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 新

2022-12-21 07:18:02 字數 5091 閱讀 6478

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課標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徵,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學習目標】

1.知道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

2.通過觀察北京人與現代人的頭骨化石,說一說他們的區別,知道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理解人類的進化過程。

3.認識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重點】 北京人

【學習難點】 對本課基本內容的理解需要科學合理的推斷和想象。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探知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代表」。第二部分為「聚焦世界目光的頭蓋骨化石——北京人的發現」。

第三部分為「引領世界古人類進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徵」。

一、探知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代表

1.說出我國境內早期人類代表(包括古人類遺址、時間、地點、生活方式)。

2. 相關史事記載:人類由猿演化而來。

距今300萬年左右,猿學會了直立行走,並會製造工具,這就是早期直立人類。距今約30萬年,直立人經過演化發展到更高一級的人類,即智人。距今一萬多年,智人過渡到現代人類。

(1)依據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類的特徵。

(2)依據材料指出人類的演化過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頭蓋骨化石——北京人的發現

1. 認真閱讀教材,簡要陳述北京人發現的過程。

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思考北京人的發現直接證據是什麼,對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

三、引領世界古人類進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徵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右圖);北京人生活環境惡劣,他們採用不同的打製方法製成不同型別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

材料二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他們的身高平均157厘公尺,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長,能夠直立行走。

1.根據材料一和右圖歸納北京人的生活特徵。

2.根據材料二說明北京人與現代人的異同。

【自主建構】

【課後反思】

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學習過程】

一、探知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代表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雲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元謀人已經能夠製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會製造工具

(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現代人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頭蓋骨化石——北京人的發現

1.2023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發現北京人遺址;加拿大科學家步達生根據三枚牙齒將遺址命名為北京人;2023年中國科學家裴文中發現第乙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和用火遺跡;2023年中國科學家賈蘭坡發現三枚頭蓋骨。

2.古人類化石;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三、引領世界古人類進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徵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會用火;會製造工具;群居,狩獵和採集植物果實為生。

(2)北京人的腦容量比現代人小;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長;能夠直立行走,身高比現代人略低。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課標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學習目標】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簡要概述他們的農耕生活。歸納原始農業的主要特徵。

2.比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3.分析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農耕生活 。

【學習重點】 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農業的發展。

【學習難點】 對原始農業的理解認識。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半坡居民的生活」。第二部分為「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第三部分為「原始農業的發展」。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閱讀教材,講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情況(包括生活時間、地點、生產生活狀況)。

2. 第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古代居民,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通過今天的學習,請思考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閱讀教材,講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況(包括生活時間、地點、生產生活狀況)。

2.閱讀教材,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並填寫下面的**。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23年,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發現了一處古民遺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穀 、用水牛骨骼做的農具……。

材料二 2023年,考古學家在陝西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處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磨製石器的農具、粟粒、白菜種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麼遺址?

(2)結合材料說說這兩處遺址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3)歸納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特徵。

4.觀察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房屋和半坡遺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復原模型圖,看一看它們在房屋結構上有什麼不同?議一議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

三、原始農業的發展

1.閱讀教材,簡述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過程。(舉例、興起地點、農業工具的演化等方面)

2.依據教材指出,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及意義。

【自主建構】

【課後反思】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學習過程】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約六千年,陝西西安,黃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飼養豬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樂器,從事簡單的紡織、製衣。

2.居住條件優越,從事種植業,勞動工具更為先進。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距今七千年,浙江餘姚,長江流域,居住干欄式建築,木結構水井,人工栽培水稻,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會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雕刻技術和用漆技術先進,發明織布機,學會養蠶繅絲。

2.閱讀教材,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並填寫下面的**。

3.(1)河姆渡、半坡

(2)同:從事種植業、先進的勞動工具

不同:種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

(3)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三、原始農業的發展

1.採集狩獵——栽培農作物和飼養動物(湖南發現的人工栽培稻、黃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農業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用耒耜等生產工具進行耕作。

2.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第3課遠古的傳說

【課標要求】

知道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了解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資訊。

【學習目標】

1.知道炎帝、黃帝是我們華夏族的祖先及發明;堯、舜、禹;「禪讓制」。

2.知道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認識社會發展更替的原因。

3.認識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成的。

【學習重點】 炎帝和黃帝的發明。

【學習難點】 對「禪讓制」的認識。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炎黃華夏的由來」。第二部分為「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第三部分為「堯舜禹的禪讓」。

一、炎黃華夏的由來

1.閱讀教材,思考回答:我們為什麼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2.「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後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

從材料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麼特點?

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

閱讀教材,簡述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孫中山

(1)材料中的「軒轅」指的是誰?

(2)依據材料歸納「軒轅」的功績。

3.遠古傳說是歷史事實嗎?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三、堯舜禹的「禪讓」

1.什麼是禪讓制?

2.材料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依據材料思考,從大禹治水的事蹟中可以看到什麼樣的精神?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古書記載:堯雖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公尺飯野菜湯,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對百姓十分關心,部落如有人挨凍受餓,他就覺得是自己的過錯。

舜也嚴於律己,處處以身作則,在他耕過田和打過魚的地方,人們受他的影響,都養成了謙讓的好風氣。

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傳說,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徵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後,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    」。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堯、舜、禹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位傑出首領,你覺得他們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2)材料二中「    」內應填入的內容是什麼?

(3)原始社會末期這種推舉領導人的辦法,到現在還有借鑑作用嗎?請結合實際說一說你的想法。

【自主建構】

【課後反思】

第3課遠古的傳說

【學習過程】

一、炎黃華夏的由來

1.古代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首領通過一系列的征戰,實現了部落聯盟的聯合,同時炎黃兩大首領還有許多的發明,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故而,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2.多民族統一,部落聯盟交往密切,習俗相近。

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

1.炎帝:耒耜、五穀、蔬菜、陶器、紡織、樂器琴瑟。

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水井、船隻、煉銅、弓箭和指南車。

2.(1)黃帝

(2)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叛亂;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3.兩者之間既有聯絡:遠古傳說中有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並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兩者之間又有區別: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一種對上古時代歷史的誇張;歷史事實,則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單元教案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1 3課 知識與能力 1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 事件 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2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過程與方法 1 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 將閱讀 聽講 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 靈敏是思維...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重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9課秦統一中國 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11課西漢建立和 文景之治 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漢武帝從政治 思想 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第13課東漢的興亡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 絲綢之路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第...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

大吳中學莊健川 教學反思一 初一歷史第一單元講授中華文明的起源即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原始的農耕生活 神奇的遠古傳說等內容。本單元教學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 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2 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講解清楚,讓學生想像和感悟。3 創設情境,以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