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的中間人物

2022-12-24 13:12:02 字數 4971 閱讀 1823

。20世紀40年代之前,邵荃麟主要受到了魯迅以及莫泊桑、契訶夫等的影響,奠定了現實主義的理論底色。這一理論底色決定了邵荃麟一生文藝思想的總體走向,無論他的思想如何改變,最終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主義。

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邵荃麟的文藝思想開始向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向轉化。但是自身的理論基礎,再加上不容樂觀的文學現實使得邵荃麟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革命「兩結合」的接受陷入了迷惑之中。文藝領導者以及文藝理論家的雙重身份使得他掙扎在文藝寫真實與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隨著人民公社化以及大躍進造成的嚴重後果充分顯露,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從各個方面調整路線方針政策。文藝界也迎來了短暫的春天。

2023年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座談會上,邵荃麟提出了寫「中間人物」論和「現實主義深化」論。但是,緊接著全國的政治形勢又進入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新階段,邵荃麟的文藝思想被加以反革命的罪名遭到了嚴厲的批判。邵荃麟也因此身陷囹圄,成為了寫「中間人物」論的殉道者。

第二部分著力於對邵荃麟提倡的寫「中間人物」論進行再認識。該部分首先分析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主要內涵,真實性與傾向性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所在。這些都要通過典型人物而表現出來:

通過人物的內心矛盾,反映出真實的歷史面貌。邵荃麟提倡寫「中間人物」論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以梁三老漢、亭麵糊、趙滿囤為例,通過對他們所具有的真實可信、鮮明的性格特徵以及內心激烈的矛盾鬥爭等方面的的分析,證明邵荃麟所提倡的「中間人物」,在根本上其實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實際運用。由此指出,寫「中間人物」論在當時受到批判,實質上是一種誤把文藝創作規律當作政治路線鬥爭的嚴重錯位。

第三部分對邵荃麟文藝思想進行再評價。時代的侷限性決定了邵荃麟文藝思想的侷限性。他只能極力調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傳統現實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只能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對當時概念化的文藝創作路線提出有限的調整意見,是不徹底的。

同時,由於過多地強調了文藝的政治功用,邵荃麟心目中現實真實的範圍只凝聚成了一點,那就是緊緊圍繞政治的相關鬥爭與生活,而將更為豐富的生活內容狹窄化了。通觀邵荃麟的文藝思想,聯絡當下文學現實,指出邵荃麟文藝思想的現實針對性及意義。由此得出結論,在今天被商業大潮衝擊的文學中,現實主義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現實仍然是文學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淺薄的理解。這種觀念將「中間」簡單化為品性的「中庸」和欠缺,甚至把「中間人物」等同於「卑微渺小、庸俗猥瑣的人物形象」,寫「中間人物」只是為了顯示這類人物的存在。他們不是把「中間人物」看作為一種充滿內心矛盾鬥爭的載體,更談不上去觸及並揭示其矛盾轉化的過程。

這就很難有積極的意義,文學上也很難深入下去了。

上對此已有過明確的說法:「上海今年也提出題材多樣性與戰鬥性是矛盾,這當然是不對的。我們要寫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提倡寫小人物,[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

……;不是寫灰溜溜的,就是人民內部矛盾,這點也要說清楚。」

,我們可以說,「中間人物」的存在是社會的「自然選擇」的結果,它是個客觀事實,與一些政治家依據個人政見或出身等因素對人群所作的「左中右」、「敵我友」的人為劃分,完全是兩回事。「中間人物」首先是乙個起源於社會統計規律的社會學或社會性的概念。當荃麟把它作為乙個文學主張提出來時,又把「中間人物」抽象為乙個文學概念。

而在這種概念抽象的過程中,荃麟關注和強調的是「矛盾點往往集中在這些人身上」。

正是從矛盾的角度來看問題,社會的任何變革或重大事件都有一定的必然性,無論是繁榮進步或動亂衰退,都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個體的存在和發展,例如,中國的「*****」便劇烈地改變了幾乎所有國人的命運。至於為什麼說「歷史演進到近代,個人的命運與社會的命運愈趨向一致。」我想,是近代社會中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更加密切、資訊傳播和交通方式愈加便捷的結果罷;當然,社會制度的開放或保守的程度對個性的塑造也是有影響的。

總之,人是人性與社會性統一的機體;只要是生活在社會中,人就具有社會性,而人性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得以充分的表達。因此,儘管具體的單個物件各有特色,作為對人性的文學典型來把握時,則仍需要從特殊與一般、偶然與必然、個性與共性的角度來加以審視和抽象。否則,很容易損害到藝術作品的真實性和深刻性。

