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訓練理念的深層變革

2022-12-25 03:00:02 字數 5160 閱讀 4539

呼喚訓練理念的深層變革——由倫敦世錦賽引發的思考

文/ 程勇民

男單老將當道,只因年輕選手未有突破

8月14日在英倫半島上演的世錦賽5場羽毛球單項決賽,使全世界羽毛球迷大飽眼福。的確,本屆世錦賽的5場決賽,無論是從精彩程度還是結果來講,都堪稱圓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丹與李宗偉之間的巔峰對決,真正演繹了一場世紀大戰。雙方的控球技術、抓球意識、突擊速度、多拍相持、球路的限制與反限制能力等,都已經將羽毛球運動推向了極致,全場耗時1小時21分,相當於常規21比19比分的4局球的對抗時間。整場比賽充斥著驚險刺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緊張氣氛,壓得人簡直喘不過氣!

如此精彩的對抗,的確是羽球大賽多年之少見。

然而,筆者在為這場近乎「絕唱」的表演驚嘆之餘,卻在反思另外乙個問題:羽毛球運動誕生已有百餘年歷史,參與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為何類似「林李」這樣登峰造極的人才卻鳳毛麟角?當然,人才的塑造問題相當複雜,涉及的方面很多,難以一言蔽之。

不過,從本屆世錦賽的各種細節看,筆者隱約感到,訓練理念的導向,可能影響優秀人才的發展。

現象一:無謂失誤是眾選手發揮不穩定的罪魁禍首。折射的訓練導向:重數量輕質量,重能力輕技能。

倫敦世錦賽首日便爆出不小冷門,世界排名第4的諶龍居然被排名第25位的瓜地馬拉選手凱文·科登淘汰,3局比分是19比21、21比8、25比27,比分的起伏相當大。無獨有偶,女單方面,荷蘭老將姚潔則被名不見經傳的西班牙選手淘汰,而目前世界排名第1的王儀涵在不久前的公開賽上則被姚潔淘汰,世界排名第3的汪鑫也在印尼賽中被排名第19位的戴資穎淘汰。縱觀以上所有「冷門」,原因無不與「無謂失誤」過多有關。

如此高的發生頻率,不得不引發對當前訓練模式的反思。

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羽毛球風格,由於受到球拍、球線、運動鞋、運動場地等條件的限制,球速相對較慢,進攻性打法難以奏效,因而打法上以慢、穩、守的控制落點的四方球打法為主。2023年,王文教、陳福壽等幾位印尼華僑青年回國,組建了第一支國家隊,並於2023年提出了10年內打敗世界冠軍、攀登世界羽毛球技術高峰的奮鬥目標。隨後又有一些印尼華僑歸國,引入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及打法,並銳意改革,在借鑑我國桌球專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速度為突破口,把「快」作為訓練的指導思想,不僅首創了「殺吊上網」的快攻打法,而且堅決貫徹「三從一大」的訓練原則,狠抓身體素質,大幅度提高專項體能水平,堅持天天訓練,有時一次訓練時間長達5小時。

由於當時的打法節奏普遍較緩,因此我們一突出「快」,就立竿見影。2023年夏天,世界冠軍印尼隊來華訪問,不僅中國隊、中國青年隊取得了勝利,廣東隊、福建隊也都取得了勝利。在同年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上,中國隊再次戰勝印尼隊。

實踐證明我們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

為及時總結經驗,2023年7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羽毛球訓練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我國羽毛球「快、狠、準、活」的技術風格,規定了「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的發展方向。會議之後,各隊普遍加強了步法和手法的系統訓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專項體能訓練手段和方法,從而使我國的羽毛球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23年冬,我國羽毛球隊出訪歐洲,與歐洲冠軍隊丹麥交戰24場,與瑞典隊交戰10場,大獲全勝。

當時歐洲**對「中國速度」的形容是:就像節日的禮花,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之後,隨著羽毛球器材不斷革新和改良,運動員身體能力不斷提高,速度因素不斷被強化,進攻打法體現了越來越多的優勢,所以,「中國快攻」很快引起世界羽壇的普遍關注。印尼隊首先吸取了中國隊快攻打法的特點,並在兩邊劈殺和雙腳起跳進攻技術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再加上其較為厚實、全面的技戰術功底,其競技實力迅速提公升。歐洲各隊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打破了幾十年不變的傳統技術流派,在原有技術全面的基礎上,注重了速度和進攻,加強了下肢移動的速度,特別是上網速度,掌握了網前高點搓球和推球的技術,爭取網前主動性;另一方面還掌握了頭頂殺球技術,加強了後場威懾力,從而使打法更加全面化,不但能應付亞洲的快攻打法,還能打出快攻以及拉吊突擊和守中**等打法,其競技實力也大大增強。

