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杏萍讀後感

2022-12-29 00:51:04 字數 1811 閱讀 8866

「雙基」和「**」,孰重?孰輕?

——讀「尋找中間地帶」有感

中國的數學教學,近幾年來,對數學教學是應注重雙基還是應注重**,一直爭論不休,兩種不同的觀點始終在數學教學論壇上相持不下,從課程改革前的注重「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到這幾年由課程改革所引發的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要注重能力,淡化「雙基」,這一切,就象鐘擺的兩端,從一端擺到了另一端。但這樣做真的會有利於中學數學的教學嗎?真的就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能力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個暑假,我認真地閱讀了顧泠元先生等所編著的「尋找中間地帶」一書,心裡頓時感到大徹大悟,豁然開朗。顧先生把中、美的數學教學用例項做了介紹,從客觀的角度展示了兩國的數學教學現狀,用比較的方法對中美兩國的數學教學作了分析:中國的數學教學特別注重「「雙基」的訓練和培養,注重知識的鋪墊,用「支架式教學」所搭建的課堂教學,使中國的學生能非常迅速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有較強的解題能力。

而美國的數學教學,則注重情景再現,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甚至對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也要讓學生自己體驗一番,因此,從即時效應看,肯定不如中國學生學得紮實、學得迅速。但從長遠效應來看,對所習得的知識掌握得比中國學生卻來得牢固。這裡就好象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論戰,其實它在各個方面中也都有所體現。

記得前面暑假,我到駕校去學車,師傅是車隊裡負責聯絡考試的,因此平時特別的忙,正因為如此,我也有幸接觸了好多不同的師傅對我帶教。但是究其根本也不過是兩大類:一類是注重「應試」的,而另一類則是注重「素質」的。

我的師傅是屬於那種素質教育的典範,但是卻苦了我等長期在應試教育中培養出來的人,他總是強調說要重視感覺,自我體驗,比如在走單邊橋時他說要感覺到輪子的位置;走曲線的時候又要我感到輪子是怎樣貼著外圓去走。誠然,如果真正多練幾個月我想也一定能練出車感來,但是僅僅在乙個月的時間內要想得到很好的車感,顯然是比較困難的。而我的另一位師傅卻不是這樣教我的,他是對每乙個考試專案,都有應付的辦法,比如說走單邊橋,怎樣認地上的線,看到哪一根線就轉半圈方向,然後看到什麼再打一圈方向,又比如側方停位,也都可以按照程式化的方法迅速搞掂。

也有另一位師傅,他對一些確實需要培養感覺的專案,則嚴格讓我多次反覆訓練體驗感悟,而對某些純粹應付考試的專案則教我應試技巧。我反覆在想,如果按照我師傅的做法反覆練習,那將來肯定技術很高,車感很好,對今後應付複雜的路面情況也一定會受益非淺,但是訓練時間上恐怕不允許;按照第二位師傅的方法去學習,應付考試是綽綽有餘的,而且易於上手,只要背出要點就可以了,但是今後考出以後在外面馬路上是不可能認某條線或機械按照規律打方向的,因此即使考出了駕照又有什麼用呢?它缺乏實戰意義。

比較好的卻是按照第三位師傅的做法,兼顧兩個方面,既要顧及眼前利益,同時又要看到今後實戰的長遠利益,這就是走向中間地帶。記得顧泠元先生在「尋找中間地帶」文中這樣寫道:尋找中西方教育教學的中間地帶,不僅是當今數學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大策略。

尋找中間地帶不是簡單的折衷,而是以中國文化為底蘊,有機地整合其他文化的教育教學取向;尋找中間地帶是一種智慧型,一種不走極端而集大成的智慧型。

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我們的長處,有我們的優勢,那就是鋪墊教育,紮實「雙基」。這一點,正為國內、國際上的許多同行所認同,美國數學教學的同行也在悄悄地向我們學習,正因為這樣,這些好的傳統我們不能丟,如果我們丟了這些好傳統轉而一邊倒向「**」,那麼我們的數學教育將會走向歧路,將會走向倒退。但是,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地躺在「雙基」上,我們確實需要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因為我們知道,只有自己體驗和感悟出來的東西,才會記得更牢,才會掌握地更紮實,同時對新的問題也會具有特別的敏銳性。

問題是我們不可能將幾千年人類數學知識的積澱都讓我們的學生去**,去體驗,因為,要在短短幾年內就讓學生去掌握幾千年數學知識的積澱,那大部分必須靠知識的傳授,問題是應該選擇哪些內容讓學生去**、去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體現「走中間道路」,卻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學工作者應該認真加以思考的問題。

吳邵萍事蹟讀後感 願做一把永不熄滅的火炬

讀完 愛注幼兒,情灑事業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吳邵萍事蹟 一文,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這樣乙個念頭,爭做優秀教師,就要像吳邵萍老師那樣,做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他人,同時也照亮自己,而且永不熄滅!說起關於教師的隱喻,我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當然道出了教師職業...

吳維庫陽光心態讀後感

二 活在當下,操之在我 林肯說 人快樂的程度多半是自己決定的 人生際遇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其實還遠不及我們對事件的反應來的重要。活在當下,過去已成為歷史,未來無法預知,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活在當下,要相信每一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總是最好的,要相信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現,給自己和別人乙個好的期盼,既...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

吳非 致青年教師 讀後感李賽仙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 致青年教師 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 致青年教師 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乙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