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行為效果與道德評價合理性

2023-01-12 13:21:03 字數 4864 閱讀 8050

作者:伍志燕

**:《理論導刊》2023年第07期

摘要:行為效果是道德評價是否合理的乙個重要依據。在實踐中,行為效果往往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承擔道德責任的行為效果應該追溯到 「最初結果」;同時,針對「合規行為」產生的壞效果問題,我們必須要結合整個行為過程以及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作出合理的道德評價。

關鍵詞:道德評價;行為效果;行為動機;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002-7408(2011)07-0043-04

正如黑格爾所言:「主體就等於它一連串的行為。如果這些行為是一連串無價值的作品,那麼他的意志的主觀性也同樣是無價值的;反之,如果他的一連串的行為是具有實體性質的,那麼個人的內部意志也是具有實體性質的。

」[1]126在道德評價中,行為效果的好壞對於評價整個行為乃至行為主體本身的善惡至關重要。因此,在評價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行為效果,結合行為主體的動機以及外在行為,對該行為及行為主體做出合理的道德評價。

一、行為效果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客觀事物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所以人們在行為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事先預想不到的情況,從而使行為效果往往不符合行為主體的意圖和努力,進而導致對行為和行為主體的道德評價失真、失全乃至失誤。就行為效果本身而言,它既具有複雜性,又表現為多樣性,具體表現在:

其一,實效果與預期效果既相一致又不相一致。實效果與預期效果相一致是指行為的實效果與行為者所想象的效果一樣。對於這種行為,無論我們怎樣看待行為效果(實效果或預期效果),或是分析其行為過程都可以對行為做出公正合理的道德評價。

實效果與預期效果的不一致是指實效果與預期效果對立或矛盾,即:實效果好,預期效果壞;實效果壞,預期效果好;實效果不好不壞,預期效果好;實效果壞,預期效果不好不壞,等等。顯然,針對整個行為的道德評價,我們既要看行為的「實效果」,又要看行為者的「預期效果」,然而,「預期效果」是內在的、與動機相對應的「效果」,這就增加了道德判斷的難度。

其二,行為效果的複雜性還表現在多種行為效果之間的相斥性。行為效果的相斥性是指行為主體在行為過程中產生多種不同效果,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對於這種行為,我們應該把行為者的行為過程和行為效果統一起來進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只就看到的有利效果或不利效果片面做出評價;但如果這樣,就增加了道德判斷的複雜程度。

其三,行為效果的複雜性還體現在行為效果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任何乙個行為都會產生一系列的效果,這種效果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的特點。行為效果的這一特點同樣給道德評價帶來了困難。

因為有些行為效果中,直接效果沒有道德價值,而真正具有道德價值的卻在行為的間接效果上;或者直接效果有道德價值,但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壞的間接效果,等等。

此外,行為效果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決定了行為效果的不確定性,即行為的實效果既可能是好效果,也可能是壞效果,或者既不好也不壞,或者好壞善惡混同,等等。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限的東西的內在必然性,是作為外在的必然性,即作為個別事物的相互關係而達到定在的,而這些事物作為獨立的東西是互不相關地、相互外在地聚集在一起的」。[1]120這樣,行為最終出現的結果也包含外部條件的侵入和偶然因素的混雜,使最初的直接結果(指與動機相對應的結果)無限擴充套件,以致產生許多與行為本來意圖和意志抉擇無關的偶然性後果。

在這裡,必然性轉化為偶然性,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嚴格地說,這種不確定性的效果是不能歸於行為主體的。但是,作為乙個自覺的、清醒的道德行為主體,應當在理智中預知或估計到後果的複雜性和影響的擴充套件性,採取謹慎的意志抉擇和行動,避免不良後果的擴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行為主體應當對行為的間接後果或後果的發展負有一定責任,因為他的行為畢竟是這些後果的原因和最初原因。

基於行為效果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我們如何評價行為效果的好壞呢?能否把行為的好壞作為評價效果好壞的根據呢?毫無疑問,效果是由行為引起的,是行為的產物。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好行為必然產生好效果,不好的行為必然產生不好的效果。事實上,在複雜的道德活動中,良好的行為往往帶來不好的效果,不好的行為也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乙個良好的行為能否產生良好的效果,決定於這個行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以及各種客觀條件。

