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

2022-12-26 14:15:02 字數 5346 閱讀 2179

《道德情操論》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趙修義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的講演

250年來的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促成了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同時卻也帶來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多次引發了經濟危機,最終釀成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道德危機。要走出危機,既要加強市場監管,健全法律制度,提公升倫理道德,以實現守法經營和公平交易;同時,必須把「分配公平」問題提上日程,盡力加以解決。這也許是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給我們提供的另一啟示。

講演者小傳

趙修義2023年生,20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系教授,上海市委黨校客座研究員。

主要從事現代西方哲學與倫理學研究。著有《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以問題為中心的斷代哲學史》、《教育與現代西方思潮》等。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市場經濟的倫理問題。

《市場經濟、經濟學與倫理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試論市場之德》、《經濟倫理的研究物件和主要問題》等系列**(集於上海市社會科學學者文集《趙修義文集》),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見解。其論著多次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促使人們對新自由主義加以深刻反思。這個時候,許多有識之士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那麼,《道德情操論》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著作?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發表於2023年4月,至今正好250周年。作為亞當·斯密的成名之作,該書在歷史上可謂命運多舛。一方面,它往往被《國富論》的耀眼光彩所遮蔽。

另一方面,學界對《道德情操論》以及它與《國富論》之間的關係的解讀,卻是見智見仁,歧見紛呈。在新自由主義成為西方經濟學主流的20世紀80年代之後,全盤按照新自由主義觀點來解釋斯密的學說,成為風氣。新自由主義者或者主張《道德情操論》是一部倡導利己主義的著作,無非是為《國富論》的人性自私論作鋪墊;或者認為《國富論》講「利己」,《道德情操論》講「利他」,而「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公尺爾頓·弗里德曼語)。

而實際上,對《道德情操論》的豐富內涵,他們似乎都沒有給予充分重視。斯密本人對於《道德情操論》無疑是非常重視的。在《國富論》贏得巨大聲譽後,他還費盡精力,對《道德情操論》作了大幅修改,在臨終前兩年推出了第六版。

我們沒有理由置之不顧。

一、《道德情操論》展示了乙個全面真實的斯密

《道德情操論》建構的是乙個廣義道德哲學的體系框架。不了解《道德情操論》,也就難以準確地理解《國富論》。

寫作《道德情操論》時,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道德哲學教授,這本書便是根據他在課堂上的講義加工而成的。

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專設了一捲「論道德哲學的體系」,論述自己的體系與歷史上各種道德哲學體系的區別和聯絡,並以此作為全書結尾。可見,他是把《道德情操論》作為自己獨創的道德哲學體系來闡述的。

在當時的英國,道德哲學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科,涉及的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還一般包括了神學、倫理學、法學和政治學等。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則認為,「道德哲學的兩個有用的部分,是倫理學和法學」,倫理學主要討論道德問題,而法學則不僅涉及法律和正義的一般原則,而且要討論有關警察(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關乎公共政策)、國家歲入(也可以理解為公共收入)、軍備(國防)等等國家和社會制度以及各種政策問題,也可以說是包括了政治學的內容。所以,道德哲學是一門包羅了諸多社會學科在內的大學科。

在《道德情操論》的結尾,斯密預言,他將在另一門課程中討論法學問題。後來他也確實開設了這門課程。斯密在臨終前焚毀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幸好,他的學生的筆記被儲存下來。

我們可以從《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一書中了解到他的大致思想。這本書包含了《國富論》的許多內容,可以視為《國富論》的雛形。

《道德情操論》的重點在狹義的倫理學,但是它所建構的是乙個廣義道德哲學的體系框架,與斯密的法學思想和經濟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因為政治經濟學在斯密那裡是政治家如何富國裕民的學問。可見,斯密是把經濟問題同法律和道德聯絡在一起考察的大思想家。

無論人們對於他的經濟思想與法學(包括政治、倫理思想)之間的關係作何種理解和解釋,這三者之間的內在關係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斯密作為乙個大思想家的特色。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說,不了解他的倫理和法學思想,也就難以把握他的經濟思想;不了解《道德情操論》,就難以了解乙個全面真實的斯密,也就難以準確地理解《國富論》。

二、斯密倫理學的主題

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既試圖肯定市場的繁榮和工商業的進步,又試圖在個人經濟動機得以解放的條件下,為美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做出論證。

作為道德哲學的基礎部分的倫理學,在斯密看來,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美德或美好的品行究竟是什麼?一是美德依託人們心理中的哪些機制才能形成,或者說,依託什麼樣的機制,我們會讚許某一種行為取向,又會責備另一些行為取向?

