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期末複習

2021-03-04 09:54:02 字數 5306 閱讀 1636

9.整合

整合也稱社會整合,它是社會學家斯賓塞從功能主義角度提出的乙個概念,並且在功能學派那裡得到了發展,成為社會學理論的乙個重要範疇。在斯賓塞那裡,整合指的是社會各組成部分的一體化問題。與整合相對應的概念是分化、分立。

整合是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調、結合成乙個有機體的過程和狀態。

10.人的社會化的可能性

(1)人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2)人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3)人有語言的能力

11.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1)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學習謀生的基本手段

(3)學習社會行為規範

(4)明確生活目標

(5)培養社會角色

12.社會化的型別

(1)基本社會化 (嬰兒--青少年時期)

個體學習交際語言、基本生活技能,培養認識能力,掌握行為規範,建立感情聯絡,確立道德及價值判斷的標準,學習將要承擔的社會角色,為進入社會做各種準備並初步形成自我個性的特質。

a.基本特徵:個體更多的是被動接受。

b.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學校。

(2)發展社會化 (成年以後的社會化)

為滿足自我需要和適應社會文化環境,進一步接受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同時在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創造新文化的過程中接受更新的價值觀和社會行為模式,進行創新性的學習,承擔新的責任、義務和角色。

a.主要特徵:被動接受與主動創造相結合。

b.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職業環境

(3)再社會化 (特殊形式的社會化)

由於原來的社會化失敗或其基本上已不適用,而重新學習社會的價值和行為規範的社會化過程。再社會化就是在某些方面對人的重新社會化。

a.基本形式:主動再社會化;強制性再社會化。

b.主要特徵:社會化過程更集中、更緊張。

c.主要社會化場所:新的社會環境。

(4)***化(不完全社會化)

a.基本形式:進步的***化;倒退的***化。

b.基本特徵:對主流文化的反叛。

c.主要社會化場所:社會環境中的社會文化。

(5)反向社會化(逆向社會化)

這是一種受教育者反過來向施教者傳遞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文化反哺現象」。

主要特徵: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的社會化達到成熟程度,並開始發揮擴散效應。

主要社會化場所:代際之間。

第四章13.社會互動的含義(名詞解釋)

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當相關雙方相互採取社會行動時就形成了社會互動。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人們對他人採取社會行動和對方做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是發生於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

14.不同性質的社會互動

(1)合作指社會互動中人或群體之間為達到對互動各方都有益的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

成功合作的條件:目標一致貢獻能力動作配合相互信任

(2)競爭指互動雙方(社會中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對乙個共同目標的爭奪。

競爭發生具備的條件

對於同一目標的爭奪。爭奪的目標不同就不會形成競爭;

爭奪的目標必須是較稀少和難得的,一方奪取或達到了這一目標,就意味著另一方失去達標的機會;

競爭者之間互相排斥但不是敵對的,競爭的目的在於達到目標而不是消滅方;

競爭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會規範進行的。

(3)衝突人與人或群體之間為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互相鬥爭、壓制、破壞以至消滅對方的互動方式。

特徵:第

一、衝突的直接目的是要擊敗對方;

第二、各方是一種直接的反對關係;

第三、衝突往往突破規則甚至法律的限制。

(4)順應它指互動各方調整行為以適應他人或環境的過程

種類:1.妥協,即衝突雙方在勝負難分的情況下相互讓步,以避免衝突進一步激化。

2.和解,即互動雙方放棄成見,由仇視轉變為友好。

3.容忍,指互動雙方在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不作根本改變的一種自我克制。

4.調解,由第三方對雙方的矛盾加以調停。

5.仲裁,由第三方的裁決來解決雙方矛盾。

(5)同化人們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生活習慣以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例如通婚、移居、入侵(儒家文化的同化力)、傳播。

15.衝突的正功能

(1)它可以成為一種使對方緊密團結的力量。

(2)迫使雙方坐下來談判,直面問題。

(3)可以導致必要的社會變遷。

(4)衝突時時處處存在,否則社會將是毫無生機的。

16.集體行為

概念:集體行為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帕克提出的。他認為集體行為是「在集體共同的推動和影響下發生的個人行為,是一種情緒激動」。

特徵:(1)群體性 (2)非組織性 (3)突發性

17.符號互動論的基本理論

20世紀60年代,布魯默全面、系統地論證了符號互動論,總結了它的基本理論。

符號互動論的三個基本假設:

第一,人們根據他們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對其所採取的行動。

第二,人們所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而不在於事物本身。

第三,人們在應付他所遇到事物時通過內部解釋去運用和修改這些意義。

18.社會角色(重點)

角色也稱社會角色。綜合地說,社會角色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人們在社會關係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相一致、社會所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

社會角色是人的社會地位的表徵。

社會角色是一套行為模式,角色不同其行為方式、行為模式也不同。這種行為方式、行為模式也不同。這種行為方式、行為模式是與人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或位置相聯絡的。

角色是一套有關權利、義務的規範。

19.社會角色的型別(會辨別舉例)p84 85

(1)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

先賦角色:那種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礎上的、由先賦地位所規定的角色成為先賦角色。或者說,當乙個人的角色不是由於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這一先天因素所決定時,它就屬於先賦角色,即先天賦予的角色。