然是有的,只要有「矛盾」,他們就都是現實主義文學描寫的物件。不過,在當時「極左」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所謂的「英雄人物」是不容許有任何矛盾和猶疑,不容許有任何瑕疵和私情。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人,而是擺在商店櫥窗裡面用以兜售時裝的機制完美的塑料模特兒;這正如荃麟在會上所說,「英雄人物,八條、九條標準,衣服不同,面孔一樣」。

於是作家們苦惱了,不知寫什麼好?怎樣寫才好?荃麟自己對此也很不滿意,而這正是他召開「大連會議」所要解決的問題。

荃麟此時策略地提出寫「中間人物」,可以說是試圖為社會主義文藝尋找一條出路,因為你總不能說現實中大量存在著的處於中間狀態的人物也是無矛盾、無瑕疵的罷?然而,不成!他在尋求中「竟遇見一件不可動搖的偉大的東西了,……他知道無可措手,只得順著褲腰右行,幸而在盡頭髮見了一條空處,透著光明。

他剛剛低頭要鑽的時候,只聽得一聲『什麼』,那褲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處立刻閉塞,光明也同時不見了。」這裡借用魯迅先生**《示眾》中的這段情景,可以說,形象地描寫了「大連會議」的緣由和結局。

在最早的文章中就已說明,邵荃麟在大連講話用意在拓寬創作的路子,注意許多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感情等等。使用「中間人物」一詞是相對英雄人物而言的。用心良苦,在當時極有意義。

二、我在2023年曾談到他早年關注「底層」的人物命運,與他後來說的「中間人物」是有思想淵源的。如不是五六十年代這樣特殊環境,他大概不會用這樣的概念。

三、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界與其他各界一樣,談任何問題都是從政治出發。大連會議、「中間人物」也不可避免與此相連。

四、中共從三十年代左聯時期開始,就提出在文學界要爭得領導權,即黨文化的開始,後來毛的講話發展得更嚴重系統,到第一次文代會、到**的紀要發展到極點。即在文化領域實行全面**。一切問題由此而來。

中外文學創作或研究從來沒有什麼所謂「中間人物」一說。阿q、祥林嫂是中間人物嗎?至今文學研究評論也沒有人給人物排行列入中間還是什麼。

此概念隨著社會生活中政治的淡化而被人遺忘或廢棄。就是這個道理。

五、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對芸芸眾生無法用此概念界定。

鄙意大概如此,不一定對,僅供參考。我一直佩服令尊勇氣,在當時就敢談這樣意見。我那篇小文是拋開這件公案,從文藝學角度來看「中間人物」,覺得研究評論作品人物談中間還是英雄還是什麼,不是一種藝術欣賞的範疇。

至於阿q身上表現出來的矛盾,已有無數文章討論過。我這裡只引兩段荃麟的見解:

阿q這一階層,即浮浪性的貧農階層所具有的特徵,是這樣的:封建經濟的崩潰,使他們失去了土地,游離於生產的勞動,受著各種殘酷的**與壓迫,失去了一定的生活的保障,到處流浪,從事於偷盜、搶劫、欺騙,以及廉價出賣勞力,以維持其生活。而當產業勞動者還未出現,農民革命運動卻已經消沉之際,他們失去了中心的領導者,他們自己不能團結,不知道奮鬥反抗,即使偶然有反抗的意識表現,也是非常不明確的。

他們完全茫然,看不見自己的前途,他們莫名其妙地憎惡舊的,卻又仇視新的;敵視他們的主人,卻又羨慕他們的主人。他們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方法,便是精神勝利法。殘酷的社會壓迫、歷史的環境與傳統的奴隸思想造成他們這樣悲慘而深刻的病根。

而到了整個民族被壓迫,他們所受壓迫也隨著更深的時候,到了這種奴隸思想甚至滲入到了奴隸主自身的時候,他們這種病根也格外顯露出來。這就說明,為什麼阿q主義在中國這種浮浪性貧農的身上,顯得格外強烈。同時這也就說明他們的社會本質和民族特質是怎樣被統一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的身上。

(荃麟,《也談阿q》)

阿q的死,是顯示兩種矛盾交錯的結果,一是奴隸和奴隸統治者的矛盾,一是奴隸自身的矛盾──奴隸翻身的要求和奴隸失敗主義的矛盾。只有克服後者的矛盾,才能克服前者的矛盾。質言之,就是只有根本摧毀了幾千年來統治者用血教訓出來的奴隸主義哲學,才能使奴隸解放真正獲得成功。

