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材解讀解析

2022-12-20 04:48:05 字數 3819 閱讀 4414

作者:事事如意文章**:網路點選數:35更新時間:2011-1-17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麼迷人,多麼令人嚮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巨集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台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乙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裡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裡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

「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巨集麗,

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

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裡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乙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

但是,明代楊慎在《公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

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

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

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

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

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巨集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

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

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表達了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的寫景、詠春.

明代的楊慎對《江南春》的評價在歷史上也相當有名,其評價如下:

明楊慎《公升庵詩話》雲: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駁曰: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

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材解讀解析二

作者:張忠誠文章**:網路點選數:41更新時間:2011-1-17

簡析《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顥,是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在讀這首詩前,我特意查了《宋詩鑑賞詞典》。可惜的是,沒有收錄這首詩。於是只能依據自己的認識,對這首詩進行簡單的分析。

編者把這首詩與杜牧的詩《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南春》對春天的描寫,有乙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採用對比的手法。

為什麼這樣說哪?詩的前兩句是寫晴朗天氣下的江南春色,後兩句則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明麗、色彩鮮明,後者朦朧、迷離、神秘。

兩種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躍然紙上,學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於詩背後隱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學生有所了解就行了。

學生在讀詩時能夠感受江南春色的美,了解詩的敘述手法,才是學習的重點。

而《春日偶成》則有所不同。它是詩人遊玩時,即興寫的一首詩,所以說是春日偶成。詩中景物的描寫清新恬靜,沒有雕琢的痕跡,濃濃的詩意自然從詩人的筆端流出。

前兩句寫天空飄著淡淡的白雲,春風輕輕地拂著人面,時當近午,我漫步於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

河邊。詩人為什麼會來到河邊?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

要想讀懂這兩句,我們需要了解程顥的哲學思想。這又是一次知人論世。程顥在中國哲學史上創立了乙個學派,由陸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稱「心學」。

據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程顥認為,做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懂得萬物一體的道理;然後牢記此點,並且真誠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漸恢復與萬物一體的意識。了解此點,再來讀這兩句,就會明白詩人為什麼會隨著一行垂柳,不知不覺地來到「前川」。那是詩人在明麗的春光中,感覺自己於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就像程顥所說,「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就是所謂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

這一點,對學生平日寫作時感到無事可寫的學生來說,不能不算是乙個啟示吧。

詩的後兩句寫了當時的人不知我心裡多麼快樂,說我偷閒學那些到處遊蕩的少年。詩人感到自己與美好的春光,世間的萬物融為一體,那種自得其樂,被當時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詩人這樣寫,一是用別人的不理解、別人的議論襯托自己的快樂,二是希望能夠喚醒世人丟失的與萬物一體的意識,可謂任重而道遠。

所以說,它是前兩句詩意推進的結果,意用自己的與萬物合一的感受來喚醒世人麻木的心。

這首詩分析到這兒,才感到作者寫作的高明:在看似簡單的事件中、現象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這就是理趣詩的特點吧。

學生學習這首詩,重點還是懂得詩的意思,感受詩人的遊春的快樂。至於其中的理趣,萬不可刻意為之。老師不能在教學時,把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全盤

灌輸給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進行合理有效地教學設計。否則,是不能完成本學段課程目標的。如果在學這首詩前,複習一下與它結構、敘述方法相似的《觀書有感》,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這一周,我們又走進了第二單元,讓孩子們來學習擁有一雙發現美,發現世界,認真觀察的眼睛,去學習作者們的觀察方法。孩子們興致勃勃,我們整體預習的效果非常好。走進古詩,了解歷史,走進作者,了解作詩背景,第5課,我用以一帶一的方法完成了。首先,這兩首古詩都是孩子們通過早讀已經耳熟能詳的了,所以,這一節我想滲...

四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這一周,我們又走進了第二單元,讓孩子們來學習擁有一雙發現美,發現世界,認真觀察的眼睛,去學習作者們的觀察方法。孩子們興致勃勃,我們整體預習的效果非常好。走進古詩,了解歷史,走進作者,了解作詩背景,第5課,我用以一帶一的方法完成了。首先,這兩首古詩都是孩子們通過早讀已經耳熟能詳的了,所以,這一節我想滲...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案蘇教版

古詩兩首 教材簡析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 春雨 原題 春夜喜雨 課文節選了其中前四句 這首詩讚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及時無聲滋潤著萬物的生長。詩人用洗練的語言,擬人的手法,形象而又準確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作用,抒發了對春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另一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