《道德情操論》是從第二個問題切入的。該書開宗明義就說: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天賦中明顯地存在一種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之外,一無所得。

這種本性就是同情。斯密把這裡所說的「同情」稱之為「原始的情感」,也就是一種普通人都有的平常心理活動,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激情上的共鳴」,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感同身受」。

比如,我們看到有人受傷了,頭上血流不止,也會心驚肉跳,也會對傷者的痛苦情緒感同身受。

由於具備了「同情」這種原始情感,人們在社會生活的經驗中會習慣於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於是,人們在內心中就有了乙個「公正的旁觀者」。久而久之,就有了乙個內心的法官和仲裁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良心。

它可以使我們看清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對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較,使我們能夠保持一種合宜的情感和感覺,從而有是非之心,有追隨、讚許美德並譴責惡行的道德情感。

斯密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整套學說,來論證美德和美好的行為得以形成的心理機制?在我看來,這主要同英國的社會狀況有關。18世紀的英國,市場經濟已經興起,中世紀被禁錮的個人的經濟動機在相當程度上得以解放,個人追求利益和權利的願望十分迫切。

這時,人類傳統美德還能不能維繫、或者要不要維繫,就成了乙個大問題。傳統**教以「仁慈」為核心的道德哲學體系在此問題面前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出現了兩種相反的學說:

一類學說堅持原有的倫理觀念,對腐敗、奢侈、欺騙的盛行憂心忡忡,認為商業的發展、市場的繁榮,必將使整個社會倫理衰敗、道德情操墮落,人類文明面臨衰退的危險;另一種學說則是驚世駭俗地為私利和各種罪惡辯護,尤其以孟德維爾的「私惡即公益」說為代表。這位英籍荷蘭著作家認為,人是非常自私專橫而又狡猾的動物,人的本性是**的。但是,正是**的本性促使人為了自利的需要而從事勞動,從而培植了技巧,創造了各種財富,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

貪婪、虛偽、欺詐、損人利己等等惡行,正是經濟活力之所在。科學和藝術的真正源泉也在這裡。一旦人們擯棄**,社會就蕭條、貧困,即使不完全毀滅,也一定會沒落。

在孟德維爾看來,那些被人誇耀為美德的東西只不過是諂媚和虛榮的產物,一切公德心或愛國心只不過是對世人的一種矇騙。

與上述兩種對立的觀點不同,斯密既試圖肯定市場的繁榮和工商業的進步,又試圖在個人經濟動機得以解放的條件下,為美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做出論證。

所以,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專闢一章批判孟德維爾的學說,把它稱為「**不羈的體系」,認為它使罪惡表現得更加厚顏無恥,是十分有害的。要真正克服和抵制這種否定美德的「**不羈的道德體系」,重要的就是要對人類的各種激情及其合宜性做出恰當分析。這就是斯密在情感論的立場上把合宜性作為其倫理學主題的重要原因。

三、美德的基礎在於情感的合宜

斯密將美德區分為兩類,第一類美德是出自對自己的幸福的關心;第二類美德主要指仁慈和正義,涉及對別人有益或有害。

斯密在倫理學上持情感論立場,認定美德的基礎在於情感的合宜性。

有些學者在解讀斯密的時候,常常喜歡爭辯:斯密到底是從人性自私論出發,還是從人性利他論出發?有論者更是著力證明斯密在他的兩本著作裡都堅持人性自私的利己主義立場。

如果認真讀一讀斯密原著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立論都是不可靠的。斯密是經驗論者,習慣於描述。他並沒有刻意去給人性下什麼定義。

「經濟人」之類的說法其實是後來一些經濟學家引申出來的。而且,他的許多描述,說的是人的「原始情感」,而不是人的本性或品格。這些原始的情感複雜多樣,既有自愛、自利的情感,也有像憐憫、慷慨、尊重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贊同的「社會情感」。

在斯密看來,這些情感都是自然的,關鍵是什麼樣的情感才是合宜的。

斯密的主張既不能被歸結為利己主義,也不能簡單地被歸結為利他主義。這一點,從《道德情操論》最後一捲中看得非常清楚。在那裡,斯密把歷史上的那些體系歸納為四類:

