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複習 已排版

2021-04-28 19:34:40 字數 5177 閱讀 2798

第一章: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

2、孔德是第乙個提出「社會學」概念並創立社會學的人,被人們稱為「社會學之父」。

3、人類理性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哲學階段和實證階段。

4、「秩序」和「進步」成為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

6、孔德是「社會學綜合理論的創始人」。

7、社會調查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學理論的源泉。

8、涂爾幹是社會學鑑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社會學研究的物件是特殊的「社會事實」。(《自殺論》)就是他用一種社會事實去解釋的範例。

9、三種理想的型別:傳統型權威、個人魅力型權威、法理型權威。

10、社會學起源於歐洲,最早把歐洲的社會學引入美國的是耶魯大字教授薩姆納,他於2023年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開設社會學課程,給學生們講授賓塞的《社會學研究》。

11、2023年,斯莫爾應聘進芝加哥大學後,連創了三個世界社會學第一:①2023年創辦世界第乙個社會學系。②2023年與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會學教材《社會學研究導論》。

③2023年創辦世界第乙份社會學刊物《美國社會學雜誌》。

12、歐洲在戰後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首先,社會學的研究重心轉向現實社會。②其次,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多樣化。③再次,社會學的理論研究也趨向多元化。

13、19世紀末20世紀初救國維新,向西方學的背景下,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

14、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大致可分為:傳入時期(1891-1911)成長時期(1912-1927)建設時期(1928-1952)恢復重建時期(1979——)

15、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2023年7月在中國召開,大會主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變遷」這標誌著中國社會學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會學也開始關注中國社會學的發展。

第二章:社會學的研究物件與方法

1、社會學這個詞是由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有奧古斯.孔德首先在<實證哲學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

2、齊美爾的觀點:社會學是研發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一門社會科學.

3、社會學是一門實證性的社會科學,其特徵是:

(1)整體性(最其本的特點) (2)綜合性(3)實證性 (4)應用性

4、社會學的功能:

(1)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釋性功能3:**性功能4:規範性功能

(2)教育功能:1:幫助人們自覺的完成社會化.2:幫助人們合理選擇.

(3)社會管理功能1:建立規範2:提供模式3:反饋資訊

(4)社會批評功能

5、社會學實證研究的一般程式:

一,籌畫階段第一,選題第二,建立研究假設第三,制定調查工具第四,組織人力第五,籌集研究經費.

二,實施階段

三,總結階段(總結階段的任務是分析資料和撰寫調查報告)

6、社會學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

(一)問卷調查(屬於」定量分析方法」)

(二)實地研究(又稱」田野調查」是由馬林諾夫斯基在實踐中首先提出)屬於」定性分析方法」)

(三)社會實驗方法(屬於」定量分析方法」)

(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屬於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內容分析,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歷史比較分析三類.

7、定性方法:是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類,比較,進而對某個或某類現象的性質和特徵作出概括的一種分析方法.

8、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

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區別:

(一)著重點不同四)學科基礎不同

(二)依據不同五)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

(三)手段不同們六)結論表述形式不同

10、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如下: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係.

11、帕森斯提出社會行動有三個要素:1目標2:情境3:規範

12、交換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和布勞創立的.

13、符號互動論又稱象徵互動論,是側重於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社會互動過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魯默和歐文.戈夫曼.

第三章:社會

1、社會是以一定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活共同體.

2、社會的基本特徵:

(一)社會是以人為主體

(二)社會以人們的物質的生產活動為基礎.

(三)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

(四)社會**於自然又不同於自然.

3、社會唯名論者認為,只有個人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社會只是乙個名稱,用來方便地稱呼構成社會的許多的個人,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

4、社會唯實論者也稱社會實在論,和社會唯名論者相反,它是把社會視為超越個人的客觀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涂爾幹)

5、馬克思主義主社會觀:

(一)社會是人們互動作用的產物.

(二)勞動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三)需要是人們社會行動的動力.

(四)人類社會發展是乙個自然歷史過程

(五)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科學的社會觀.

6:人格包括:價值標準,能力和氣質.

7:人與社會的全部關係:1:角色人格體系2:價值規範體系3:權力制度體系4:行為交換體系.

8:社會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的總稱.

9:社會結構,一般是指社會諸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係.

10:人口資源具有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11:社會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資源

(二)自然資源(分為1:環境資源2:生物資源3:礦產資源)的特點:

1:首先是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2: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3:自然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

(三)可持續發展

11: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和機會構成危害的發展.