這是幾千年來奴隸戰鬥史中的經驗,也就是中國國族衰弱的根源,魯迅先生是從阿q的死上,給我們指示出來了。 (荃麟,《阿q的死》)

總而言之,祥林嫂和阿q都是充滿矛盾的人物,魯迅先生從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人物身上,從他們悲慘的或「滑稽的」故事裡掘發出深刻的社會矛盾,令人深思。我想,通過人物來展示社會矛盾,促進變革進步,這也正是荃麟提出來寫「中間人物」的本意。是的,如果從矛盾的角度來理解,可以說祥林嫂和阿q都是處於矛盾中間的人物,他們屬於「中間人物」的範疇。

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似乎更強調的是有時代或環境特徵的東西,它更注重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如荃麟所說,「性格的描寫不僅是為了表現這個人的個性,而且是寫出『圍繞著他的典型環境』是怎樣在驅使他行動。」而作品創作的是從現實中提煉和抽象出來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並且更集中地表達了這類人物的共性和普遍的性格。如荃麟所說,「典型的說法,有這麼乙個過程,高爾基說,看十個、二十個商人,才能創造出乙個典型的商人,這是通俗易懂的說法。

」我們看到的阿q、祥林嫂,李逵、林黛玉、以及堂·吉珂德等,都有這類特徵,也都可以從中看到社會的典型環境對人物的影響,可以說,簡直是「身臨其境」、非此莫屬。而能寫出這樣的典型人物,那觀察之深和藝術功力之高是非同尋常的。

而「中間人物」的概念則主要是強調人物內在的矛盾,因為人性的善惡只有在矛盾衝突中、在社會關係中才可以得到最充分、最感人的表達。同時,荃麟也認為把社會的各種矛盾關係通過「中間人物」的典型化而形象地表達出來,還可以以此來透視社會的過去與未來。這裡談到的人物,可以從實際生活中隨時捕捉來,只要對其內在的矛盾加以分析,寫出矛盾的發展和轉化,就有其具體的特色,人物形象樑三老漢:

是《創業史》中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在舊社會,這個老貧農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創立家業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擁護土改。作為乙個小生產者,他最大的夢想是利用新社會分給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勞動真正地創立起個人的家業來,也做個郭世富式的「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

所以,當社會生產方式要發生重大變革時,他一時是難以相信也難以接受的。這是他作為揹負著幾千年私有制觀念因襲重擔的農民的保守性所決定的,另一面,他又是個勤勞、善良、樸實的勞動者,「被剝削過的痛苦的記憶」,「受壓迫的心靈」,使他「在精神上和王書記、黨支部、生寶們挨近」。他儘管懷疑、反對兒子辦互助組,但心裡卻無時無刻不關心著互助合作運動的命運。

作者相當精彩地描寫了這個矛盾著的雙重性格,並著重表現了這個人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歷程。他先是反對互助組,接著對自己迷戀的舊道路產生了懷疑,最後終於承認了自己兒子的道路是對的,站到了合作化運動的一邊。樑三老漢這樣的曾經動搖於兩條道路之間的藝術形象,雖然並不是《創業史》裡所獨有的,但是能夠把乙個農民在告別私有制時思想性格的轉變,及其心靈上經歷的艱鉅的、痛苦的鬥爭過程,示得如此完整、細膩、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確實令人驚嘆,可以說,樑三老漢是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裡乙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現當代文學複習

一 名詞解釋 1 傷痕 2 反思 3 尋根 4 知青 5 大牆文學 6 現實主義衝擊波 7 新寫實 8 先鋒 9 女性主義 10 歸來詩人 11 朦朧詩 二 文 流分析 簡答題 傷痕 的主要特點 三 作品主題分析 簡答題 爸爸爸 的文化主題 四 人物形象分析 簡答題 綠化樹 中的章永麟形象 五 藝術...

當代文學大師的尋覓與失去

語文研究活動心得 說實話,苑組長給我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文學大師?中國沒有嗎?於是上網查閱乙個權威的世界文學大師排行,呵,還真是。前一百中中國上榜的有三位,分別是杜甫 26 曹雪芹 67 和魯迅 93 現代的乙個都沒有,不過這也不是個別現象,貌似那前一百中離我們最近的也就是才過世的馬...

遼寧師範大學當代文學複習

第五章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1.簡要回答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詩的特徵 簡 p67 2 簡要評述郭小川的 望星空 第七章農村題材 如何評價柳青的 創業史 簡 p91 第八章對歷史的敘述 1 什麼是紅色經典 紅色經典 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論 2.青春之歌 的創作 修改 評價 簡 p106 第九章當代的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