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論第四章

2022-12-25 13:39:04 字數 3484 閱讀 1189

任重而道遠

我眼中的新課程

伴隨著二十一世紀鐘聲的敲響,我們迎來了多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再侷限於經濟、政治及軍事領域。有人說: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是的,當前文化軟實力的強弱逐漸成為繼經濟之後衡量該國實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後,我們的**除了加大教育領域的資金投入外,也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其中以課程改革最為顯著。作為親歷課程改革六年及即將成為人民教師,踐行新課程的我,將在下文中,結合新近《課程論》中所學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描述我眼中的新課程。

《課程論》中說:課程設計是指處理課程目標、內容、組織和評價的技術。(《課程論》第三章「課程設計概述」第61頁)。

因此,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時主要是對課程目標的重新確定以及對課程內容的重新選擇、編訂。

(一)、新老課程對比

廣義上的課程目標,就是教育意圖。在狹義上,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教育與學生的關係,是乙個具體化的視角,涵括面是特定性的。因而課程目標是指特定階段的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在舊課程的課程目標中,設定以教學大綱為參考,更主要的是以高考大綱作為指揮棒,強調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舊課程的指揮棒下,教育工作者們把課程目標當成教學任務來表述,把課程目標歪曲為教師教的任務和學生學的任務,使無論是教師或是學生對其都失去興趣。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該課程目標中,忽視了學生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這與先進的社會現狀相聯絡,對於乙個學校、乙個教師甚至乙個學生的評價,往往根據成績來分類,即以「分」取材,而非以「能」取材。這樣的現狀,使得學校將教師的工資與學生成績相掛鉤;使得教師更加關注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也為了物質—工資,將關注重點投放在學生成績上;使得學生面對著家長親友一次次關愛的詢問:成績怎麼樣啊?

成績優秀的學生驕傲的說出成績,接受大眾的讚賞聲,後進生(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要忍受大家的憐憫的目光。

在這樣的課程目標教導下,出現 「高分低能」之人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樣的課程目標也導致社會價值觀的利益化。不論學校、家長、教師都是出口即成績,這樣氛圍下的學生亦是為「分數」馬首是瞻。

有多少人關注過成績背後孩子的心理成長及價值觀取向。例如:硫酸潑熊事件——清華大學電機系4年級學生劉海洋,為了驗證「笨狗熊」的說法能否成立,在2023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硫酸的飲料,倒在了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3只黑熊、1只馬來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嚴重傷害。

這名大學生年僅21歲,已通過研究生考試。這起硫酸潑熊事件引起全國**軒然大波,各界專家恐慌,稱其父母離異問題導致心理問題,還有定性「***行為」,還有**說「上海民眾討論人文教育」等,有教育心理學家說其「缺乏心理輔導」,還有人說提高「公民道德」,有人反駁「不要把責任推到教育身上」,等等等等。這背後的動機也只有真正的肇事者才知道。

每年的高考期間,交警護航、家長「護駕」,雖說是為了學生、孩子著想,但這也擺脫了不了對學生的高考成績的重視和期待。

而改革後的新課程: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維緯度的要求更加注重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以及學習中的過程性培養。讓學生在過程中生成,在過程中個性化表現。新課程的課程目標已不再侷限於對行為目標的落實,還有對生成性目標及表現性目標的實踐。

三維目標並不是孤立的,在設定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同時,就是考慮學生學什麼,過程和方法就是考慮如何學習,採用那些方法,而情感談度價值觀的培養,則應包含在前兩位目標的實施過程中,三者融於一體,相互依存。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

課程內容的選擇簡稱「課程選擇」,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這些課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價值觀等。

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原則為: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原則、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原則、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的選擇是乙個矛盾的過程。

主觀上:一方面要受限於編寫人員的知識面,編寫人員對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課文的改寫可能會出現知識性的「硬傷」;比如:課文《愛迪生救媽媽》,有研究團體委託在美國留學的學生查文獻、向醫學專家求證,得出的結論是:

「最早的急性闌尾炎手術是出現19世紀末,最早對闌尾炎手術的論述是2023年。愛迪生生於2023年,電燈發明於2023年,2023年他已經是乙個40歲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不可能有乙個醫生在他做的有影燈下為他得了急性闌尾炎的媽媽做了這個緊急手術——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另一方面要接受大眾的質疑,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與現實化,而課程目標中必定體現出一定社會的價值要求,即某一種文化,某乙個國家主流價值觀點、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於是每一次的課程改革都要面對著各方面的批判例如:2023年,一直為《讀寫月報新教育》雜誌撰寫專欄的語文教師郭初陽發現,目前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親形象和反映的母愛是「病態」的。

查驗文字,確實發現存在太多問題。

經有關研究團隊將3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母親與母愛的文章進行打分和點評發現「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3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分別是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

客觀上:

1、課程要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過於關注學科結構的課程,易遠離學生的生活,而過於生活化的課程,易淹沒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據學科結構選擇的課程內容,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遞與發展,有利於保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

因為某一學科的課程內容是從該門學科長期積澱的知識中選擇的,為該門科學的代際間的傳遞和該門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某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是由於學科自身具有的邏輯體系,課程內容學科化的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均具有好處。但是,課程內容學科化容易導致過分注重學科嚴格的邏輯體系而形成較為封閉的課程系統,這就使得各學科間隔膜較厚,學科間的聯絡缺乏,長期學習這樣課程的學生,容易導致學術視域窄化,難以用整體的、聯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樣原因,也使封閉的學科難以聯絡生活,聯絡社會,同時難以開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課程內容的更新。

如今的新課程不再重視學科知識方面的目標,而忽視學生的需要,不再重視學科知識的單一功能,已逐漸體現出學科發展的整體目標及結構性,而關注了學科的結構化後,又使之難以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目前,我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題卻因強調區分度而高估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樣道理,教材中聯絡生活的內容也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過於複雜的生活例項,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難,這樣的例項進入學科課程。

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於簡單的例項,用一句話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或者學習者據已有的學科知識完全可以感悟到例項中的內容,這樣的聯絡生活發揮不了其功能。

2、待選擇的課文多,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課文少

新課程,即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乙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相對於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在課程目標等上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仍有許多如課程編訂等各個方面的不足,仍需要不斷的改進完善。新課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四章培訓課程開發

審定培訓課程方案 案例精選 1 班組工作創新培訓課程方 1 方案名稱 某鐵路供電公司班紐工作創新課程開發方案 2 課程目標 3 課程設計的原則 4 培訓需求 5 授課物件 6 課程內容 7 課程教材 8 授課時間及方法 9 培訓地點 10 培訓形式 11 教師安排 12 組織人 13 考評方法 二 ...

資源環境課程第四章

1.潛水 潛水埋藏於地表下第一隔水層以上是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潛水自由液面潛水面 浸潤面 其上無穩定的隔水層 無壓水 人工挖井,埋藏淺,常遭汙染 2 承壓水 是指充滿兩個隔水層間的地下水,不能普遍與大氣接觸,不易受汙染 特徵 承壓性,進行鑽探後,地下水在壓力作用下立刻沿著井筒上公升,甚至噴出地表而...

第四章小結

第4章非線性方程與非線性方程組的迭代解法 學習小結 一 本章學習體會 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基本接觸的都是線性方程和方程組的求解,對於非線性方程和非線性方程組的求解接觸很少。因為在實際應用中非線性方程能接觸解析表示式的很少,對於大多數非線性方程,只能用數值法求解出它的根的近似值。在本章介紹的求解非線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