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配置機制與新農村建設的理論邏輯

2022-12-21 14:06:03 字數 4952 閱讀 1184

張日新,吳劍輝2010-12-08

摘要:通過市場、**行政干預、非營利組織等要素配置機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資源配置的良性機制,能

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人均收入的改善、農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農民道德水平的上公升、農村民主管理機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論回顧的基礎上,試圖從要素配置的角度,尋求建立新農村建設的理論邏輯。

關鍵詞:

市場;**;非營利組織;要素配置;新農村建設

市場、**、非營利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擁有自身的作用邊界,三種機制合理協作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收入的改善,農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農村分權管理機制形成,最終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一、農村發展:理論回顧

農村發展問題的研究文獻主要包括經濟結構轉換中二元理論與人口城市化;區域結構轉換中二元理論與空間城市化;人力資本與教育等方面。

在二元理論與人口城市化方面,劉易斯把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生產分成現代部門和傳統部門,兩部門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加速城市化發展;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導致了農業剩餘的產生,從而促進農業勞動力流入現代部門的先決條件;託達羅等認為人口流動決策取決於預期收益的而不是現實的城鄉工資差異;喬根森認為農業剩餘的規模決定著工業部門的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在二元理論與空間城市化方面,佩魯認為經濟增長首先出現於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從而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布代維爾認為發展極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某種推動型產業和作為地理空間上的產生集

聚的增長中心;繆爾達爾和郝希曼分別系統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弗里德曼(1972)構建了「中心--邊緣正規化」。以上理論成果強調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導因素,重視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功能。

在人力資本與教育方面,舒爾茨認為農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不是勞動力過剩,而是人口質量低和勞動力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的供給不足,導致貧困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因素;認為農民可以利用農業土地契約收入獲得教育投資,或者從重新分配中獲得教育補貼,從而提高未來獲得更高收入的能力;則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缺乏非正規金融市場給窮人提供教育信貸支援,存在市場失靈。以上理論成果強調人力資本投資對提高農民收入的影響,重視**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基本職能。

國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在於資源配置不合理(陳巨集強、林佳立,2005)。為了實現農業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必須進一步轉變**職能(樑學慶、張芳、黃志凌,2001)。創新保障農民權利的制度體系,整體提高城市和農村的資源聚集能力與配置效率,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簡永福,2006)。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合理配置農村土地資源,只要土地資源能夠順利流轉和合理配置,其他農業資源就可隨之得以合理配置(河南省**研究所課題組,2003)。促進農業技術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高韌、吳春梅,2004;國魯來,2003)。資本市場作為市場機制中的核心市場,發展農村資本市場,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黃華繼,2008)。

上述文獻對資源配置機制與生產要素流動問題作了較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對非營利組織在配置生產要素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資源配置機制、要素流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有效的論證等問題的研究。本研究在收集大量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影響因素

(一)「三農」問題的核心

「三農」問題中最為重要的是農民問題,尤其是農民的收入問題。1978-2023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爾系數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且沒有呈現出緩和的趨勢。

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民沒有雄厚資本、先進技術和專業化知識,農產品結構難以得到有效的調整,農業產量無法有突破性提高,農民收入增加速度緩慢;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外出務工不容樂觀;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都影響著農民勞動力轉移,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出現滯銷,農民負擔**,也會影響農民的收入。202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數為343.

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絕對數為133.6元,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為農村居民收入的2.57倍。

202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數為15781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絕對數為4761元,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為農村居民收入的3.31倍。改革開放以來,不但沒有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反而進一步擴大了收入差距,雙方之間差距的絕對數非常大,城鄉的貧富差距擴大。

從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比較來看,2023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0.57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0.677;2023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0.

39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0.533。無論是城市居民家庭,還是農村居民家庭,其恩格爾系數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但是,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還是小於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說明城市居民家庭經濟要富裕,城市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之間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①。

(二)影響農民平均收入的關鍵因素

可以通過建立乙個關於農民平均收入的計算公式的方式對影響農民平均收入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其計算公式為:

農民平均收入=農產品產量(q)×**(p)-成本農民總人數

從中可以看出,影響農民平均收入的因素可以分為四類因素:農民總人數、農產品產量類、**類、成本類。

1.農民總人數。提高農民平均收入的關鍵就是減少農民人口總數。

而我國農民人口總人數眾多,至今仍佔全國人口56%左右,這一比例是把目前在城市中打工的兩億多農民工均不算作農民而得出的。大量剩餘勞動力找不到出路,盲目無序的流動,無法有序融入城市化和工業化之中。

2.影響農產品產量類要素。影響農產品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

資本、人力資本、技術等要素。(1)在資本投入方面,主要從農業機械及使用情況來考察。2023年機耕面積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為59.

