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教學計畫及進度

2022-12-22 06:24:03 字數 4384 閱讀 6499

進度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的基礎上,以「我在成長」為教育主題,兩冊教材共編制了「我和我的同學」、「我要安全地成長」、「我的成長與家庭」和「我的鄰里生活」、「我的成長與學校」、「我的成長與他人」「家鄉哺育了我」七個單元,共26課。一般每課安排2課時,一冊書安排30課時左右,各學校教師可以結合學期時間的長短和校本課程靈活安排教學時間。

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對於自我概念的認知還停留在具體的、能物化的階段。此時的教學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1、以遊戲為載體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大特點。遵循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來組織活動,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本冊書中從「自畫像」「猜猜他是誰」到「為父母過生日設計活動方案」,處處閃爍著遊戲的魅力。

在遊戲中,學生交流、展示,學會欣賞他人,也為自我的形象找到了參照,了解同學、家長眼中「我」的形象,開發了解自我的新視角。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展示與自我欣賞是培養學生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乙個重要方面。學生互相學習,拓寬了視野,獲得喜悅感

第1頁共7頁

和成功感,自信心得到了建立,從而產生積極向上、自我悅納的自我概念。「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有秩序、有目標,有層次,有創意的、沒有教育痕跡的活動最能吸引學生,也最能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等多維目標。

2、從多角度讓學生認識自我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要關注每乙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對於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人,他人期望是其成長的主要動力。

同學、家長、老師是這一時期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自我概念,本冊書中通過徵求老師、家長的看法,使學生對自我有乙個更理性的認識,從現在的自我到可能的自我,提供實現這一可能的動力。蘇東坡有詩曰:

「不識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孩子跳出「廬山」看「廬山」,從而更好地建構正確的自我概念。

3、關注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

教材中許多內容都是圍繞公民素養確立人格發展、人性修養、人際交流,以及其他與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參與有關的態度、技能、知識等培養目標的。同時,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教材漸漸從關注自己走向關注身邊的人,從同學、老師到鄰居;漸漸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從家庭學校到社群、家鄉、祖國,教材又呈

第2頁共7頁

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群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群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絡。隨著兒童活動範圍的擴大,他不可避免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普通勞動者接觸。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融入鄰里生活,相互關愛,彼此理解;融入校園生活,了解學校,體諒老師;關注社群,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果實;關注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在**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公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

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

第3頁共7頁

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地圖、圖示等文字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影、vcd、網路、軟體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絡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二、教學建議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

隨著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字資源、社會資訊、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絡,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

第4頁共7頁

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巧妙組織多種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

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型。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程序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乙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

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5、以適當的方式開展調查研究學習。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方法比較多,這裡強調中高年級常用的調查學習法開展。從本冊教材開始,有很多調查活動,也提供了不少調查表。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

第5頁共7頁

實踐中落實起來有困難。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注意:一是調查表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生活的實際,不要一成不變地按照書上的調查表來使用;二是調查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是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安全因素。總之調查學習方法的運用,要注意它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在調查學習開展前,要充分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在重視兒童的調查活動和體驗活動的同時,重視由活動中生成出的問題、疑問和發現。

讓兒童在調查中學會思考。教師要幫助兒童學會**性學習,漸漸地對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積極關注,自主地觀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會性的思考能力,這樣不僅有助於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還促進他們發展成具有積極參與社會的、有責任的公民。同時,要根據兒童的思維能力和水平,進行學習研究方法的指導。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

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周次日期教學內容備註

1 2.25~2.27 1、《鄰居家的小夥伴》(2課時)

2 2.28~3.6 2、《不給鄰居添麻煩》(2課時)3 3.

7~3.13 3、《快樂的鄰里生活》(2課時)4 3.14~3.

20 4、《為你介紹我們的學校》(2課時)

第6頁共7頁

5 3.21~3.27 5、《我是教室美容師》(2課時)6 3.

28~4.3 6、《我送老師一朵花》(2課時)7 4.4~4.

10 7、《我的勞動感受》(2課時)8 4.11~4.17 8、《有多少人為了我》(2課時)9 4.

18~4.24 9、《不說話的「朋友」》(2課時)10 4.25~5.

1「五.一」放假

11 5.2~5.8 10、《我的家鄉在**》

12 5.9~5.15 10、《我的家鄉在**》(2-3課時)13 5.

16~5.22 11、《請到我的家鄉來》(2-3課時)14 5.23~5.

29 12、《可愛的家鄉人》(2課時)15 5.30~6.5 13、《我們共同的家》(2-3課時)16 6.

6~6.12期末複習考查

第7頁共7頁

泰山版三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教學計畫

2011 2012學年下學期三年級品社教學計畫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體系共分為四部分 做學習的小主人 學做消費者 我是小交警 走進勞動者。教材以主體呈現 案例引導 活動操練 情景感悟 問題拓展為結構特徵,突出學生主體,綜合學習的課程特點。本冊教材的基本要素包含文字系統 圖表系統 系統等。教材的基本體...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畫

一 基本情況 三年級3 4班學生人數大約135人,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二 教材分析 ...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畫

思源學校孫海榮 2016 2 一 班級基本情況 三年級的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 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 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