

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3. 組合方式

1) 對稱式:

2) 半對稱式:

3) 不對稱式:

4. 布局特點

1) 突出內向性的布局

空間聚合功能

適和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

安靜、私密性強

氣候調節功能

圍護牆——遮陽、擋風

內院——採光、綠化

形成小氣候

防護戒衛功能

內部開敞、相互照應——外部封閉,含蓄、對街立面影響不大

倫理禮儀所需:主從、正偏關係

2) 突出「亦內亦外」的復合空間,突出建築空間的藝術表現力

3) 突出建築藝術的時空性

● 「離散型」:中國建築——歷時性觀賞

● 「集中型」:西方建築——共時性觀賞

4) 突出「門」的鋪墊作用

● 建築組群的外顯立面

● 組群藝術的起點

● 庭院的節點

第二章木構架建築的台基

第一節台基的作用

1. 防水避潮:結構、生活

2. 穩固基礎

3. 調適構圖

4. 擴大體量

5. 排程空間

6. 等級標誌

7. 獨立建壇

第二節台基的構成

一、 台明:台基的主體

從樣式上可分為

1. 平台式——普通台基

構件組成

垂帶石:中線與明間簷柱中線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帶石側面

硯窩石:埋在台階地下,用以抵抗階之推力

分類:根據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兩種:

磚砌台明:台幫部分用細磚,鑲邊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磚作

——屬低等次台基

滿裝石座:整個台明包括台幫全用石活

——屬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長寬尺寸要求:「下簷出」小於「上簷出」

2. 須彌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於重要組群的重要殿座——屬於高等次台基

構成宋式和清式的比較

宋式清式

層次構成分層多,9—12層分層少,6層

體量權衡主次分明無明顯主體

個別線腳不合理線腳形式推敲合理

格調韻味秀挺、精細、灑脫敦實、粗壯、莊重

清式須彌座的比例推敲和雕飾分布

須彌座的六層高度分成三組,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梟上下對等,上下枋上下對等而略微突出上枋

全部光素的只在束腰雕飾在束腰和上枋雕飾全部雕飾

二、 台階:台基的踏步

1) 台階的類別

i. 根據部位不同可分為:

①正階踏跺—前後簷正中

②垂手踏跺—正面踏跺兩旁

③抄手踏跺—兩山側面

出陛(出階)的多少也是台基的重要調節因子。

明清出陛數量定型為「單階」和「三階」

根據做法不同可分為:

垂帶踏跺帶「御路」 —高等次

不帶「御路」—中等次

如意踏跺       —低等次

礓礤一般用於推車

2) 台階的理性化特點

踏道坡度

宮殿踏道坡度

第宅踏道坡度

垂帶石的端部做法

三、 欄杆:台基的欄杆—台基較高時設勾欄

1. 作用:防護安全、分隔空間、裝飾台基、豐富剪影、尺度標誌

2. 構成形式的分類:有兩種

梁思成分成三種:

i. 「用望柱及欄板者」

ii. 「用長石條而不用欄板者」

iii. 「只用欄板而不用望柱者」

劉致平分成六種:

尋杖欄杆,欄板式欄杆,機子式欄杆,羅漢欄板,石坐凳欄杆,木石欄杆

3. 宋、清時期欄杆的比較

宋式清式

分件構成構件之間打榫卯除望柱、地栿外其餘都製成一體的欄板

構件多,分件多構件少、分件少

體量望柱之間距離大, 望柱之間距離小,欄板縮小

尋杖細長尋杖粗壯

通透度大通透度小

風格清秀、清快、苗條莊重、穩定、強勁

木材質的權衡真正石材的權衡

4. 抱鼓石

1) 做法

2) 作用

頂住欄杆,保持其持久穩定

美化欄杆盡端造型

3) 靈活性 :夾角可大可小

四、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級的建築才有

形制上區分為

1. 正座月台

位於房身基座前方,適合庭院中心居主體地位的殿屋使用

「露明高,按房身**基露明高,除一踩高五寸餘即是。」

2. 包台基月台

把基座前半部正側面全包合的月台。適合門屋、門殿之類的建築

「高按門台基露明高折半。再地勢跌落,臨時酌定。」

第三節台基的組合

一、單台組合體 :單一的基座與台階、石欄的組合

二、月台組合體 :在單台組合體中增加了月台的組合。此時月台的形制與基座的形制完全一致。

三、重台組合體 :重疊台基的做法。

台基中的最高體制,只用於皇家最隆重的主體建築

第三章清式木構架形式

第一節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

一、 兩種構架的不同特點

1. 抬梁式構架

梁柱支承體系,靠自重來穩定建築

多用於官式建築和北方民間建築

特點:可以取得較大的空間跨度,但是對材料要求比較高

常見的幾種形式

2. 穿斗式構架

檁柱支承體系,靠穿來增加建築的穩定性

多用於南方民間建築

優點1) 盡量以豎向的木柱來取代橫向的木樑

橫擔千,豎擔萬」

2) 盡量以小材來取代大材

3) 簡化了屋面用料

4) 簡化屋簷的懸挑構造

5) 增加構架的空間整體性

6) 增加構架的靈活適應性

侷限性1) 密柱導致的小跨度,不能適應大空間的需要

2) 小規格用料和簡便的構造,難以適應厚重的荷載

3. 二者的互補機制

1) 適用範圍的互補機制

2) 單體建築構架的互補並用

二、 抬梁式構架的基本構件

柱主要垂直承重構件,屋面荷載自上而下經此傳至基礎。根據部位可以分為簷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角柱簷柱:前後簷處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處於脊下的柱子

