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主觀題

2022-12-13 19:18:01 字數 5040 閱讀 6155

1.春秋筆法:以一字為批駁,寓批駁於敘事之中,含蓄謹嚴而帶有偏向性的文字,人們稱為「春稱筆法」。

2.知人論世: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3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一種文體,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

4.清峻通脫:劉師培將建安文學特徵概括為:清峻、通侻、騁詞和華靡。清峻:簡約嚴明;通脫,亦作「 通侻 」。意思:通達脫俗,不拘小節。

5. 蘇海韓潮: 蘇軾、韓愈兩家古文皆具雄渾豪爽風格,故以海潮為喻。謂文章波濤壯闊,縱橫自若。

6、六一風神:平易自然又婉轉曲折,即使在強烈抒情時亦云云。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婉轉曲折則是歐陽修散文的個性。

以是歐陽修散文別具一種迴旋跌宕的韻味,形成為了感慨唱嘆、婉轉曲折,從容自得的所謂"六一風神」。

7、古文: "古文」同當時被稱為"今文」的駢文相對舉。他把六朝以來說求聲律及辭藻、 排比對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本身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華文章的傳統,以是稱"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之前古書上的文字。

8、四六文:四六文,是駢文的一種,駢文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句式整齊的四六字句,被稱為四六文。此種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注重對偶聲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故稱四六文。

四六文常用於表章奏記的撰寫。西晉作家陸機《演連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駢句成章的短小韻文,為今存可見的較早的四六駢文短章的濫觴。其後,四六駢句大量運用於南朝駢文。

9文以明道: 道是目的,文是手眼;道是內部實質意義,文是情勢。文應當為道服務,即指文學的情勢應當為正宗的儒家思想服務。

10、不平則鳴: 一切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也指對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滿。不平則鳴,還是一種文論觀點。是韓愈在送《送孟東野序》中提出的觀點,「古文運動」的創作口號,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乙個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題,既是對中國古代「詩可以怨」傳統的繼承,同時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

11、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比喻自然不拘執、自然流暢,不受拘束(多指文章、歌唱、詩文、書法等),就像飄浮著的雲和流動著的水一樣。作文應到達"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啻。

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話出自宋·蘇軾《答謝民師書》:「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12.義法:「義」,即「言有物」,主要在於「闡道翼教」,或者「助流政教」,也就是說必需依據儒家經典的宗旨來敘事論理。

「法」,即「言有序」,主要指文章的、章法與文辭,而對文辭的具體要求是「雅潔」。

二、簡答題:

1.先秦散文的「深於比興」、「深於取象」。

答:所謂「深於比興」,「深於取象」,是指文章富有形象性,大抵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是先秦散文的一大藝術特徵。《尚書》中就有「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等有名的比喻,《孟子》、《荀子》的比喻也非常出色,特別是荀子常常用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乙個問題。

《戰國策》有七十餘則寓言,《莊子》一書,「寓言十九」,《韓非子》全書寓言三百餘則,居先秦散文之首。寓言在先秦很興盛,我國的有名寓言大多產生在先秦,但它們不是客觀存在,而是散文作家運用它們以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和說服力。

2.《春秋》記事的特點。

答:《春秋》文辭簡略,敘事簡若大綱,往往一二短句便記一事,有點類似今天的標題新聞。 《春秋》最突出的特點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

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譬如記敘戰爭,它往往根據戰爭的性質、情形、結果和作者的看法,分別選用"伐」、"侵」、"襲」、"取」、"克」、"滅」、"殲」等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即所謂"以一字為褒貶」。這種以一字為褒貶,寓褒貶於敘事之中,含蓄謹嚴而帶有傾向性的文字,人們稱為"春秋筆法」。

《春秋》敘事"簡而有法」,用語嚴謹精確,一字不苟

3.《馮諼客孟嘗君》是怎樣刻畫馮諼形象的?

