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大師的尋覓與失去

2022-12-06 00:30:06 字數 3146 閱讀 1038

語文研究活動心得

說實話,苑組長給我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文學大師?中國沒有嗎?

於是上網查閱乙個權威的世界文學大師排行,呵,還真是。前一百中中國上榜的有三位,分別是杜甫(26)、曹雪芹(67)和魯迅(93)。現代的乙個都沒有,不過這也不是個別現象,貌似那前一百中離我們最近的也就是才過世的馬爾克斯。

從這個表象上來看,文學大師的缺失似乎已成為了乙個世界性的問題。

一、什麼是文學大師?

百度的解釋:在文學領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認並德高望重的人。

似乎太抽象了,於是在參考了各種對文學大師的生平介紹之後,我總結出了成為文學大師要具備的幾個要素。

其一,天賦。這一道坎上就絆倒了無數想成為文學大師卻注定成不了文學大師的作者。天賦不是仲永之類的三歲能詩五歲能賦,而是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對傳統的世界觀敢於質疑,以及對文字的排列組合有天生的敏感。

上帝是公平的,每個時代都不乏與文字天生血脈相連的人。但要成為文學大師,不僅要有天賦,還要善於運用天賦,作得一兩部大師級的作品。什麼叫大師級的作品?有乙個固定的衡量標準嗎?

當然有,這個標準,通俗地講,就是時間。如果一本書不僅在當時流行,在三百年後也同樣流行,那這就是經典。而脫離了時間,只把這個標準抽象出來,或許我們可以引用乙個概念——馮唐金線。

馮唐在文章中提到過橫亙古今文學作品的一條區分文字優劣的線,稱之為金線。金線上的文字元合的標準是:表達的內容要衝擊愚昧狹隘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探尋人性的各種幽微之火,表達的形式要陳言務去,挑戰語言表達能力和效率的極限。

能達到這條金線之上的文字少之又少,所以這樣衡量出來的文學大師自然少之又少。因為即使是文學大師,也大概只有少數作品可以雄踞金線之上吧。

此處舉一例:金斯伯格的《祈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

------ 鑰匙在窗台上,

鑰匙在窗前的陽光裡。

孩子,結婚吧,不要吸毒。

鑰匙就在那陽光裡……

這是金斯伯格寫給亡母的一首長詩,而在詩中,讀者看得見陽光中微笑的母親。這陽光,就是那條金線。

其二,苦難。國家不興詩家興,這是永遠正確的定律。生活的苦難,給了寫文字的人創作的素材和創作的動力。

而苦難與之前的天賦並在一起,造就了文學上的突破。這裡的例子就很多了,就只從曹雪芹杜甫魯迅這三位上榜的文學大師來看,哪一位不是經歷了不尋常的苦難的呢?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苦難不一定必須反映在文學家的文字中。這些大師們從苦難中獲得的其實是一種心境上的昇華,而苦難只是完成昇華必備的那把火。

比如野夫的文字,柏楊的文字,其中很少提到其在獄中所受之苦,但他們文字的厚重卻是非一般的作者能比的,這就是苦難帶來的財富。

其三,實踐。有乙個很有趣的現象,對很多上榜的文學大師來說,文學只是他們的「副業」,甚至只是一種「消遣」。更大的層面上,他們是戰士,是社會活動者,是政黨領袖,是各種與文學無關的職業。

這就是構成文學大師的第三要素,即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文字是認識的表現形式,所以實踐是文字的基礎。未認識到這一點而選擇成為所謂專職作家的,天天在家中閉門造車的人,注定無法成為文學大師。

就像拜倫所說:「要看看人類,而不只是在書上讀到他們。」

說完這句話,拜倫出發去東方旅行,然後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文學大師,包括所有的作者都應該先是實踐者再是表達者。碼字人最好的狀態,或者說文學大師的常態,就是「感受在邊緣,理解在高處,表達在當下。」

人的認識一開始就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在實踐中隨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脫離群眾的作品,現在的話來說是不接地氣的作品,大概可以直接燒掉。

不是怕抽象晦澀,而是怕故弄玄虛。

二、為什麼文學大師越來越少?