12:可持續發展的的意義:

(一)可持續發展尤其突出強調的是發展,消除貧困是實施可持續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可持續發展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絡起來,並強調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程序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

(三)可持續發展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指出當代人享有的正當的環境權力,即享有在發展中合理利用資源和擁有清潔,安全,舒適的環境的權利,後代人也同樣享有這些權利.

(四)可持續發展強調了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五)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標準,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類隨便盤剝和利用的物件,而應看作人類的資源和價值源泉.

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徵:1:創造性2:習得性3:共享性4:累積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構成要素:

(1)物質形態要素. (2):精神形態要素. (3):語言符號要素.(4)社會關係和社會組織

3:文化的結構:1:文化特質(文化特質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

2:文化集叢

3:文化模式.

4:文化的功能:

(一)社會整合功能(包括價值整合,規範整合,結構整合)

(二)社會導向功能

(三)反功能

5:最早對習俗作專門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

6: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是最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的規範.

7:法律的特徵:1公正性2:強制性.

8:法律的社會功能:1:懲罰功能2:威懾功能3:教育功能.

9:對神聖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徵.

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

(一)促進社會團結,維持社會秩序.

(二)振奮民眾精神,促進社會發展

(三)尋求生活意義,為個人提供精神安慰.

11:文化傳播有**,最原始,最基本的**是人.

第五章:社會化

1:所謂社會化:就是對個人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並能動調適相統一的社會過程.

2:社會化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一)在時間上,社會化涉及到人生發展的全過程

(二)在內容上,社會化關注到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內涵

(三)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以及社會化結果的社會性.

3:社會化的功能:1:文化傳承功能,2:社會穩定功能,3:個體完善功能.

4:社會化的基本內容:生活技能的社會化,價值觀念社會化,政治社會化,行為社會化,角色社會化

5:社會化的型別:1基本社會化 2:繼續社會化 3:再社會化 4: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

6:我國社會化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的新人.

7: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生物因素,即個人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

(二)是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夥伴群體,工作單位,社群和大眾傳媒等影響個人社會化的全部社會環境.

(三)是社會實踐,主要表現為觀察學習,角色扮演,知識積累等環節.

第六章:社會互動

1:社會互動就是人們對他人採取行動或對他人的行動作出反應的過程.

2:社會互動的構成因素:

(一)必須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互動主體.

(二)互動主體之間必須發生某種形式的接觸.

(三)參與互動的各方有意識地考慮到行動的」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3:社會互動的理論:1:符號互動論

2:常人方法學(創始人加菲克爾)

3:擬劇論

4:「交換」構成要素:1:目標2:付出3:回報4:效益

5:「交換」的型別:1:物質的交換2:非特質的交換

6:合作的型別:1:自發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義的合作形式)

2:制度化的傳統合作

3:指導性合作

4:契約式合作

7:社會互動的符號:1:語言2:身體語言3:個人空間

8:空間距離提出四種空間是(霍爾):

1:親密距離(是指相距18英吋)

2:個人距離(是指相距18英吋到4英呎)

3:社會距離(是指相距4英呎到12英呎)

4:公眾距離(是指相距12英吋以上的距離)

9:社會網路的特徵:

(一) 社會網路的形成是地緣,血緣,學緣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二) 社會網路反映個人和社會關係的本質。

(三) 社會網路是經過個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所形成的

(四) 社會網路對個人來說具有效益。

(五) 社會網路是相對穩定的。

10:社會網路的形態:

(一) 封閉形態和開放形態

(二) 穩固形態和鬆散形態

(三) 互利形態和互補形態

社會學概論複習

2008 01 01 23 54 2008 01 01 23 57 1 本世紀40 50年代,西方社會學界盛行的社會變遷理論是 c a 生物有機體 說 b 社會演化論 c 社會均衡論 d 文化型別 說 2 社會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直線式發展 這是社會變遷哪種理論的觀點 a a 社會演化論 ...

社會學概論複習

第一章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 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2 孔德是第乙個提出 社會學 概念並創立社會學的人,被人們稱為 社會學之父 3 人類理性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神學階段 哲學階段和實證階段。4 秩序 和 進步 成為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概念。5 研究方法 觀察法 實驗法 比較法和...

社會學概論期末複習

9.整合 整合也稱社會整合,它是社會學家斯賓塞從功能主義角度提出的乙個概念,並且在功能學派那裡得到了發展,成為社會學理論的乙個重要範疇。在斯賓塞那裡,整合指的是社會各組成部分的一體化問題。與整合相對應的概念是分化 分立。整合是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調 結合成乙個有機體的過程和狀態。10.人的社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