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中的成語故事 具體

2023-02-10 17:03:06 字數 2872 閱讀 7091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詞語解釋

1、鄒忌諷齊王納諫諷:諷諫。納:接受。

2、鄒忌修八尺有餘。修:長,這裡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窺鏡。服:穿戴。窺:照。

4、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復:又一次。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細。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認為······美。私:偏愛。

7、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這裡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面刺:當面指責。

9、能謗譏於市朝。謗譏:議論。市朝:公眾場合。

10、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間進:偶然進諫。

翻譯下列句子。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個更美麗?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第二天,徐公來了,仔細地看徐公,自認為不如徐公美麗。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的過失的人,授給上等獎賞;

7、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人,傳到我的耳中來的,授給下等獎賞。

8、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旨令剛下達,大臣們都來朝廷進諫,宮門口和院子裡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常常斷續有人來進言規勸,滿一年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了。

三、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以什麼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3、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模擬的方式委婉進諫。

4、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王接受了諫言,並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5、鄒忌成功的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於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鑑這種做法。

成語故事:13、鷸蚌相爭 《戰國策·燕策二》

乙隻蚌【bàng】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yù】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幹死!"

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乙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寓意:爭狠鬥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果。

原文: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

【提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就出自這裡。蘇代只用這樣乙個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國的一場兵禍。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乙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乙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乾了。』河蚌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

』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乙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評析】

戰國說客們大量運用寓言故事來喻事明理,生動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僅增強了辯詞的說服力,而且使行文別出心裁、獨具搖曳生姿意蘊無窮的美感。今天我們的話語相對於古人,顯得貧乏和蒼白,只有不斷地在語言的形象、生動、直白上多下點工夫,才能不愧為是他們的後代。

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三上 聞雞起舞 祖逖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 晉書 祖逖傳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同義詞 發奮圖強 自強不息。刻舟求劍 ...

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三上 聞雞起舞 祖逖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 晉書 祖逖傳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同義詞 發奮圖強 自強不息。刻舟求劍 ...

小學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聞雞起舞 祖逖 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同義詞 發奮圖強 自強不息。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買櫝還珠 鄭國人 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 取捨不當。畫龍點睛 張僧繇 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 精闢的一兩句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