乙個行為本身十分善良,但如果它不符合客觀實際情況,或者為客觀條件所侷限,那也不可能帶來好的效果。

同樣,我們能否把動機的好壞作為評價效果好壞的根據呢?顯然也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效果好壞的評價實際上是對「實效果」好壞的判斷和評價。

在倫理學中,我們所說的與「動機」相互對應的「效果」是行為者的「預期效果」而不是行為的「實效果」;因而,我們不能說符合動機的效果就是好效果,不符合動機的效果就是壞效果,這是因為動機本身有好壞之分,符合壞動機的效果就不可能是好效果。

顯然,評價效果的好壞只能與行為的結果(或後果)有關。行為結果是評價效果好壞的前提和基礎。在這裡,我們很有必要對「效果」與「結果」這一對不同的範疇進行區分。

二者的區別體現在:「效果」是倫理學中的價值範疇,只有好壞之分,沒有對錯、成敗之別;「結果」是認識論中的範疇,只有成敗之別,沒有好壞問題。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結果」和「效果」一般是一致的,成功的結果也是好的效果,失敗的結果也是不好的效果。

但二者也常常不一致,成功的結果並不一定都是好的效果,失敗的結果也並非是不好的效果。這是因為,效果是乙個價值範疇,它的好壞視其對人們的道德價值意義如何來評定。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階級或民族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道德原則,因而對同一「結果」就可能作出不同 「效果」的價值評價。

針對效果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我們如何辨別和評價效果的好壞呢?首先,我們應該分清哪些結果是行為主體直接造成的結果,哪些是行為主體意圖之外的結果(包括環境或條件突然發生變化,行為主體無法預料的後果);然後,將與行為主體相關的結果與相應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對應,看其是合規結果還是違規結果。如果是合規的則為好的效果,如果是違規的則為壞效果。

最後,注重動機與效果、主觀意志與客觀行為的統一。在道德評價中,如果我們只憑藉單純的主觀動機或意志而否定效果,那麼「單純志向的桂冠就等於從不發綠的枯葉」; [1]128如果我們光憑行為效果的好壞而否定行為主體的動機或意圖的優劣,那麼,行為效果就失去了有力的參照物。所以,在行為效果評價中,我們也要參照行為主體的動機和意圖。

二、行為結果與道德責任

行為結果和道德責任到底有沒有關聯性?行為主體承擔道德責任的依據是結果還是動機?在這裡,結果主義者和動機論者也存在嚴重的分歧。

在結果主義者看來,乙個行為無論動機的好壞、手段的正當與否,只要造成一定的結果(無論是直接結果還是間接結果),行為者都要負相應的道德責任;換而言之,行為者承擔道德責任的前提就是一定結果的存在;如果行為沒有造成一定的結果,即使行為者動機和行為方式具有惡性,那也可以免除道德責任。其理由是只有「結果」是顯見性的客觀事實,它對社會會造成一定的實際性影響;而其它的東西諸如動機、態度都是隱性的主觀性東西,它們只有附加在行為上並產生結果後才能夠說好壞善惡,因而惟有「結果」才有實質性價值。就動機論者來說,乙個行為好壞主要取決於行為者的主觀善性和惡性,行為結果僅僅是行為主觀善性和惡性的附屬物,它既可能伴隨著客觀環境和行為者的主觀能力出現,也可能不出現。

如果行為主體的主觀意志是惡的,即使行為伴隨而來的是良好的效果,他也應該為自己的主觀惡性負責。其理由在於動機是行為的發動的始端,有什麼樣的動機,就有什麼樣的行為,行為結果只是行為的附屬物,最終還是取決於行為動機。其實,結果主義和動機論都有片面性。

在乙個行為中,動機和結果都是行為本身的乙個部分,對行為承擔道德責任就意味著對行為動機和結果也都承擔責任。

就乙個行為來說,它的結果表現形式各種各樣:乙個行為可能產生多種結果,多種行為也可能產生一種結果,也可能多種行為產生多種結果。在多種結果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對哪種行為結果承擔道德責任呢?