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羽毛球打法的乙個普遍特徵是強調「速度」,把提高專項體能(絕對力量、專項耐力等)作為訓練的重中之重。

羽毛球制勝要素的乙個顯著特徵是:適應性和更替性。人的生理潛力終究是有限的,器材的變革也有週期性和穩定期,一旦速度要素提公升變緩,那麼防守適應性就會顯著提公升,「快攻」效率自然下降,而多拍比例增加,控球準確性和穩定性則逐漸成為影響勝負的首要因素。

然而,20世紀訓練思潮的慣性一直影響著當前的訓練模式,「能力突出論」仍然大有市場,訓練上具有明顯的「重數量輕質量」、「重能力輕技能」的傾向,打法風格也大有「一拍解決問題」的特徵,一旦遇到客觀條件的影響而無法一拍解決問題時,則更多表現出急躁、慌亂和頻繁的無謂失誤,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如此頻繁和大幅度的波動。

現象二:男單「黑馬」沒能一黑到底?折射的訓練導向:重心迷失現象

毫無疑問,21世紀的羽毛球競技,攻防水平已經上公升到乙個全新的、更加平衡的階段,速度要素的提公升也暫時處於平和狀態,因而攻防能力的全面性顯得更為重要。這是乙個基本的事實。

也許正因為這一現象,容易使人迷失訓練重心,產生訓練「均衡論」,認為「面面俱到」是首要的,而忽略了特長的培養。就像本屆世錦賽男單黑馬、瓜地馬拉的凱文·科登,能夠把世界排名第4的諶龍拉下馬,就說明其平均實力絕非一般。然而在面對李宗偉時,凱文卻顯得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僅僅持續了25分鐘,即以21:

7、21:13告負,原因何在?首先凱文的強攻,不能對李宗偉構成有效威脅;其次,他的控球能力不及李宗偉細膩,因而在幾拍交換以後,往往就露出破綻,被李宗偉抓球突擊得分。

我國的幾位年輕選手又何嘗不是如此?顯然,訓練「均衡論」不能滿足現代高水平競技的需求,只有全面與特長兼而有之,才能造就更多的林丹和李宗偉。

林丹和李宗偉目前都已近而立之年,仍然保持極高的競技水平;皮特·蓋德已經奔向不惑之年,其世界排名僅次於李宗偉和林丹,居第3。這一現象正常嗎?年輕選手們究竟需要什麼才能脫穎而出?

回顧皮特·德蓋、林丹、李宗偉的成長歷程,無不以「特長」突尖。當時,皮特·蓋德、林丹的強攻能力聞名天下,李宗偉的強攻稍弱,卻善以「突擊」見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打法都在逐漸轉型,強攻比例明顯下降,控制比例增加,更傾向於「太極神功」,以柔克剛。

而目前年輕運動員的普遍表現是「剛不足、柔不細」,所以才給了老運動員更多的發展空間。

當然,現階段「速度」要素發展緩和,防守適應性普遍提高,年輕運動員在「剛性」方面挖掘攻擊潛力受到一定影響,這是客觀困難的一方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羽毛球競技運動也要「老齡化」,關鍵還在於訓練理念的及時變革和保持清晰的訓練方向。

理論上,老隊員的優勢在於控球和處理球的經驗,突尖階段的年輕運動員若想在處理藝術和控球線路上突破老隊員無異於以卵擊石。從歷史的經驗看,當前年輕隊員的突尖仍然需要在技術全面的基礎上,更多突出「體能」優勢,訓練質量和訓練數量雙管齊下。具體表現在「狠、準」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具備單一進攻的威脅性,更要有連續進攻的實力;既能殺上網,又能後場連續攻。

唯有這樣,突尖才有希望。

英國混雙組合一路「黑」進決賽,勝在特長突出

現象三:混雙「程咬金」的三板斧。折射的訓練導向:創造進攻比進攻本身更重要。

在上期《羽毛球》雜誌的世錦賽雙打展望一文中,筆者把混雙金牌鎖定在中國、印尼、丹麥、南韓、中華台北等選手身上,哪曾想到排名在20位的英國選手艾德考克/班克爾,就像程咬金一般,半路殺將出來,過中國關、斬印尼將,居然闖進了決賽。

從競技能力的全面性看,艾德考克/班克爾並不完美,攻擊力並不突出,防守上也有明顯缺陷,卻為何一「黑」到決賽?通過**研究發現,他們有「三板斧」常常打得對手猝不及防。第一板斧:

女隊員班克爾的前半場逼壓意識超強,封壓得分是特長;第二板斧:男隊員艾德考克的半場控網意識強,一則為女隊員創造封網得分,二則為自身創造後場進攻得分;第三板斧:配合上表現出強制性的前後隊形,無論進攻防守,女隊員均向前壓,防守時半蹲抽擋搶吊,積極創造進攻;進攻時積極分邊搶封,男隊員後場進攻一致性好,高點劈殺、吊點具有相當威脅。

