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中國貧困 新「剪刀差」

2023-01-06 10:33:03 字數 2784 閱讀 5362

張勝貧困是世界性發展難題,國情不一樣,治理也不一樣。

儘管改革開放使大部分人口脫困脫貧,但仍存在人口數量7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尤其是在山區、內陸地區。在歷史上,在理論上、政策上,我們一直認為這些地區是因困而貧,因此,我國自「十五」以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在這些地區投資興建了大量的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試**決「困」的難題。

今年九月,我到14個國家級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的秦巴山區腹地的紫陽縣調研「科技創新驅動縣域發展」。從西安自駕出發,沿包茂高速大約3.5個小時就到達紫陽縣城。

在未修高速公路以來,這麼便捷的從西安到紫陽是不可想象的。從紫陽與外部的物流通道來看,「困」不再是這些地區貧窮的原因。

為什麼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通達很久了,仍然還會出現大量貧窮的低收入人群?我們專訪了被視為「紫陽富硒茶」原產地的煥古鎮,試**開這個謎團。

從紫陽縣城出發,依然是自駕盤山而上,路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山。改良後的雙向2車道、水泥硬化路面的省道還是很順利,大約1.5小時就到了煥古鎮。

盤山路上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這些都是村民們的祖輩們開山而建的基業,而在房子周邊的山坡上,就是一塊一塊的茶田。很明顯,沿山而建的「省道」「困住」茶葉的流通已經不可能了。

到了煥古鎮的鎮**駐地,鎮長介紹說,全鎮1.5萬人口,其中貧困戶1735戶、計5242人,幾乎1/3的人口是貧困人口。我們和基層**在一起討論,詢問貧困的致因。

按照致貧力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新鎮長、老鎮長掰著指頭說了6大致因:

1) 因房致貧。從山上搬下來的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危房改建等,是農民致貧的首因。古人云,「家搬三次窮」。

在山區,群眾從山上搬下來、從不宜居住的地方搬到**設立的聚集區,的確讓不少本來收入較低、儲蓄積累較少的農民家庭因為房子而更趨貧困。

2) 因勞致貧。長期的計畫生育讓農村家庭人口減少,缺少勞力、尤其是缺少男性勞力的家庭,自然貧窮。另外,家中無男性勞力的家庭在村落中還受到歧視。

3) 因病致貧。家庭**現乙個危重病、慢性病,導致勞動能力缺失、生活難以自理等,看病費用就像一台「抽水機」一樣把家庭經濟抽乾了。

4) 因災致貧。秦巴山區經常出現氣象、地質等災害,這會導致農民家庭財產、生命受到致命的打擊。哪怕10年、20年出現一次,都會導致家庭財產、人**力遭受重創。

5) 因學致貧。由於計畫生育致農村人口減少,建國以來建立起來的農村中小學教育體系因缺乏生源而撤併。這種撤併潮在2023年後愈演愈烈,很多自然村落的小學、中學消失了。

不少農民選擇進城,讓孩子在城鎮上學,媳婦在家照顧、老公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在繳納房租、孩子學費、家庭消費後,也就所剩無幾了。教育和疾病一樣,也像一台「抽水機」抽乾了進城務工的農民群體。

6)因技致貧。缺乏先進實用技術、市場技能是農民難以應對城市消費公升級、應對市場經濟波動而致收入低的原因。

我們分析了這六大原因,沒有乙個原因是「困」。而且,我們在來煥古真的盤山路上,個別茶戶的門前停的是「卡宴、賓士」等豪車。儘管這一現象反映出農村貧富差距巨大的現象,但這充分說明,農民依靠當地富硒茶發家致富並非難事。

我們的這一判斷是可行的。在路途中,我們隨機專訪了乙個茶戶,這戶人家夫妻二人,女兒、女婿,還有乙個兒子(當兵去了),共有4個勞力,其中女婿是主勞力。這個茶戶自己有茶田、自己採摘、自己加工,也購買了加工機械替其他農戶加工。

