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痢疾第五節瘧疾

2022-12-02 00:12:03 字數 4705 閱讀 3436

第四節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時行疫毒,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稱「腸遊」、「滯下」等,含有腸腑「閉滯不利」的意思。本病為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節為最多,可散在發生,也可形成流行,無論男女老幼,對本病「多相染易」,在兒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驟發病,高熱驚厥,厥脫昏迷而導致死亡,故須積極防治。中醫藥對各型別痢疾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證的基礎上,採用內服中藥或灌腸**,常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內經》稱本病為「腸遊」,對本病的**、症狀、預後等方面都有所論述,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膜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辯。」指出本病**與飲食不節有關。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火淫所勝,……民病洩注赤白,……腹痛溺赤,甚為血便。」指出本病的**與氣候有關,症狀為腹痛,便下赤白。

漢《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將本病與洩瀉合稱「下利」,制定了寒熱不同的白頭翁湯和桃花湯**本病,開創了痢疾的辨證論治,兩方一直為後世醫家所喜用。隋《諸病源候論》有「赤白痢」、「血痢」、「膿血痢」、「熱痢」等20餘種痢候記載,對本病的臨床表現和**、病機已有較深刻的認識。唐《備急千金要方》稱本病為「滯下」,宋《嚴氏濟生方》正式啟用「痢疾」之病名:

「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明確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傳染性:「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並論述痢疾的**以「濕熱為本」。

清代,出現了痢疾專著,如《痢疾論》《痢證論》等,對痢疾理論和臨床進行了系統總結,學術上也有所創新。

中醫學的痢疾與西醫學的痢疾病名相同,部分臨床表現一致。包含了西醫學中的細菌性、痢疾、阿公尺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侷限性腸炎、結腸直腸惡性腫瘤等,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處理。

[**炳機]

1.時邪疫毒時邪,主要指感受暑濕熱之邪,痢疾多發於夏秋之交,氣候正值熱郁濕蒸之際,濕熱之邪內侵人體,蘊於腸腑,乃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景岳全書·痢疾》說:「痢疾之病,多病於夏秋之交,古法相傳,皆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之毒蓄積為痢。

」疫毒,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溫疫論·序》),「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溫疫論·原病》),即疫毒為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 故稱之癘氣。疫毒的傳播,與歲運、地區、季節有關。時邪疫毒,混雜傷人,造成痢疾流行。

2.飲食不節一是指平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胃;二是指食用餿腐不潔的食物,疫邪病毒從口而人,積滯腐敗於腸間,發為痢疾。

痢疾為病,發於夏秋之交,這個季節暑怎麼區別於濕熱、溼、熱三氣交蒸,互結而侵襲人體,加之飲食不節和不潔,邪從口人,滯於脾胃,積於腸腑。故痢疾的病理因素有溼、熱(或寒)、毒、食等,濕熱疫毒之邪為多,寒濕之邪較少。病位在腸腑,與脾胃有關,這是因邪從口而人,經胃脾而滯於腸之故。

故《醫碥·痢》說:「不論何臟腑之濕熱,皆得人腸胃,以胃為中土,主容受而傳之腸也。」隨著疾病的演化,疫毒太盛也可累及心、肝,病情遷延,也可窮及於腎,《景岳全書·痢疾》說:

「凡裡急後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痢疾的病機,主要是時邪疫毒積滯於腸間,壅滯氣血,妨礙傳導,腸道脂膜血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而成痢。腸司傳導之職,傳送糟粕,又主津液的進一步吸收,溼、熱、疫毒等病邪積滯於大腸腸道氣機阻滯而不利,,以致腸腑,津液再吸收障礙,腸中有滯而不通,不通則痛,腹痛而欲大便則裡急,大便次數增加,便又不爽則後重,這些都是由於大腸通降不利,傳導功能失調之故。

邪滯於腸間,溼蒸熱鬱,氣血凝滯腐敗,腸間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下痢,所謂「蓋傷其臟腑之脂膏,動其腸胃之脈絡,故或寒或熱,皆有膿血」。由於感邪有濕熱、寒濕之異,體質有陰陽盛衰之不同,**有正確與否,故臨床表現各有差異。病邪以濕熱為主,或為陽盛之體受邪,邪從熱化則為濕熱痢。

病邪因疫毒太盛,則為疫毒痢。病邪以寒濕為主,或陽虛之體受邪,邪從寒化則為寒濕痢。熱傷陰,寒傷陽,下痢膿血必耗傷正氣。

寒濕痢日久傷陽,或過用寒涼藥物,或陽虛之體再感寒濕之邪,則病虛寒痢。濕熱痢日久傷陰,或素體陰虛再感濕熱之邪,則病陰虛痢。或體質素虛,或**不徹底,或收澀過早,致正虛邪戀,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使病情遷延難癒,為時發時止的休息痢。

若影響胃失和降而不能進食,則為噤口痢。

[臨床表現]

痢疾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主要表現,但臨床症狀輕重差異較大。輕者,腹痛不著,裡急後重不明顯,大便每日次數在10次以下,或被誤診為洩瀉;重者,腹痛、裡急後重均甚,下痢次數頻繁,甚至在未出現瀉痢之前即有高熱;、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驚厥。多數發病較急,急性起病者,以發熱伴嘔吐開始,繼而陣發性腹痛、腹瀉,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