一類認為美德存在於合宜性之中,也就是對所有感情的控制和支配之中;第二類認為美德存在於對個人利益和幸福的審慎追求之中,也就是利己主義的體系;第三類認為美德只存在於以促進他人的幸福為目標的感情之中,仁慈是唯一的動機,也就是利他主義的體系;最後一類是「**不羈的體系」,也就是極端利己主義的體系。斯密最推崇的就是第一類體系。對於利己主義的體系,斯密並不贊同,認為它「同我所要建立的體系是完全不一致的」。

它只注意一種合宜性,也就是對肉體慾望的合宜性,而將對知識,對親朋、國家的幸福的追求都置於人的基本需求之外,並將美德僅僅當作一種手段。

可見,將斯密視為倫理上的利己主義者,是沒有充分依據的。對於利他主義的體系,也就是**教推崇的將仁愛、仁慈等利他的精神視為道德的唯一合法動機的體系,斯密認為這是一種僅僅被表面現象所證實的觀點,它既不能說明像自我克制、堅持不懈等等美德從何而起,也沒有對於合宜地追求個人幸福和利益的德行被人讚許做出說明。由此可見,把斯密看作是利他主義者也是沒有依據的。

也許,斯密的本意就是要超越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兩極對峙。

斯密將美德區分為兩類。第一類美德,可以說是出自對自己的幸福(如身體、財富、地位和名譽等等)的關心。這種關心的合宜性,就是謹慎之德。

其要旨是:以謹慎求得安全。具體地說,要增進財富,就要依靠在自己的行業或職業中的真才實學,在日常工作中的樂觀和勤勉,以及花費中的節約,甚至某種程度的吝嗇。

為此,就要認真學習,掌握真才實學。不欺騙,不誇示自己的才能,討厭騙取信任的胡吹亂扯,依靠真實的本領和知識來取得職業中的信譽。所有這些,都需要有自我控制的合宜運用。

斯密還認為,這種謹慎之德僅僅用於指導個人的時候,雖然被認為是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可愛的,但並不被認為是最高貴的。還有一種較高階的謹慎:將軍、政治家等等的審慎與明智。

總之,「謹慎同其它的美德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所有品質中最高貴的品質,不謹慎同其它壞品質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所有品質中最卑劣的品質」。

第二類美德涉及對別人有益或有害,主要是指仁慈和正義。仁慈和友好的激情,主要包括寬巨集、人道、善良、憐憫、相互之間的友誼和尊重等等。如何與不同的人保持合宜的感情,就是仁慈之德要回答的問題。

為此,斯密做了細緻分析。首先是家庭或家族。在他看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不是如有些人想象的是自然聯絡的結果,而是道德聯絡的產物,所以,家庭倫理是重要的。

職業中的同事關係、**中的夥伴關係等等,都存在如何友善仁慈的問題。對陌生人也同樣存在同情和友善的問題。

在仁慈之德上,最富特色的是,斯密把社會團體作為慈善的首要物件和主要物件,國家和**則是最重要的社會團體。在他眼裡,為國家犧牲的愛國者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最合宜的行為」。由於犧牲非常困難,能夠做到的人非常少,所以,人們都普遍讚美傑出歷史人物。

由此可見,斯密對仁慈之德的解釋,不是泛泛的仁愛,而是具體切入到家庭、職場等各種人際關係,切入到社會和國家。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我只聽過 國富論 道德情操論 還是頭一次聽。一下後居然是溫家寶總理推薦看的。也許是由於作者的緣故,乙個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作品應該與經濟發展掛鉤。但並意味著對青少年毫無用處。譬如,他指出的經營之道要講誠信,這對我們就有點用了。亞當斯密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本書告訴我們相互同情...

道德修養整合 情操與道德修養 給他人說話的機會

假如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 但假如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許多人想讓別人同意他自己的觀點時,都把話說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銷員,常犯這種划不來的錯誤。盡量讓對方說話吧,他對自己的事業和他的問題了解得比你多。因此向他提出問題吧,讓他告訴你幾件事。假如你不同意他,你也許很...

感受數學美感,培養審美情操

數學之美,美在內心,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 數學是美的。數學的美體現在方方面面,也許美在她是探求世間現象規律的出發點,也許美在她用幾個字母符號就能表示若干資訊的簡單明瞭,也許美在她大膽假設和嚴格論證的偉大結合,也許美在她對乙個問題論證時殊途同歸的奇妙感受,也許美在數學家耗盡終生論證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