而這三板斧恰恰吻合了現代雙打競技的特徵和發展趨勢。

現代雙打與單打的技戰術特徵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儘管單打的速度發展趨勢變緩,但是因為雙打特有的雙人**和後攻前封,所以強攻的威脅仍然突出,混雙尤為顯著,男攻女的威脅性在三個雙打專案中表現最甚。

既然進攻是制勝的主要環節,那麼要贏得比賽,必須千方百計限制對手進攻,同時為自身創造進攻。在這一目的的驅動下,競技爭奪的焦點自然向前半場轉移,從發接髮開始,推壓、搶放、搶撥,決不可能輕易挑球,力圖限制對手,最大限度地逼迫對手挑球,為自身創造進攻。而英國混雙組合的特點恰恰是前半場能力突出,前壓很兇,不僅在進攻狀態下積極壓網、封網,在防守狀態下也敢於逼近,半蹲抽擋防守,防反效率較高;而對手試圖通過網前兩邊軟過渡創造進攻的戰術,往往被女隊員在前半場攔截、**而瓦解,這樣對手的進攻機會明顯減少,獲勝的概率自然也降低。

當然,創造進攻絕不僅限於前半場,只是比較而言,控制前半場更容易創造進攻。一旦過於偏向前半場,那麼底線漏洞必現無疑,因而也是創造進攻的大好時機。英國組合之所以爆冷,只是因為大家都在注重搶前半場的同時,他們的前半場更有特色,眾選手一時不適應所致。

無論如何,混雙爆冷再次印證了雙打專案「創造進攻比進攻本身更重要」這樣乙個道理。中國雙打的傳統是比較注重「攻守」,因此在競技能力的完善和訓練理念的創新方面,很有必要借鑑一下歐洲的雙打風格。

世錦賽再勝李龍大鄭在成,風雲組合贏在配合

現象四:中國「風雲組合」與南韓「龍成組合」的恩恩怨怨。折射的訓練導向:競技制勝的「時空理論」缺乏立體支撐。

在乙個相當普及的層面,大家一直認為,羽毛球競技一是搶時間,二是爭空間,因而無非是乙個兩維的平面較量。「風雲組合」與「龍成組合」的爭鬥由來已久,2023年以前,「風雲組合」可以自信地表示:控制「龍成組合」十拿九穩。

因為兩對組合的打法實在過於相似,都偏重於攻守實力,能力在決定勝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互動變化,「龍成組合」的優勢逐漸顯現,2023年以後就開始互有勝負,而從2023年以來,「風雲組合」明顯負多勝少,從廣州亞運會開始,甚至出現了五連敗。從競技制勝的「時空理論」看,這一過程似乎很正常,因為「風雲組合」的年齡趨於老化,能力下降;而「龍成組合」的年齡正趨成熟,能力如日中天。

從時間維度看,「龍成組合」的平均攻擊力更強,速度更快;從空間維度講,他們體能更好,具有更強的制空能力和更出色的防守能力。所以,從時空兩維理論分析,無論哪個方面,「風雲組合」似乎潛力已盡,難以挽回頹勢。然而,倫敦世錦賽「風雲組合」成功突圍,說明了時空二維競技理論的侷限性。

儘管從單維度看,「風雲組合」確實都處於劣勢,但是從二維組合看,情況就明顯不同:絕對速度可以不如人,但是利用空間打變速的能力可以高人一等;在一定時間內,個人全場制空範圍可能不如人,但是利用兩人配合,區域性空間的利用可以高人一等。這是時間和空間的雙人互動作用,是羽毛球競技不可缺少的第三個維度。

所以,羽球制勝應該是乙個立體的三維模型。至於第三個維度的命名,筆者暫且以「心間」概之,即羽毛球競技理論是「時間、空間、心間」的三維立體模型,時間、空間無形於心間,時空的有機結合才是羽毛球競技的最高境界。

心底的呼喚

故鄉,兒的 母親 萬歲!這是兒內心深處的吶喊!年幼時就隨母親背井離鄉。記憶中的故鄉只有一條馬路,嘈雜混亂,骯髒,凌亂,還散發著陣陣刺鼻的氣味 人們住在破舊低矮的泥土房裡,為了生活辛苦勞作 田野是大片大片撂荒的 金土地 村里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都...

生命的呼喚

又要進入寒冷的冬天了。每一位員工更要加強冬季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防範,吸取同事上下班中發生交通事故致傷,在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教訓。2002年以來,我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快速上公升,近幾年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一直在10多萬人左右徘徊。交通死亡事故多發的根源主要是違章行車釀成的。我們每天都會看到上下班...

安全的呼喚

安全是乙個永恆的主題,它是人類最重要 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產既是人們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安全工作人命關天,黨和 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管理工作,而酒店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酒店經營 服務 效益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