也有緩慢發病者,緩慢發病則發熱不甚或無發熱,只有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的主症,下痢的次數與量均少於急性發病者。急性發病者,病程較短,一般在2周左右;緩慢發病者,病程較長,多數遷延難癒,甚至病程可達數月、數年之久。痢疾可散在發生,也可在同一地區形成流行。

[診斷]

1.夏秋流行季節發病,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或有接觸疫痢患者史。

2.具有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等主症,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發熱等症。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凶險,以兒童為多見,急驟起病,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之時,即有高熱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淺表,神昏驚厥,而痢下、嘔吐並不一定嚴重。

3.實驗室檢查:大便中可見大量紅細胞,膿細胞,並有巨噬細胞或新鮮大便中發現有阿公尺巴滋養體、阿公尺巴包囊;大便或病變部位分泌物培養可有痢疾桿菌生長,或阿公尺巴培養陽性;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直腸、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痢疾、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或結腸癌、直腸癌等改變。兒童在夏秋季節出現高熱驚厥等症,而未排大便時,應清潔灌腸,取便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洩瀉鑑別,兩者多發於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症狀都有大便增多,然而兩病在病位、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都有區別。

病位病機方面,痢疾病位在腸,病機重點是腸中有滯,即濕熱,寒濕、疫毒、飲食壅滯腸中,妨礙傳導,凝滯氣血,脂膜血絡受損;而洩瀉病位在脾,病機重點是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

臨床表現方面,痢疾大便次數多而糞便少,痢下赤自膿血,洩瀉瀉下為稀薄糞便,顏色黃或白,無赤白膿血;痢疾下痢不爽,裡急後重,洩瀉瀉下爽利甚至滑脫不禁;

痢疾必有腹痛,伴裡急後重,腹痛呈持續性,時輕時重,便後痛減而不停止,而洩瀉之腹痛或有或無,多伴有腸鳴腹脹,呈陣發性,瀉後痛減。因兩病都為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或先瀉而後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瀉為病情減輕,病機由深出淺,所謂「先滯後利者易治,先利後滯者難治」。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實痢、虛痢 「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景岳全書·痢疾》)。一般說來,起病

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後裡急後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痛而喜按,便後裡急後重不減,墜脹甚者為虛。

2.識寒痢、熱痢痢下膿血鮮紅,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或赤少白多者屬寒。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身熱面赤,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屬寒。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屬熱;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屬寒。

**原則

1.祛邪導滯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避免氣血之凝滯,脂膜血絡之損傷,故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腸中之濕熱、疫毒、冷積、飲食等滯邪頗為重要。常用祛濕、清熱、溫中、解毒、消食、導滯、通下等法,以達祛邪導滯之目的。

2.調氣和血調氣和血即是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祛除腐敗之脂膿,恢復腸道傳送功能,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盡早修復,以改善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臨床症狀。正如劉河間所說:「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癒」。

常採用理氣行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顧護胃氣 「人以胃氣為本,而治痢尤要」。這是由於**實證初期、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苦寒之晶較多,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損傷胃氣之弊。因此,治痢應注意顧護胃氣,並貫穿于治痢的始終。

虛證痢疾應扶正祛邪。因虛證久痢,虛實錯雜,若單純補益,則滯積不去,貿然予以通導,又恐傷正氣,故應虛實兼顧,扶正祛邪。中焦氣虛,陽氣不振者,應溫養陽氣;陰液虧

虛者,應養陰清腸;久痢滑脫者·,可佐固脫**。

此外,古今學者提出有關**痢疾之禁忌,如忌過早補澀,以免關門留寇,病勢纏綿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傷陰津,戕害正氣等,都值得臨床時參考借鑑。

總之,痢疾的**,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

始終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顧護胃氣貫穿於**的全過程。

分證論治

·濕熱痢

症狀:腹痛陣陣,痛而拒按,便後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腸化溼,解毒,調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蕩熱去滯,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氣行滯;當歸、芍藥、甘草行血和營,緩急止痛;肉桂辛溫,反佐芩、連。大黃之苦寒,共成辛開苦降之勢,以散邪氣之結滯。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有表證者,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或用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痢下赤多白少,**灼熱,口渴喜冷飲,證屬熱重於濕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裡熱。

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證屬溼重於熱者,去黃芩、當歸,加茯苓、蒼朮、厚朴、陳皮等運脾燥濕。痢下鮮紅者,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濕熱痢,也可用成藥香連丸**。

八年級上冊生物第四節魚第五節導學案

八年級上冊生物第四節魚第五節導學案 新版人教版 第四節魚 課型 新授課課時 1 學習目標 1 記住鯽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主要特徵。2 觀察與思考魚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學習重點 1 了解動物分類。2 記住鯽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主要特徵。難點 記住鯽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主...

第四節 變阻器

1 實驗室用的滑動變阻器的原理 2 將一段導線對折後接入電路中,對折後導線的電阻與原來相比 不考慮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無法判斷 3 如圖所示,a b c d是滑動變阻器的四個接線柱,將這個變阻器與一小燈泡串聯接入電路,通電後,向左移動滑片p,燈泡逐漸變暗,該滑動變阻器...

第五節群體衝突

第五節群體衝突 群體間行為 一 什麼是衝突 p175 176 一 衝突的定義 二 組織衝突觀的變化 三 衝突的型別 二 組織衝突的 三 衝突的過程 四 我國解決組織衝突的主要方法 衝突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普遍存在於社會關係的各個領域,是人類社會關係的乙個組成部分。就衝突的範圍來看,有的是屬於家庭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