還是對所有的行為結果承擔道德責任呢?一般來說,結果作為行為特有的內在形態,是行為本性的表現,而且就是行為本身。在道德評價中,一方面,我們既不能否認和輕視結果;另一方面,其實只有由行為本身所造成的結果才由行為主體承擔;正如黑格爾所說,在這種情形下,「意志只對最初的後果負責,因為只有這最初的後果是包含在它的故意之中。

」 [1]120通常來說,乙個行為產生的結果常常包含著外面侵入的東西和偶然附加的東西,這些與行為本身的本性無關,在這種偶然性和必然**雜情形下,我們只需對行為的「最初結果」承擔道德責任。這裡的「最初的結果」當然就是行為自身的結果,也即以行為的目的為其靈魂的那種結果,而不包含那種聽命於外界力量,且受這些力量把自為存在的行為全然不同的東西與行為結合起來而產生的遙遠的、生疏的結果。

在道德實踐活動中,我們又如何發現這種「最初結果」呢?一般來說,這種「最初結果」的識別和鑑定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了解行為者的目的和意圖。

所謂目的和意圖,就是指行為主體的行為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通常在乙個行為發動時,行為者都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圖,並不是「無的放矢」,在行為之前,行為主體會做周密的計畫、詳盡的決策並預想這一行為會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從行為者的計畫、決策中就能發現這一端倪。其二,觀察行為者對行為採取的方式方法。

一般來說,乙個行為者在行為實施前要做一些準備性工作,行為中會積極採取一些方法和手段,行為後會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不管這些方式方法形式怎樣,它們都指向一定的結果,所以行為者的方法和手段怎樣,直接決定了結果如何。其三,行為者對行為的努力程度。在行為過程中,行為者的主觀願望,往往可以從他對行為的努力程度中可以看出。

如果行為者對行為的發生持觀望的態度乃至臨陣退縮,說明行為的結果並不是他迫切希望的,至少是聽而任之的;如果行為者對行為想盡一切辦法去做,這說明行為結果是行為者所預期的。在道德評價中,我們應該根據行為的「最初結果」與行為者的直接因果關係來決定行為者的道德責任。如果這些「最初結果」能夠給行為者和其他人帶來好效果,並且行為動機是善的,那麼,該行為應該是完善的道德行為,行為者就無需承擔道德責任;如果這些「最初結果」給行為者帶來「好效果」,但是給他人和社會卻帶來負效果,並且行為動機是惡的,那麼,該行為應該是不道德的行為,行為者就應該為之承擔相關的道德責任。

其實,乙個行為結果還有好壞混雜的行為責任問題。乙個道德行為可以產生複雜的結果。有的行為結果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是壞的,另一部分不壞也不好;從行為整體上來看,有的行為好的部分大於壞的部分,有的行為壞的部分大於好的部分,也有的行為好壞相抵之後趨於中性。

在這種情況下,意志是否是這些結果的原因呢?一般說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按一般原理,誰是行動的原因,誰就應對這個原因的結果負責。

不管責任者主觀願意與否,這種責任歸屬是客觀的、不能否認的。

診療合理性評價月活動總結

安平第二醫院 為了提高我院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規範診療行為,治理過度醫療,促進臨床合理檢查 合理用藥 合理 提公升群眾滿意度,根據安平市衛生局檔案 關於開展全市醫療機診療合理性評價月活動的通知 安衛醫發 2013 66號 要求,對本院醫療機構診療合理性評價月活動進行了總結,情況報告如下 一 醫療...

手術病歷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表

手術病歷抗菌藥物合理性評價表 月 科室病案號醫師是否合理 是 否 填寫說明 1.表中 原則 是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的簡稱 相關管理規定 指2011年全國抗菌藥物聯合整治相關法規 2 特殊人群 指老年人 嬰幼兒 肝腎功能差的患者 孕婦等 無指徵用藥 指如無厭氧菌感染指徵時,選用抗厭氧菌藥物等 ...

概率統計課程學生評價體系的合理性研究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定量研究隨機現象規律性的重要的大學數學學科。雖然課程概念比較抽象,計算繁雜,學起來較困難,但這是應用性最強的大學數學課程之一。如何更好地對學生學習概率統計課程的效果進行了解,建立起對學生課程評價體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教學質量和衡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