我們調查這個農戶的收入情況,他有25畝茶園,自產鮮葉500公斤、外購鮮葉2000公斤,一年淨收入在20萬元上下。這個農戶家庭的情況顯示,有勞力、健康、肯務農的農民家庭,完全可以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實現勤勞致富。

根據上述調研,我們發現,中國當前的貧困問題可能並不是此前大眾思維中「困」。交通、物流等傳統意義上的「困」已經不是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而是成為農村發展、農民致富、農業現代化的新平台。這是共產黨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功績!

但同時,我們發現,21世紀的中國貧困,是在分配制度安排上出現了新「剪刀差」,主要表現在住宅、教育、醫療等方面。

1)住宅的「剪刀差」。長期的計畫生育致使農村勞力減少,導致傳統的農村經濟社會體系瓦解,迫使農民不得不遷徙進城。新進入城鎮的農民,要比城鎮原住民繳納更高的級差地租。

2)教育的「剪刀差」。新進入城鎮的農民,要向教育系統繳納更高的費用。教育資源在城鄉分布的不均勻,致使農民家庭要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

3)醫療的「剪刀差」。儘管新農合為廣大農民解決了大病藥費問題,但優質的醫療資源都在大中城市,邊遠區域的農民進城看病要承擔遠距離醫療帶來相對較高的交通、住宿等成本。這種長期形成的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得他們要承擔「剪刀差」。

在基礎設施等這些「困」的因素消失後,阻礙貧窮人群向上流動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推進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極化效應」政策,進一步加劇了計畫經濟時期造成的城鄉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資源日益向大中城市集中,在城市與農村形成了發展經濟學中「初始條件」的差異,這種差異就給不僅僅是貧困農民,包括所有的農民進城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另乙個原因是計畫生育導致農村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農村農業農民自然會產生集聚,傳統的小規模、廣分散的村落經濟被瓦解,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對聚集的農村社群。

這是未來中國農村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已被政策設計者認識並開始推進。在本世紀開啟的這一輪自然村落向**規劃的聚集區聚集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逆潮流的拒絕者、順潮流的掉隊者、在潮流中經營失誤失敗者」等群體,他們構成了新的貧困群體。

整體而言,計畫生育導致的村落調整,只是當前貧困的表面原因,深層的原因則是制度上的「困」、人群向上流動所必須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困」——這兩個「困」是農民市民化、農村城鎮化出現「剪刀差」的根源。這才是類似秦巴山地區等區域農村家庭貧困的根源。

治理新時期中國貧困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在制度安排上,向邊遠地區配置住宅、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讓廣大低收入群體脫困。第二是加快試點、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讓低收入農民群體既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城市,又能夠從土地上獲得抵補「剪刀差」的收益,降低向上流動的成本。

中國夢與21世紀的中國

同時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正確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 以知識來強化自己,為自己夢想而堅持不懈的奮鬥。我們要做 中國夢 的踐行者,我們要立足自身奉獻青春!我們要拼搏學習奉獻,我們要在實現 中國夢 中不斷增長本領,在為國家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覺 自信地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此...

21世紀管理思想的新課題

21世紀的時代特徵 資訊網路化 管理人本化 知識經濟化 一 世界管理十大變化趨勢 1997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管理大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 面向未來的世界管理有十大變化趨勢 1 創新 未來管理的主旋律 2 知識 最重要的資源 3 學習型組織 未來成功企業的模式 4 快速應變能力 時代的新要求 5 權...

展望21世紀中國的文藝復興

作者 張留峰 新課程 教師 2013年第10期 摘要 工業文明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中國古代文明延續下來的古老智慧型是世界發展極其需要的,它可能恰恰解決當今文明程序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思想的突破和科學的發展需要借用東方人的思維智慧型。在21世紀,中國在走向強大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