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必修一複習提綱

2022-12-12 20:00:04 字數 3102 閱讀 7186

高中地理·必修1(中圖版)複習提綱

1、(1)天體系統的級別:『填空』

(2)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由裡向外的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遠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3)地球是太陽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於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存在著高智慧型生物的天體,其原因是①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穩定的光照條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補干擾;②地球自身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自轉週期適中,原始海洋形成,質量和體積適宜,綠色生命對大氣的改造,大氣的保溫作用

2、(1)太陽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太陽能量的**是:核聚變反映;其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來。太陽輻射能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太陽輻射能豐富區:青藏高原區,西北內陸,典型城市拉薩,太陽輻射能貧乏區: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陽活動最主要的型別是黑子和耀斑。它們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誌,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層和色球層,其活動週期為11年,它們同步起落體現了太陽活動的週期性。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①影響地球氣候黑子的數量變化的年週期與降水的年際變化有相關性、②擾亂地球電離層,無線電短波通訊受阻、③干擾地球磁場、④產生極光。

3、(1)比較自轉公轉

(2)晨昏線:晝夜半球的分界線。

在此線上太陽高度是0度。在太陽直射點上正午太陽高度是90度。

晨昏線的判斷方法: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所經過的晨昏線部分為晨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所經過的晨昏線部分為昏線。

(3)時間計算:東加西減。(加減地方時:經度每相差1度,時間相差4min 。

時區:為了統一標準,國際上把經度每隔15°劃分為乙個時區,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

區時:各時區的都已本區的**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使用的時刻,

相鄰時區相差1小時。

(4)地轉偏向力的規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選填1、2、3)

地球公轉的平面叫黃道面。如2 黃赤交角為23°26′。如b(選填a、b)

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為66°34′,如a

(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轉和自轉(自轉或公轉)運動。

(7)各節氣的特點研究

(8)天文四季的劃分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季節變化,

氣候劃分: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反向與晝夜長短變化趨勢關係

外部圈層:位於地表以上,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層結構

內部圈層:位於地表以下,包括地殼、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殼全部、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頂部)

如右圖2所示,①冷卻凝固②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③變質作用④重融再生。

岩漿巖:由於岩漿活動岩漿噴出地表或停留在地殼中冷凝成岩漿巖。(內力作用)

沉積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經過外力作用(風化、侵蝕使其成碎屑,搬運到較低區域沉積壓實,固結成岩)形成沉積岩。(外力作用)

變質岩:岩石在地下高溫高壓經變質作用成變質岩。(內力作用)

[, ]

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見圖3)

引起地表形態發生改變的力量包括來自地球內部的內力和來自太陽的外力,我們統稱為地質作用。內力和外力是一對矛盾,內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總是同時作用。

褶皺: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絕大部分山脈是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

地塹:地貌常呈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渭河平原、東非大裂谷

地壘:地貌形成塊狀山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風力和流水的侵蝕、沉積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態:

風力侵蝕:風蝕蘑菇、風蝕窪地、風蝕溝谷、戈壁、裸岩荒漠

風力沉積: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黃土堆積

流水侵蝕: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流水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積: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1、(1)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的最重要的能量**,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最主要、直接的熱源。

(2)與大氣的保溫作用有關的現象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

(3)大氣運動

(4)熱力環流:由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垂直方向規律:受熱的地方垂直(運動),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壓,

受冷的地方水平(運動),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壓。

水平方向規律:在同一水平面上,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

(5)風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氣的水平運動。

高空大氣風向是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 。

近地面大氣風向是摩擦力、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斜交。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大氣環流:使高低緯度之間海路分布之間的水分和熱量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2)三圈環流所對應的地面氣壓帶風帶:(注:風向指南北半球的風向)

低緯環流: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低緯信風帶(風向:北半球東北風、南半球東南風)

中緯環流: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中緯西風帶(風向:北半球西南風、南半球西北風)

高緯環流: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東風帶(風向:北半球東北風、南半球東南風)

全球共有7個氣壓帶,6個風帶,其中有3個低氣壓帶。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週期性季節移動。

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 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熱低壓,切割副熱帶高氣壓帶

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冷高壓,切割副極地低氣壓帶

分別寫出名稱:7月份亞歐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

1月份亞歐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4)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範圍: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區。

風向: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季風:範圍:印度地區,我國的西南地區。

風向:冬季東北風,夏季西南風。

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②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5)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氣壓帶風帶

地理必修一複習提綱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 衛星 行星 恆星,流星 星雲 彗星 2.天體系統 河外星系 總星系其他恆星 銀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陽系其他 地月系月球二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 1 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普通性 類地行星 水 金 地...

地理必修I複習提綱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 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 略 可見宇宙 也稱為 已知宇宙 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 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於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 1...

高中地理必修三複習提綱

第一章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 區域與區域差異 1 區域 是指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乙個可度量的實體。2 要素及其關係 要素 自然 經濟 社會方面的多個要素。關係 有內在聯絡,表現出相對一致的特徵。2 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 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