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術中的空間意識

2022-12-26 08:09:05 字數 3004 閱讀 5041

頁碼,1/2

隨著社會發展,建築從原始意義的用以躲風避雨的簡單要求,發展到單體建築納入到城市的空間環境意義上去要求,不能不說是巨大的飛躍。從本質講,建築空間由物體所形成,按一般常識講,建築空間的範圍是由地面、牆面、天花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認為地面、牆面、天花是建築空間的三要素。這與空間的形成有不同概念,如在普通平坦的地坪上,用磚砌起一段牆壁,於是就劃分出乙個向陽、乙個背陰的空間;又如在空曠的地面上撐起乙個傘狀篷蓋,在它的下面就形成了乙個供人們休憩的空間。

建築空間的形成,除了單體的有地面、牆面、天花的建築物以外,還有建築群組合形成的建築空間形式,這是建築在其本質意義上的乙個拓展,而且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城市空間的布局和風貌,成為構成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空間是建築藝術所探求的終極目標。無論是建築物本身所創造的空間,還是建築物之間形成的空間,是一種潛在的視覺和運動感。空間感的創造在於領悟「實」「虛」空間的交叉,把握空間張力。

一、量感意識

評論建築體量的大小與尺度的關係,應該以人的座標為準。而在論及空間環境中的建築物的體量與尺度時,參照物應該是空間環境中的「關係」,「關係」即為尺度。

無論是建築物體還是其他物體,其體量是可以計算的。但對這種「量」的感覺,亦稱「量感」,則另有區別。通常,量是指物理的量,而量感則指心理的量。

量感源於物理的量卻又與其不同,它不單指重量,還包含著視覺上的接受能力。

原始人在天然的洞穴中居住,使他們領悟到空間對其生命的保護作用和價值。從製造陶罐到壘牆築堡等實踐中,人類將創造和利用空間的心理加以鞏固。於是,他們造墳來埋葬親屬,渴望在這封閉的空間裡,人的靈魂得以安息。

從那時起,對空間的嚮往,對空間的占有與征服,對空間的迷惑與惶恐始終伴隨著人類。

空間即是宇宙,它是無限的,但建築和雕塑是通過具體形狀來限定和支配空間的。它驅使著人類去建築金字塔和天壇,去開鑿拉什莫爾山和樂山大佛。人類立體的造型活動孕育了人的空間意識,它吸引著人征服空間的心理,它滿足了人占有空間的慾望。

且看中國雕塑史上秦始皇陵中的數以萬計的兵馬俑,列著整齊而龐大的方陣,還有明清墓陵謂之神道的石雕群,在他們身上煥發著的不僅僅是作為雕塑的美,而是一種人類為之折服的博大空間的氣勢,這是一種永存的藝術精神。建築和雕塑是空間的藝術,它可觀、可觸,它是空間的實在。

從古代埃及的建築史上可以看到空間創造的精神力量。西元前三千紀古王國時期所建造的金字塔,充分體現了拜物教的強烈的原始色彩,他們把高山、大漠、長河形象的典型特徵賦予皇權。這些巨集大、單純的造型,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強烈地占有了空間。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這些帶有粗獷的原始性、野蠻地占有空間的造型,它們將是蒼白無力的。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8世紀的中王國時期及西元前16世紀至西元前11世紀的新王國時期,最重要的建築物是神廟,它們力求神秘和擠壓的氣氛。最大的是卡納克(karnak)和魯克索(iuxor)兩處的阿蒙神廟,殿內塞滿了高大粗壯的柱子。

處處遮斷視線,彷彿每棵柱子後面還有另一處曲折的空間,並無窮地拓展出去,這種空間上的高度擠壓產生了巨大的震懾作用。

在陝西廣闊的渭北平原上,昔日一座規模巨集大,建造於2023年前的唐代皇家陵園乾陵,那輝煌的建築早已隨著大唐帝國的崩潰而傾覆,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但石雕猶在,四門石獅依然雄踞。那石人、石馬、石獸依然矗立,人們登臨飽覽時,仍情不自禁地在古代雕刻藝術的深沉感召下,由心底發出一種共鳴。龍門造像、樂山巨佛,融自然之神韻,依山取勢,適材造形,有巧奪天工之妙,雖經世代風雨,但「神」色未減。

圓明園被外國侵略者付之一炬,但在破壁殘垣之中那石雕的柱石,仍是一種永恆的象徵,是民族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實虛空間