自致角色:經過個人的努力而獲得的角色。

(2)規定角色與開放角色

規定角色:指對角色的行為、行為規範和標準有明確而嚴格地規定的角色。

開放角色:指那些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社會角色,這類角色的承擔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社會對角色的期望而從事活動。

(3)理想角色與實際角色

理想角色:對於處於任何社會位置、承擔某一角色的成員來說,社會都為其設計了一套應該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為規範來指導其行為,這套行為規範稱為理想角色。

實際角色:實際角色是處於某一社會位置的人實踐其所應遵行的角色規範的情況,而實際表現出來的角色。

20.角色扮演中的問題

1.角色混淆 2.角色緊張 3.角色衝突 4.角色失敗

21.角色混淆(重點)

角色混淆是指人們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規範認識不清,從而使扮演該角色的行為與其他角色的要求發生混淆的現象。這種現象常常表現為人們並非故意地使用了不該運用的行為規範來處理與他人的互動。

第五章22.什麼是社會群體

社會學把人們生活於其中的群體稱為社會群體。如果考慮社會群體的某些主要特徵,可以說,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由某種社會關係鏈結起來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成員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種團結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3.區分偶遇群體、統計群體、社會群體

偶遇群體:臨時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規範,但相互可能不認識。例:劇場中的觀眾,同一車廂中的旅遊者。

統計群體:指一群有某種共同特徵的人。例:婚姻狀況,收入水平,職業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24.社會群體的特徵

(1)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具有直接、明確和持久的社會關係

(2)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體意識

(3)有一定的群體邊界

(4)群體成員有某種共同的期待與行動能力

25.社會群體的型別 (區分)

(1)按規模大群體、小群體

(2)按成員之間關係親密程度

初級群體(家庭、鄰里、朋友、非正式團體)

又叫直接群體、首屬群體,指群體成員相互熟悉、了解,群體成員有面對面互動為條件,以情感為基礎而結成的親密關係的社會群體。

次級群體(如各類正式組織)

又叫間接群體或次屬群體,指群體成員為某一特定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並按既定的角色關係組成的社會群體。

(3)按群體內部行為規範的正式程度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

(4)按群體內人際關係發生的緣由及其性質

血緣群體(家庭、家族、部族、部落等)

是由成員間血統或生理聯絡而形成的群體。

地緣群體(鄰里、老鄉、民族社群等)

是由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體。

業緣群體(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文化組織等)

是由勞動或職業間的關係而形成的群體。

26.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

(1)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場所

(2)個人走向社會的橋梁

(3)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4)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

(5)初級社會群體的負功能△

可能會抑制個人的發展:群體與成員的親密感情、群體對其成員需要的過分滿足都可能造成個人對初級群體(主要是家庭)的過分依賴,從而抑制了他在社會中的發展。另外,當初級社會群體的某些價值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一致時,成員對群體的忠誠可能會損害社會利益,如狹窄的「家庭本位主義」、「小集體主義」。

第六章27.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

(1)通過一定手續加入的成員

(2)確定的目標

(3)規範性的章程

(4)權威的領導體系

(5)物質基礎

28.區分社會組織的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

正式結構:是主要結構,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所設定的,並由組織規章正式規定的各層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穩定關係模式

非正式結構:並非工作關係的非正式關係,從而形成了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的存在造就了組織的非正式結構:

各種非正式關係的總和。一種是社會組織中的非正式群體;另一種是正式的工作中衍生出來的。

29.組織目標的含義

組織目標是組織奮力爭取達到的其所希望的未來狀態。

30.組織目標的功能

(1)組織目標是組織存在的合法化根據

(2)組織目標是不同性質的組織相互區別的標準

(3)組織目標為組織參與者之間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礎

(4)組織目標是衡量組織成員和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尺

31.韋伯的科層制理論(了解)p133

(1)概念:根據純粹理想型觀點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模式和管理方式。

理想組織的特徵:①組織內部有清楚的分工②職位分等③行管人員具有專業資格④行管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⑤行管人員的公升遷根據年資或政績⑥組織內部有嚴格的、統一的紀律

(2)正功能:科層制的最大優點是能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即它可以實現組織運轉的高效率。韋伯認為,科層制是一種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他在保證組織及其成員行為的準確性、穩定性以及嚴格的紀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優於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

社會學概論複習

2008 01 01 23 54 2008 01 01 23 57 1 本世紀40 50年代,西方社會學界盛行的社會變遷理論是 c a 生物有機體 說 b 社會演化論 c 社會均衡論 d 文化型別 說 2 社會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直線式發展 這是社會變遷哪種理論的觀點 a a 社會演化論 ...

社會學概論複習

第一章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 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2 孔德是第乙個提出 社會學 概念並創立社會學的人,被人們稱為 社會學之父 3 人類理性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神學階段 哲學階段和實證階段。4 秩序 和 進步 成為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概念。5 研究方法 觀察法 實驗法 比較法和...

社會學概論》期末複習2019春

社會學概論 期末複習題 2012年 春 版本 平時作業題 期末考試型及分值 一 名詞解釋共2題,每題5分,合計10分 二 填空題共10題,每題2分,合計20分 三 簡答題共2題,每題15分,合計30分 四 案例分析題共1題,合計40分 一 名詞解釋 1 社會交往 2 符號相互作用論 3 社會角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