金柱:其餘的稱金柱

山柱童柱(瓜柱):沒有落地的柱子

梁建築中的水平受力構件,常支承於二柱頂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樑、抱頭梁等

大樑(大柁):大小、長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檁數為準,如承九檁為九架梁,依此類推。

抱頭梁(挑尖梁)

檁(桁)

與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載的構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無鬥栱之大木用檁

取名方式與柱的名稱一致:簷檁、金檁

捲棚檁為雙數

宋稱:梁—栿

檁—槫枋水平承重及聯絡構件

有額枋、隨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進深方向:隨梁枋、穿插枋

面闊方向:如圖所示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築:主要用於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屬於高等級建築

小式建築:主要用於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築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於低等次建築。

二者主要區分標誌

大式有斗拱小式無鬥栱

大式有飛椽小式無飛椽

大式有扶脊木小式無扶脊木

扶脊木:被脊樁固定於簷桁上,截面為六角形

明清時期才出現

大式有角背小式無角背

大式有隨梁枋小式無隨梁枋

第二節鬥栱

一、鬥栱的作用

增加擠壓面的作用

支承挑簷檁

聯結柱網

減少淨跨,減小彎矩、剪力

抗震裝飾作用

等級標誌

模數作用

二、斗拱的組成(清代)

鬥:雙向開口

坐鬥:最大的又稱大鬥,位於一組斗拱最下的構件

十八鬥:除了大鬥以外的鬥全是十八鬥

公升:單向開口

槽公升子:正心栱兩端的公升.外側有槽,以固定栱墊板.

三才公升:除了槽公升子,其餘的公升都是三才公升

栱 翹:垂直於立面的栱

橫栱:平行於立面的栱稱橫栱

瓜拱:短的。位於柱頭上平行於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萬栱:長的。位於柱頭上平行於立面的叫正心萬拱

廂栱:最裡、最外的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宋代時起槓桿作用,清代做假昂。

枋正心枋:落在柱軸線上,承簷檁

挑簷枋:承挑簷檁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裡拽外拽三、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級的大小。

宋稱鋪作,出跳與鋪作的對應關係:

出一跳—四鋪作,出二跳—五鋪作,出三跳—六鋪作,出四跳—七鋪作,出五跳—八鋪作

清稱跴(踩),跴與出跳的對應關係:

出一跳—三跴,出兩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四、斗拱的類別

根據部位:

柱頭科—柱頭鋪作

清代平身科—補間鋪作宋代

角科——轉角鋪作

根據做法(清式)

一斗二公升交麻葉與一斗三公升斗栱。用於外簷和隔架

翹昂斗拱。常用於外簷

品字斗拱。用於樓房和城樓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圍

隔架科斗拱。用於室內梁、枋空檔之間

鎦金斗拱。用於外簷。等級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數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第三節雀替

雀替(宋《營造法式》中稱綽幕枋)是置於梁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減少梁枋之間的淨跨距離。

一、 作用

增加擠壓面

減少淨距

改善節點構造,取得藝術上的過渡,美化了柱與枋的關係

二、歷史的演變

中國建築史

序號朝代年代歷史特點建築特點 1.幹闌式建築2.木骨泥牆 建築技術 隼卯技術出現 代表建築或遺址 1.浙江餘姚河姆渡2.西安半坡 陝西臨潼姜寨 代表人物備註 二者均屬仰韶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 一封建社會距今9000 4000年 二奴隸社會西元前21世紀 西元前476年西元前2070年 公 元前1600...

中國建築史複習

中國部分 一 選擇 1.殿堂 式大木構架符合以下哪個特徵草栿 2.鬥栱在 營造法式 的各作制度中屬於 鋪作 3.中國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業街應出現於 宋 4.天安門工程的最初設計承建者是 蒯祥 6.中國拱券結構大致出現於 b西漢 7.以下哪一條與長城無關 a宗法制度 8.18世紀將中國建築介紹到歐洲的...

中國建築史答案

1.梁思成與劉敦楨分別提出的中國建築的四個特徵,各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梁思成 以 木料 為主要構材 構架 制之結構原則 以 斗拱 為結構關鍵 外部輪廓形式 特異 劉敦楨 承重 與 圍護 結構分工明確 對於各種 氣候 條件的充分適應性 具有一定的減少 危害的可能作用 材料 比較方便。2.梁思成關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