9%,機電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為26.6%,機播面積佔播種面積的比重為32.6%,機收面積佔播種面積的比重為24.

9%。整體看來,農業機械投入率低,資本投入總量很小,農業機械使用區域或範圍很大。(2)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但受教育程度很低,人力資源素質總體水平低。

2023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593萬人,佔6.8%;小學文化程度17341萬人,佔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萬人,佔49.

5%;高中文化程度5215萬人,佔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648萬人,佔1.2%。

(3)農村技術力量非常薄弱,農業技術人員少,總體水平低。2023年末全國按職稱分,高、中、初級農業技術人員分別為12萬人、46萬人和149萬人。

3.成本類因素。成本類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技術、人力資本等因素之外,還有組織制度和體制的因素。

農業經濟體制執行成本太高,主要表現在:涉及農業的制度內和制度外收費屢禁不止;縣鄉兩級**及村委會財權與事權不對稱,機構臃腫,隊伍冗長;農村村民自治組織還有待完善,民主制度還不健全,執行效率低下。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市場競爭能力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強弱與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國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以農戶為生產和經營單位,每一農戶經營的土地

非常有限,難以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資本積累難以形成,技術運用能力低下,粗放式經營為主。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過於分散,農戶經營行為協調性很差,農戶經營行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場競爭中很難形成優勢,進而影響了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解決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而農民收入問題的解決需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城鎮和鄉村之間的雙向流動。通過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使人、財、物、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動起來,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

三、要素配置機制與新農村建設

解決「三農」問題的要素配置機制主要包括:市場機制、**行政干預、非營利性組織協調。在幾種資源配置機制的共同作用之下,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達成將會遵循一定的軌跡(見圖1)。

在市場機制為主、**行政干預和非營利性組織協調資源配置機制的共同作用之下,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將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將會出現以下執行軌跡:

1.在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下,**行政干預推動下,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規模不斷多大,生產效率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會不斷發展,農民收提高,生活寬裕。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城鄉統一市場也會漸漸形成。

2.隨著市場進一步完善,農業勞動力人口逐步外移,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逐漸流入農村,這些生產要素、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要素結合在一起,促使農業生產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日益提高。

3.在市場中利己主義比利他主義更有效率,並且利己主義行為能夠達到利他的目的,形成一種契約精神。

利己主義比利他主義更有效率表現為:利他主義面臨資訊問題,在不完全了解他人需要的前提下幫助他人,效果會打折扣,而要掌握他人需要的資訊則要進一步耗費資源;利己主義行為很容易利用市場交換機制使各個成員的行為相互配合,獲得乙個共贏局面,但很難找到乙個能良好協調利他主義的機制;過度的利他主義往往不計成本,為了公眾利益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也可能不理會比較優勢下的分工合作。而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人們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則需要有合作精神、遵守契約的精神、誠信的品格、公平的交易。

在**「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之下,建立一套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提供公共產品,推廣利他主義,達到社會和諧,從而促進農村「鄉風文明」。

圖1:要素配置機制與新農村建設的邏輯

4.市場機制下市場交易活動是一種平等和自由的交易,其決策方式是一種分散決策,他們必然要求一種分權管理,這種分權管理方式的實質是一種民主管理方式。沒有民主管理,就沒有完善的市場,集權管理只能是一種能人或權力中心主導下的一種資源配置,是一種以權力配置資源的方式,是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相對的。

所以,市場經濟要求民主管理與之匹配。農村管理民主的形成,一定是在**干預和推動之下,主

導農村管理方式的改革,促進農村市場經濟形成和完善,從而推動農村管理民主的形成和發展。

因此,在市場、**行政干預、非營利組織的共同作用之下,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人均收入的改善,農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農民道德水平的上公升,農村分權管理機制的形成,最終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四、結語

制度結構包括市場機制、**、非營利組織、產權制度等制度的選擇集,制度環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制度結構下,具有不同形式的行為特徵,從而影響經濟績效。因此要優化現有的制度結構,形成與環境相容的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模式,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農村發展績效,從而達到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新農村建設現狀與思考

作者 劉廣彬 管理觀察 2010年第12期 摘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柘城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在縣委 縣 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以 生產發展 生活寬容 鄉風文明 村容整潔 民主管理 二十字方針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全縣全面鋪開。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現狀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

大學生農村就業與新農村建設

摘要 自新農村建設政策實施以來,在農村建設過程中就一直存在著著人才匱乏,技術落後的難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落後是主導因素。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新農村建設現狀原因對策 一 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到農村就業能夠為新農村建...

加快大連新農村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摘要 本文結合大連農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分析大連農村城市化程序 農村生態化建設以及農村迴圈經濟三個方面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快大連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思路與建議。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城市化 生態化 迴圈經濟 我國是農業大國,新農村建設始終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域性。大連市農村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