答:《馮諼客孟嘗君》中的馮諼也是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乙個典型。他願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識,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利用諸侯間錯綜關係為孟嘗君鞏固其在齊國的地位。

文章刻畫馮諼的形象,欲揚先抑,層層深入,愈轉愈奇。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卻再三彈鋏而歌,要求優待。一旦有了車又像小人一樣向朋友炫耀。

後來寫他自告奮勇為孟嘗君收債"市義」,行為出人意料而又荒唐奇特。直到孟嘗君去相歸薛時,方看出馮諼的高明。而此時馮諼卻又有更遠的謀慮,要為孟嘗君「復鑿二窟」。

到全文結束,馮諼深謀遠慮的奇士風采才充分展現出來。文章還通過孟嘗君左右之人對馮諼「笑之」、「惡之」,孟嘗君對馮諼「市義」之舉「不悅」等描寫,來反襯馮諼的奇異性格和不凡見識。

4.《論語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答:通過人物語言刻劃出人物個性,是敘事類作品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侍坐》在這方面也表現出極高的成就。篇中每個人物的語言都鮮明的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千載之後,仍栩栩如生。

其語言記敘的藝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動詞的使用,即通過動作的記敘表現人物個性。人物話語中所使用的動詞,具有體現人物個性的作用。例如,子路、冉有都使用了「使」這個使令性的動詞,來明確表達自己的治理目標和自我期許。

公西華的回答沒有使用使令性的動詞,而是兩次使用了「願」這個動詞,表達一種委婉謙虛的態度:不敢說治理國家地方,只是希望學習做某事而已。曾皙的回答沒有使用任何關於治理甚至學習的動詞,因此也就沒有直接提及任何治理或學習的目標,而是連用「浴、風、詠」三個動詞構成線性發展的句群: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勾勒出太平盛世中隨興而愜意的行為。這種充滿詩意的記敘,表現的是曾皙個性中文人式的清高和自傲。

第二,句式的變化。句式的長短變化和語氣變化,除了要與所表達的內容相符合之外,也可以表現不同說話人的個性特點。子路的回答全採用結構基本相同而且音節相等的整齊的句式,讀起來節奏明快、鏗鏘有力。

開頭乙個四字句和乙個六字句,形成推進的氣勢;中間兩個相同結構的五字句形成駢偶,強調出所面臨局勢的艱難。後面的四個四字句一氣呵成,明確堅定,將子路好勝鬥勇的心態表露無遺。冉有的回答均採用短小的四字句,形成整齊的句式和平穩的語調,表現出他沉穩內斂的個性。

如果說整句的特點是沉穩而有氣勢,那麼散句的特點就是適宜於表達平和的語氣。公西華和曾皙都採用散句形式,使句子語氣舒緩、錯落有致。分別表達出公西華的謙虛退讓和曾皙的瀟灑不拘。

四個學生在他們的回答中都是使用肯定性的陳述句,句子結構也都較為簡單。與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相比,陳述句的語氣最為平和,也最適宜於恭敬的回答問題。使用這種句式,符合學生的身份,也表現出他們對老師的尊敬。

而孔子的語言則句式變化較多,有結構較複雜或修飾較長的句子,如「居則曰『不吾知也』」,「安見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也有極簡單的「吾與點也」。整句散句的自由運用,體現出孔子作為教師在思想上的成熟和高度自如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三,語氣詞的使用。與現代漢語相比,古漢語的語氣詞要比現代漢語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古漢語句子結構短小,沒有很多的修飾成分來幫助表示語氣態度,必須更多地借助語氣詞。

因此,古漢語的語氣詞使用就具有更多的修辭作用,常常能夠更微妙的表現出說話人的個性心態。

子路、公西華、孔子都在句末使用了語氣詞,而且都非常有特點。子路全段話的末尾用了語氣詞「也」,「也」作為語氣詞是對所陳述的內容表示強調和肯定,這充分表現出子路對實現「足民」「知勇」的自信。公西華的整段話語在一頭一尾分別用了兩個「焉」。

