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

2022-11-20 02:27:03 字數 4983 閱讀 6761

社會需要

是人們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

社會交往

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

社會組織結構

是指組織由哪些部分構成及各部分之間所確立的關係形式。在這裡,前者是從外觀上來描述社會組織的結構,後者則是從實質上來分析社會組織的結構。

社會分化

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社會分化現象是社會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社會分層

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

社會制度

有巨集觀、中觀和微觀之分。社會學研究社會制度著眼於中觀尺度,認為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係及與此相聯絡的社會活動的規範體系。

社會問題

是由於人與環境汙染的關係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社會解組

是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絡微弱或不協調,社會行為規範取社會成員失去的約束,從而社會的組織程度低,及至處於無組織狀態的現象。

社會保障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群組織

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社群居民、團體或機構認識社會區需要,組成社群行動體系,進行有計畫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群問題的過程。

社會發展

是社會工作者介入有問題的社會區,通過啟發和教育,協助社會區居民組織起來,發揮社會區合作精神、動員社會區內外資源、有計畫地解決社群問題,促進社群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社會工作

是指幫助社會生活上處於不伸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群,解決困難、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

社會變遷

是指乙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

生活方式

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型別化了的活動形式與特徵。

社會流動

從廣義講是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的社會流動一般僅是指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變化。

社會革命

是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

社會現代化

是指人們利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適應這些條件,達到社會繁榮發展的過程。

社會趨同論

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不同的社會起點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具體條件了不盡一樣,經過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國家在許多方面變得越來越相似。

社會控制

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範保持一致的過程。狹

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

社會**

是社會上眾人以言論形式表現的對於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眾對於此一事件或現象的是或非的評價。

社群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再社會化

是乙個具有特定涵義的社會化,即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犯有越軌行為,被有關司法、公安部門收容,強制性地對其進行教化的過程。

應用社會學

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

優勢需要

是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

角色衝突

是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乙個人因同時擔當兩種以上角色,這此角色又對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時所出現的現象。

個性是指乙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度與習慣等心理特徵。它是個人穩定和心理特徵和總和。

初級社會群體

也叫首屬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和成員關係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係。

家庭結構

是指家庭成員的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係狀態。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員組成,由哪些成員組成和按照哪種關係模式組成。

科層制是韋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及管理方式。

人文區位學

是指借用生物演化論原理,研究社群環境的空間格局及相互依賴關係的學說,是由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來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與活動分布,分析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城市社群

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工商業或其他非農產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一定規模的人口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它是與農村社群不同的另一類居住空間和生活組織形式。

過度城市化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過城市發展需求,給城市正常執行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叫過度城市化。

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乙個集團能占有另乙個集團的勞動。

剝削是指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乙個部分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甚至一部分必要勞動。

規則系統

用以規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相互關係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

越軌行為

它是個體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

就業問題

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貧窮文化論

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世界體系論

它提出世界是乙個整體,是乙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它認為在整個世界體系內,西方發達國家是通過經濟聯絡和不平等的**來剝削不發達國家。

「第三次浪潮」

社會會學家、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人類從農業革命文明,進入工業革命文明,現在又進入打技術、新材料開發的新的文明時期,他稱之為「第三次浪潮」。

社會學的基本特徵

a、社會學把社會作為乙個系統、乙個整體看待。b、社會學的研究是從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社會行為入手的。c、社會學研究方法上的綜合性。

d、社會學把社會整體及其內部、外部的關係放在運動與變公的過程中去進行研究。e、社會學非常重視社會調查。

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

(1)兩者的聯絡: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學研究的哲學基礎,是社會學研究的科學的世界觀、方**。社會學研究的科學成果,是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源泉之一。

二者是一般與特殊、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 (2)兩者的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門哲學的歷史觀,屬於哲學的範疇,社會學是一門具體的社會科學。

社會學的功能

a、學習社會學,掌握現代社會的基礎知識,可以使人們更自覺地參與社會生活。b、增長社會管理才於,為建立文明、健康、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貢獻。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

d、為發展邊緣科學和多科性綜合研究做出貢獻。

社會需要的涵義

所謂需要,就是人們在一定的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而要求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應。人們的社會需要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動力,就哲學意義說,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特徵。

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為動力;(2)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關係構成的基礎;(3)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a、傳授生活技能。b、教導社會規定。c、指點生活目標。d、提供角色人選。

社會化對個性形成的影響

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從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間,先後經過社會化的三種不同場所,這就是家庭、學校和鄰里社會。這三個場所雖有先後,也有區別,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牽連在一起,人們的個性主要就在這樣的場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間的關係,是血統和親屬關係,具有濃厚的感**彩,是年青人發育成長的搖籃。學校中的師生和同學關係,是相互交流知識、思想的關係,嚴肅而認真,理多於情感,是人們生活的莊嚴殿堂。

而鄰里社會卻是乙個人未來生活的大社會的雛形,情況複雜多變,對人們個性的形成,人生觀的塑造,起著決定性影響。

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

a、它是有目的的組織起來的群體。b、它的目標簡單、明確。c、成員間的關係不那麼親密。

d、社會組織中成員的關係、行為常由事本主義的、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e、社會成員的可代替性強。

社會組織目標對組織的存在與發展的意義

第一,目標是社會組織生存合理化的根據,是組織承擔社會職能的集中體現。組織只有承擔有利於社會的職能,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幫助,也才能正常運轉。第二,目標是各種不同型別社會組織之間相互區別的標準。

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組織,只有通過其目標才能區分其性質與職能。第三,目標是社會組織內部分工合作的基礎。各個社會組織根據其目標給其成員下達各種工作任務,形成工作關係。

第四,目標是團結和鼓舞社會成員的力量。成員加入組織都是抱有某種目的,因而組織目標就成為引導、鼓舞成員努力的力量。第五,目標是衡量社會組織活動成效的尺度。

組織成員通過工作實現的狀態與目標規定的希望狀態的吻合程度,來衡量活動成效的高低。

社會交往的意義

a、社會交往有利於個人成長。b、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c、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

社會分化與社會分工的關係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工造成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來、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越複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的內部也有分化。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

社會分層的具體標準

a、財富即指社會成員在經濟市場中的生活機遇。b、聲望即指在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c、權力即指處於社會關係中的行動者,實現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社會分層需要論

分層存在於任何社會,能夠長期存在並發揮一定效能,是基於四個先決條件

a、組織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須有一定分配位置來表現他們c、擔任角色的人必須經過一定的訓練d、這些角色是自覺地表現自己的;該理論的觀點認為,衡量分層位置上的重要性有兩個方法

乙個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乙個是地位聯絡別人的程度,聯絡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練習題及參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學 本土化 社會學 本土化 是社會學中國化,也就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 思想為指導的,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2 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建立起新的 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

社會學概論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學 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結構 功能 發生 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2 優勢需要 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3 社會交往 指個人...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概論 參考資料 一 名詞解釋 1 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和參照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正式規定而構成的群體。這種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明確職責分工,明確權利和義務,並且為了組織目標的實現,有統一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例如,工廠的車間 班組 科室,機關的科 處 室等都是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