空間意識是潛在的視覺、觸覺和運動感。實空間即實體,虛空間則是實體的擴張,也就是「得之於外」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的空白形象,也就是繪畫中所謂的付形,「計白當黑」,這是中國藝術的傳統美學特色。

建築藝術中的實空間與虛空間的對比協調,從大的範圍講表現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環境狀態,從某個建築物來講,又有其實體與空間的巧妙安排。間架結構這一建築術語,同樣被書法藝術採用,可見書法的空間組合的虛實關係與建築藝術有共通之理。關於建築藝術的空間美和實虛空間的聯絡,早在計成《園冶》中就有論述:

「深奧曲折,通前達後」,「相間得宜,錯縮為妙」,「磚牆留夾,可通不斷之房廊;板壁常空,隱出別壺之天地。亭台影罅,樓閣虛鄰。」錢泳《履園叢話》也說:

「數間小筑,必便門窗軒豁,曲折得宜。」傳統的園林建築,正是這樣地注意隔扇、月門、漏窗、空窗等的設計安排,力求景物穿插錯落,內外空間溝通。這樣的建築空間,就合中有開,實中有虛,房櫳雖不大,境界卻不小,寓不盡之意於有限的空間之中。

許多高明的建築設計師深諳此中奧秘。日本的原廣司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建築作品形式感很強,在空間構成方面追求富於哲理的實、虛空間效果,常常運用帶有各種象徵寓意的建築符號和設計方法,力求表現現實生活中的「虛象」。

在原廣司的早期作品中,他創造了所謂「有孔理論」的概念,試圖通過「開孔」而將「死空間」轉化為富有生氣的「活空間」,並借助於「反向和反轉」的設計觀念來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空間景象。

建築藝術中的實、虛空間也正是藝術來自於自然的生生不息的辯證規律的生動體現。郭沫若在《霧中游鄱中偶成其二》中寫

道:無中實有有,有有卻還無。

東風吹萬里,空白出畫圖。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霧**遊的真實情景,而且極富深刻哲理性,揭示了自然美的意蘊,也顯示了藝術美的奧秘。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美的外觀形式,不論是自然美或是藝術美,只有體現了「虛」與「實」「有」與「無」的有機結合,才能生氣灌注,使人產生美感,引起人們的愉悅感覺和無限的遐想。建築藝術中,「實體」與「虛空」的把握和運用,無疑是創造藝術氛圍的關鍵所在。

三、「神韻」感悟

建築藝術在創造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主題的昇華,讓造型、材料、色彩等建築藝術諸因素統統為「神似」而服務,這便是建築藝術的主旨。

作為古都,北京擁有眾多的歷史古蹟和燦爛的建築文化遺產,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是現代北京的巨大財富,從中可以把摸到中國傳統建築的脈搏,這是對北京的建築群有相當感受以後得到的答案。一提到建築的民族形式,似乎無法迴避大屋頂、琉璃瓦、小披簷一類,這只不過是「形」而已。只要看看故宮皇城便可感到,中國的傳統建築,即便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宮殿也是深邃悠遠,決無奢華浮躁之氣,這便是「神似」之筆。

與此相比,有些建築外在酷似民族形式,可內在的力量不足,無論如何讓人感到的是民族形式的空殼。可見,只追求外「形」是不夠的,建築還應有深層次的精神氣質。

建築藝術的奇葩

建築藝術奇葩 雪梨歌劇院 被譽為 澳洲之花 的雪梨歌劇院設計於丹麥建築師約翰.伍重,他扎根於歷史,觸角遍及馬亞 中國 日本 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納亞人的遺傳。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築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絡的有機建築的自然本能...

12我國古代建築藝術

課題 我國古代建築藝術 年級單元課第 六學科12 美術教師 丁良總序號 121第幾課時 1 知識 通過欣賞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了解我國古代建築的外觀造型 建築結構 群體布局 裝飾色彩 類別。教學目標 2 技能 對我國古代建築的欣賞感受能力。3 情感 培養學生對祖國建築以及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建築藝術節學生代表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水利與土木建築工程學院09級建築學的李超,今天能夠站在第二屆 安藤杯 建築藝術節開幕式這個神聖的舞台上,作為參加活動的學生代表,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同時也感受到了學校和學院對本次活動以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高度重視。首先,我要代表所有參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