古漢語中,作為語氣詞的「焉」是從作為代詞的「焉」發展而來的。表示的是一種帶有指示性的肯定語氣。「願學焉」中的「焉」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表示的是一種帶有指示性的肯定語氣。

「願為小相焉」中的「焉」則是單純的語氣詞。焉「與」也「一樣,都是語氣詞,但「焉」的強調性不如「也」。這就使公西華的語氣顯得委婉和緩,而不像子路那樣咄咄逼人。

孔子的特點是在話語中大量使用語氣詞。全篇中,孔子使用的語氣詞數量和種類都比學生多。他先後使用了「也」「哉」「歟」「矣」「乎」「者」等不同的語氣詞包括語氣詞的連用來表現他的肯定、讚嘆、詢問、批評的態度,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唯求則非邦也歟」、「安見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這樣的使用,使孔子的話語呈現和緩從容的語氣,無論是表述還是批評,都顯得委婉,的確給人留下乙個寬厚、睿智、誨人不倦的長者形象。

5.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答:一、《孟子》文章的突出特色是講究論辯藝術。孟軻的為人,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

二、孟子善於運用具體生動的比喻說明事理,陳述主張,變抽象為具體可感,化深幽為淺顯明朗。

三、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銳犀利的文風,磅礴雄健的氣勢。

四、孟子論說常運用排比、頂真、反問等手段來增強言辭的氣勢。

6.賈誼、晁錯散文的異同。

答:賈誼和晁錯都主張重農抑商、削弱諸侯勢力、抗擊匈奴侵擾,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但賈誼頗有迂闊之論,不如晁錯之文具體切實,極少空疏之談。

賈誼之文富於文采,有戰國縱橫之風;晁錯之文氣勢恢巨集,明快暢達,論析透闢,冷峻嚴謹,頗有先秦法家之風。

7.為什麼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

答:首先,《史記》集先秦、漢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記事博大精深,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狀況,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其次,《史記》結構之嚴密,體制之完整,也可以說是空前的。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的通史體例,給後世史家樹立了法則。

再次,是《史記》表現出的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這一點不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階級社會裡,也是絕後的。

8.中唐、北宋古文運動的異同。

答:北宋古文運動是唐代古文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它和唐代古文運動在提倡古文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處;第一是北宋古文運動是和詩歌革新運動密切地聯絡在一起的,唐代古文運動就不是這樣;第二是唐代古文運動在改革文風方面,主要是反對浮豔纖弱的文風,北宋古文運動除了要求革除浮豔纖弱的文風外,還要反對艱澀怪僻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運動的缺陷。

9.「唐宋八大家」稱謂的由來。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成集刊行的,是明初朱右(一作佑)的《八先生文集》,可惜此書已不傳,無法知道他把這八個作家的作品編選成集的初衷。後來唐順之又有《文編》一書,選錄唐宋散文作品,除韓、柳、歐、王、三蘇和曾八人以外,它無所取。嘉靖時古文家茅坤在此基礎上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選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鈔》二十卷)、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共一百六十四卷。

"唐宋八大家」一名,即由此而來。

主觀題總結

1.職能轉變主要是什麼?第一,職能轉變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政企分開,也就是 和企業的職責分開。行使國有資產管理者和經濟執行的巨集觀調控者等職能。企業作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權,這是 職能轉變的關鍵。第二,分離 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進行國有資產的基...

高考地理主觀題

一 自然地理部分 1 影響溫度的因素 11個 2 影響降水或水分的因素 11個 3 影響氣候的因素 4個 氣候非地帶性 4 影響溫差的因素 5個 5 影響蒸發 強度或量 的因素 4個 6 影響氣壓的因素 4個 氣壓大小實質就是空氣的多少 7 影響光照或太陽輻射的因素 4個 等同於太陽能 8 天氣情況...

高考地理主觀題

高考地理常見題答題模式 第一部分氣候 氣候分析 大氣環流 地形和盛行風 洋流 海陸位臵 1 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 位於赤道兩側赤道低壓帶控制,周圍海洋廣闊。大氣環流和海陸位臵 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 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地形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