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讀後感

2022-12-07 05:45:06 字數 3515 閱讀 4878

《戰國策》是現在儲存下來的不多的記載戰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之一,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南韓、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

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

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由於《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各國謀臣和策士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辭令,故而儲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所謂縱橫家,也是戰國時代獨有的一派。當時的政客分合縱與連橫。

連橫及與秦交好,而合縱則是各國合力抗秦。於是乎,抱有不同政見而又渴望權力以一展巨集圖的策士們,便開始了一番波瀾壯闊的對決。

《戰國策》的主角是來自各個國家的謀臣策士,他們共同的身份是說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奔走於各個諸侯國之間,而他們的活動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尖銳激烈的鬥爭情況,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活生動、波瀾壯闊的戰國時期的美麗畫卷。他們活躍在戰國時期的歷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國的力量對比和外交政策,並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歷史的發展趨勢,推動了當時歷史的發展程序。而本應該是當時歷史主角的各國國君,卻都退居了二線,他們不僅大多自稱愚笨,或以前所採取的政策都是錯誤的、要聽從說客的計策,而且他們最終都被說服了,這也從乙個側面反襯出謀臣策士們高超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駕馭能力、心理揣測能力、人性洞察能力和高超的遊說策略和技巧。

《戰國策》記載的這些謀臣策士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遊說案例,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案例來學習借鑑遊說、勸說別人的策略和技巧,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加以靈活運用。「三寸之舌,勝於百萬雄兵。」這句話真實的寫出了戰國時期政治家的重要。

他們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裡,運用自己的智慧型和口才,三言兩語就挽救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要是換成那些有勇無謀的將領,不僅會興師動眾,搞不好還會使利益盡失,引起「眾怒」。

在《戰國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秦國想藉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來得到地盤。齊國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

事後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再次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東西,拿著就可以走,乙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抬動,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梁、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所以,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就是推卸責任也要找乙個合適的藉口。

在對付一些小人時,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宮他從西周逃到了東周,將西周的機密全部洩露了。西周國君非常生氣。

馮且便拿著三十兩**的一封書信前往東周。信上寫:「若能辦成,你就盡力,若不能就趕快回來,事情洩露了便自行了斷性命。

」信使故意讓東周軍兵抓住,東周國君看到信,馬上把宮他殺了。馮且借刀殺人,使宮他真麼努力也沒有用。使用反間計一定要嚴密,否則就會引起眾怒。

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人們時刻處在各種撲面而來的問題之中,而問題的解決不是靠簡單、粗暴和輕率的行為,而是靠人類的腦子。言語和謀略可以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而戰爭衝突等暴力行為無助於危機的解決。會運用口才和謀略的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非常輕鬆。

無論是戰國時代還是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和衝突是永恆的。當乙個弱者處在利益主體林立的「叢林」中時,他應該象顏率一樣清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主動地幫助弱者;只有利益的**才能使那些應該幫你的人來幫你。

天下美譽和九鼎之寶的**永遠強於對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關聯著他人的利益,他人會資助、借貸給你嗎?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

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果,由發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物件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說話需要謀劃,脫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說。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

象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了解起碼的事實。在現代西方哲學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無法了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了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眾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說,他輕易地壟斷了受眾的「知情權」。現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係,也會說服受眾、左右他們的行動。

對大臣的非議就是對君主的讚美,說客把這一層辨證關係給挑明了。好與壞,黑與白,高尚與齷齪,是經常轉化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情景下會成為最為不好的,而不好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好的。

就像大臣的高風亮節會導致君主的萎靡,而大臣的齷齪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譽。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時也會處於兩難境界;有時候還想魚和熊掌兼得。此外,還會遇見一些棘手之事,如何抉擇?往往會處於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結果。

採取的辦法,要麼束至高閣,要麼左右徘徊、舉棋不定,或者是憑藉著感覺。草率行事。很少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

更談不上有什麼先見之明。即使有時候的抉擇是對的,無非也是瞎貓撞上了死耗子。

在《戰國策》秦攻益陽篇裡,其謀士趙累可以說是老謀深算。他首先對秦攻益陽進行了精闢的分析,剖析了周王的利益所在,曉之以理,說服了周赧王按照自己的意圖辦事。在這方面可以說趙累**遠矚,對時局發展,和結局都進行了**。

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周赧王獲得巨大的利益。

當代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許有機會遇到一些棘手之事,假使你能夠系統的對某件事件,進行系統的分析、**,提出解決的辦法,你就會象錐子一樣,瞬間脫穎而出,或者對某件重大事件,能夠準確的**其發展、結局,從而讓自己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中華文明的力在於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於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

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

國學經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琅琅承續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資訊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使我們成為既具有現代高科技素養,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於一身,內涵豐富的一代新人。

《戰國策》讀後感

戰國策 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 西周 秦國 齊國 楚國 趙國 魏國 南韓 燕國 宋國 衛國 中山國依次...

戰國策》中的成語故事 具體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吾孰與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 吾與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

5 《戰國策》張儀事蹟與《史記》對比分析

戰國策 和 史記 張儀列傳 有關張儀篇章的對比分析 張儀 前309年 魏國安邑 今山西萬榮 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 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以 橫 破 縱 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戰國策 秦策,楚策,韓策,魏策,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