這也許是時代所然,每乙個時代的人在認識上不可避免的會有時代的侷限。我們所不能接受的觀念,或許只是因為太過於超前,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需要時間和後來人去慢慢消化。

每個時代都幾乎有這樣的侷限,最典型的莫過於勞倫斯,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紀中期幾乎部部都是**,人們更多的看到的是他書中對性的毫不隱晦的描寫,卻很少看到其對經濟、宗教、政治的深刻見地。2023年出版此書的英國企鵝出版社還被控犯有出版**作品罪,引起了轟動整個西方出版界的官司。直到2023年10月倫敦**刑事法院裁定出版社無罪,**才得以解禁。

而現在我們看到,有更多的人嘗試了解勞倫斯,喜愛勞倫斯,感受到勞倫斯文字中的力量和深刻的主題。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雖然克服了過去時代的一些侷限,也不可避免的會有新的侷限性。這裡舉兩條我認為顯而易見的時代劣勢------

其一,從受眾來講,大眾的品味越來越趨向於快餐化和娛樂化的閱讀。近幾年書店的顧客越來越少,而書店的功能也從只提供閱讀變得更加多樣化,如兼有遊樂場,咖啡廳等功能。真正去書店看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而網路書城和電子書大有取代實體書的趨勢。

電子書代替實體書的乙個結果就是閱讀速度越來越快,閱讀的質量越來越低。

閱讀本來不是一件省時的活動,卻被大眾的取向變為了快餐。

其二,從文字來講,大眾取向的娛樂化注定導致文字的商業化。見諸於網上各種「你觸手可及的成功學」、「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一類的書,或是各種溫情的小短文,長微博,讓讀者在哈哈大笑或痛哭流涕之間獲得一種享受,一種開袋即食的享受。

這類商業化的文字還不少,做得最好的大概是高曉松的《曉說》,作者高曉松到處旅行,每到一處就和觀眾侃侃當地的風俗趣聞秘史野史,並同步推出電子書,音訊,**(我甚至懷疑如果不是曉松大叔長得比較那個,說不定還會出曉說的周邊呢)等,可謂把文字的商業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商業是文字的乙個功能,但我們要清楚,利益絕對不是文學的主要目的。

其三,從作者來講,真正靜得下來寫東西的人可能也越來越少了。龍應台有一句話十分觸動我。那是她去買手機的時候,她說自己要買只有**和簡訊功能的,字大的手機。

這就是真正寫文字的人的一種清醒,寫作重在心靜,不斷受外界干擾,很難寫出好作品。

但現在世界的資訊化和網路化,的確已經讓專心寫作的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了吧。而且即使是有心潛心的作家,也不可避免地會受這個世界影響。這裡舉乙個有趣的例子,野夫描寫過乙個幽人蘇家橋,看完書我竟在找到了他的微博,瞬間有種穿越的感覺……

三、我們為什麼要找文學大師?

寫到這裡,我萌生出了乙個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去尋找文學大師呢?

通過這次研究,我了解了很多文學大師。但愈是了解,我愈有一種想法: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堅持要在這個時代尋找什麼文學大師,或者包裝什麼「大師」。

就像我提過的那樣,每個大師都是後人評判出來的,我們沒有資格去將乙個作者包裝成一百年後的大師。反而,這種包裝還會讓更多單純的作者為了乙個「大師」的虛名而進行不單純的創作。這不是適得其反嗎?

當代文學的中間人物

20世紀40年代之前,邵荃麟主要受到了魯迅以及莫泊桑 契訶夫等的影響,奠定了現實主義的理論底色。這一理論底色決定了邵荃麟一生文藝思想的總體走向,無論他的思想如何改變,最終都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主義。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邵荃麟的文藝思想開始向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向轉化。但是自身的理論基礎,再加上不容樂觀的...

歷史化與經典化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

作者 王本朝 求是學刊 2011年第06期 摘要 中國當代文學走過了60餘年的風風雨雨,經過了曲折的發展歷程,它始終與民族的復興 社會的變遷以及生活的感受聯絡在一起。如何評價當代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則需要重構當代文學觀念,反思現代性和文學性的評價標準,堅持歷史化與經典化相統一的原則,特別是需要明晰社會...

文字細讀對中學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意義

作者 原雅傑 亞太教育 2015年第24期 摘要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對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對中學現當代文學教學實施文字細讀的方法,從文字細讀出發,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讓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和審美能力有所提高,為後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選擇所需的人教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