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

2022-12-24 03:21:03 字數 4710 閱讀 9634

一、 名詞解釋

1、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2、優勢需要: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

3、社會交往: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交往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互動。

4、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二、填空題

1、孔德 2、群學肆言 3、哲學基礎4、普遍的社會現象5、社會性6、1943

7、情景主義 8、情感性9、相互發展10、條件反射學

三、選擇題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簡答題

1、馬克思主義著作裡對社會的解釋主要分三點:他認為一是社會是人們互動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二是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創造了人類的自身,創造了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文化,組成了不同於其他動物靠本能而結合的社會;三是人類社會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處於非常關鍵的位置,表現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為動力。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係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們行為的動力,構**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

二是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關係構成的基礎。三是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3、社會交往的意義表現在:一是人類離不開交往。二是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並認識自己。

三是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範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四是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通過交往而形成社會關係,進而形成社會。人們的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4、一是傳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種動作技巧,社會交往技能,即學習語言和其他文化,謀求一定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二是教導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是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的關係,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規範先於個人存在,乙個人要參與社會生活必須學習這些規範,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點生活目標,生活目標即人生觀,乙個人的人生觀對於他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如何通過社會化指點青年人生觀的健康發展, 是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四是提供角色人選,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角色人選。

五、論述題

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程序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乙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受以下條件的限制:一、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

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的。二、乙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係的制約。在人的個性的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

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程序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一、 名詞解釋

1、也叫首屬社會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係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係。

2、是韋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

3、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4、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

二、填空題

1、初級社會群體2、四 3、泰寫 4、社會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吳文藻 8、社群分析 9、等級論 10、剝削

三、選擇題

1、b 2、a 3、a 4、b 5、d 6、a 7、b8、c 9、d 10、c

四、簡答題

1、形成條件:保持較小的規模,進行直接地面對面地互動,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動關係。

功能:一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人的社會化的初始是在初級社會群體中進行的,為人進一步社會化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

二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人們為了需要結成群體,但不同的群體滿足成員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們走向社會的橋梁。人們在初級群體中學習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謀生手段,學會待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很快適應更大範圍的社會生活。

人們經過初級群體這個橋梁溝通與社會的聯絡,並跨越這道橋梁走向社會。四初級群體有助於實現社會控制,人們對初級社會群體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他們願意自我約束,不做有損於本社會群體的事,這就在客觀上維持了社會秩序。

2、特徵:一是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二是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三是成員間的關係不那麼親密;四是成員的關係、行為常由事本主義、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五是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3、構成社群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絡的人群是社群的存在的首要條件。

二是一定的有界線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志氣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三是共同的社會生活。

這是社群的本質特徵。四有自己的社群文化。表現為社群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

不同的社群其文化不同。五是社群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群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4、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工造成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複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的內部也有分化。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

五、論述題

馬克思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剩餘產品的出現就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階級的本質是剝削,列寧指出,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乙個集團占有另乙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現時消滅。

社會學概論作業3

一、名詞解釋

1、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範發生衝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的社會規範佔優先地位。

2、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範保持一致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

3、是由於人與環境的關係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4、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二、填空題

1、家庭制度 2、象徵性裝置 3、制度改革 4、羅斯 5、社會行為規範6、環境壓力 7、社會結構 8、人與環境關係 9、物質資料在生產

10、勞動資源

三、選擇題

1、c 2、c 3、c 4、a 5、c 6、c 7、d 8、b9、c10、a

四、簡答題

1、社會制度是乙個系統,它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概念系統,它是說明該社會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論。

這些理論支援和維護該社會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會學說、社會理論、社會價值觀等。規則系統是一整套用來指導人們行為的規則。

作為人們以往活動經驗結晶,它指出在既定情況下人們該如何行動以保證更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2、一是維持社會秩序,保持社會正常執行。秩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為保持社會安定,統治階級或社會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對越軌行為進行控制。二是維持正常生活。

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會控制手段對破壞生活秩序者以約束制裁,缺乏這種控制會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三是促進社會發展。沒有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社會就不能順利發展,社會的正常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在執行過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會控制來達到和保障的。

四是社會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會控制不能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會控制不利於人們對合理目標的追求。

社會控制所維護的社會規範體系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立的,而創新行為、改革則以原規範的破壞為前提,僵硬的社會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維持原體系,阻止創新行為,僵硬的社會控制常常會積累矛盾,釀成更嚴重的社會衝突,衝擊社會的正常秩序。

3、道德與法律在產生的時間、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產生的時間早於法律,並且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是自發形成的,而法律在人類社會中不是永恆的。具體說來區別在於:

一、二者作用的範圍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範圍要廣泛得多,不道德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而法律只干涉破壞它所維護的社會秩序,觸犯法律的那些行為,違法行為一定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二、二者被支援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強制的力量來支援的而道德靠社會**的力量來支援的。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質和控制的強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人們一定行為的限制和禁止,違法者就要被處罰,甚至剝奪生命,而道德則表現為對人們行為的示範和勸阻,違反道德的人僅受到社會**的攻擊。

4、一是人與環境關係失調表現在兩個方面:原生環境問題問題,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對人類生存和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至威脅。次生環境問題,即被人類改變了的自然環境反過來對人類造成威脅,另外,人類對環境壓力過大,環境資源難以承載這種壓力。

二是社會關係失調,人們之間關係不協調狀態主要表現在:群體利益的衝突以致對立,群體間價值觀念的衝突,社會結構失調、社會解組。

社會學概論

社會需要 是人們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社會交往 是指個人與個人 個人與團體 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組織結構 是指組織由哪些部分構成及各部分之間所確立的關係形式。在這裡,前者是從外觀上來描述社會組織...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練習題及參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學 本土化 社會學 本土化 是社會學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 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2 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建立起新的 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參考資料 一 名詞解釋 1 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和參照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正式規定而構成的群體。這種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明確職責分工,明確權利和義務,並且為了組織目標的實現,有統一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例如,工廠的車間 班組 科室,機關的科 處 室等都是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