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世界城市發展的新規律

2022-12-12 20:00:02 字數 2795 閱讀 7491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王旭

城市化作為乙個世界歷史程序中的重大歷史現象,有其規律可循。自20世紀初至今,世界各國相繼向乙個有別於「傳統城市化」的階段加速邁進,我們把這個嶄新的時期稱為「新城市化」階段。

「新城市化」:相對分散和次中心的興起

所謂「傳統城市化」,大致相當於城市發展的初期和中期。其主要特徵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由農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規模由小到大,逐級遞進;城市周邊地區發展遲緩,郊區完全處於依附地位,是城市化的預留空間;由於郊區發展滯後,因此城市的空間布局以單核或單中心為主。

所謂「新城市化」,與「傳統城市化」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第一,在這個階段,人口和經濟活動開始出現相對分散化的趨勢,郊區或城市外圍地區逐漸反客為主,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主導力量。第二,中心城市與郊區經濟重新定位,功能互有置換。

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效應依然存在,但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有所下降,製造業、零售業等在郊區獲得廣泛的發展空間。第三,在郊區普遍興起的城鎮中,出現一些經濟獨立性很強的次中心,與原有的中心城市共同構成復中心或多中心結構,優化了區域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結果,城市與郊區從此消彼長的博弈到同步依存,進而形成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新的地域實體(一般稱大都市區)。

這標誌著,城鄉關係有了實質性的良性互動,城市化從單純的人口轉移型向結構轉換型過渡,進入高階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城市與區域規劃、市民社會和社會群體關係、地方政治和**政策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這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是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這既是「傳統城市化」的成熟期或稱鼎盛時期,也是城市發展的困難期:有限的城市空間開始出現飽和現象,「城市病」凸顯,如城市住宅緊缺、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社會治安等問題層出不窮,無形中增加了城市發展的額外成本,城市的規模成本逐漸大於規模效益,聚集經濟變成了聚集不經濟。

相形之下,郊區開闊的空間和宜居環境、公共運輸的改善、私家車的普及等,比較優勢凸顯,城市和郊區之間「推力」和「拉力」此消彼長。故此,從「傳統城市化」向「新城市化」的過渡是城市經濟社會等方面結構性變化的必然結果。

各國城市化發展的特點:城鄉邊界的漫失

世界各國城市化起點不一,發展速度各異,但在20世紀初期,一些經濟較發達國家的城市相繼進入「新城市化」起步階段,20世紀中葉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地位最重要的首推美國。2023年,美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其後,人口和經濟活動開始大規模向郊區擴充套件。

到2023年,大都市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將近一半,美國成為乙個大都市區國家;到2023年,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區有40個,其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一半,美國又成為乙個以大型大都市區為主的國家。相比較而言,歐洲國家的「新城市化」程序則因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有較大的起伏,二戰後方走上快車道;亞洲的日本、南韓等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二戰後;我國的香港和台灣地區緊隨其後;拉美國家由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向大都市區的過渡,發展速度與其他經濟較發達國家一致,只是裹挾了很多傳統城市化時期積壓的社會問題。

在這些先行一步的國家,城市和周邊地區實際上已無清楚界限而言,兩者之間的界定也越來越模糊,「城」、「鄉」這兩個傳統的地域概念已不能準確概括新的人口分布趨向,因此很多國家出台新的概念。在英國,類似的城市化區域被定名為「大都市郡」和「大都市區」,法國為「城市化區域」,德國為「城市區域」或「都市化地區」,澳大利亞為「統計大區」,加拿大為「人口統計大都市區」,日本為「都市圈」。這些概念,儘管標準略有不同,但對其空間結構的認識是統一的,都包括核心區和邊緣區兩部分,或稱中心城市和郊區縣域,而且都是以城市的實際影響範圍即功能區域為依據,不受行政區劃的侷限。

美國自2023年起,就已經不再使用城市和鄉村的概念進行人口統計,取而代之的是大都市區和非大都市區。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城市,抑或大都市區,已經不僅僅是概念問題,而成為某種思維定勢。

顯然,在世界範圍內,城市的發展確實可以而且有必要分為前後銜接但又各具特色的兩大階段,這是世界城市空間結構的總體發展規律,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或遲或早地會經歷這兩個階段,我國也不例外。我國目前城市發展迅猛,即將全面跨入「新城市化」門檻,在這個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從其他先行一步的國家尋求借鑑,深入準確地認識「新城市化」時期城市的發展規律,打破傳統城市化階段形成的城鄉差別和行政區劃的束縛,爭取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城市化」勢必帶來一系列重大而快速的變化,我們要有理論研究方面的前瞻性準備。

我國城市化研究的特點:亟須加強理論創新

遺憾的是,儘管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研究幾成「顯學」,但城市化基本理論方面沒有重大建樹,對上述新地域實體的認識也沿襲傳統城市化的思路,有「城市圈」、「城市群」、「城市聯盟」、「城市綜合體」、「集合城市」等十幾種稱呼,倚重城市,未能準確反映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真諦。事實上,城市和郊區已高度融合,構成大都市區不可分割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宜厚此薄彼。也有些學者過分強調郊區橫向蔓延的消極後果,把多中心與橫向蔓延畫等號,將其簡單歸結為「逆城市化」或「攤大餅」現象,認為其不符合中國國情和目前城市發展階段的需要。

我們不必諱言,國外「新城市化」過程中也有很多負面問題,如地域蔓延過度、經濟成本過高、居住區隔離、地方政治零碎化等,這些負面問題在美國尤為突出。但這些問題有其特定原因,多半是「新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過渡性現象,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以此否定城市發展的總體趨勢。在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影響根深蒂固、城鄉差異有增無已(甚至出現「歐美城市、非洲農村」的尷尬局面)的情況下,重新認識這個問題,更有不可替代的學理意義和實踐意義。

總之,我們需要使用21世紀的理論解讀21世紀的城市。傳統的城市化理論指標單一,過於強調人口的集中和城市數量及自身規模的擴大,適用於闡釋從城市發展的初期到中期的基本規律和問題,對於城市發展高階階段的很多問題無法解讀,更難以為我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援,需要修正。修正的基本思路應該是:

從「新城市化」的巨集觀視角切入,統籌考慮城市與郊區,而不是因循「傳統城市化」的思路,將注意力僅僅侷限在城市本身,以城市這個帶有「封閉性」的地域行政單位來應對目前已經高度一體化的區域問題。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

20世紀世界經典電影200部

2001 8 9 作者 尹鴻 清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1.2001年太空漫遊 2.z 3.阿甘正傳 4.埃及豔后 5.八部半 6.巴頓將軍 7.巴黎聖母院 8.巴黎最後探戈 9.霸王別姬 10.白色 11.百萬英鎊 12.柏林上空 13.邦尼與克萊德 14.暴雨將至 15.悲歌一曲 16.悲情城市 1...

20世紀中國廣告學理論的發展

作者 李曄 智富時代 2018年第02期 摘要 我國廣告存在著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但是廣告學的歷史則是短暫的,廣告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是在人們的生產實踐行為中,構建出的研究領域。從 廣告 到 廣告學 的提公升,是社會選擇的必然趨勢。我國廣告學理論研究從無到有,從有到短時內構建出屬於自身的理論體系...

21世紀管理思想的新課題

21世紀的時代特徵 資訊網路化 管理人本化 知識經濟化 一 世界管理十大變化趨勢 1997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管理大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 面向未來的世界管理有十大變化趨勢 1 創新 未來管理的主旋律 2 知識 最重要的資源 3 學習型組織 未來成功企業的模式 4 快速應變能力 時代的新要求 5 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