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古詩詞中的月意象分析

2022-11-26 06:03:02 字數 5551 閱讀 4042

1.1.2、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月亮作為一種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成為內涵豐富的意象,並闡述、實現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變**文之月,這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質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1]月一旦進入詩詞作品,就成了表達作家情感的一種意象。

最早關於月亮的神話出現在《山海經》曰「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同時,關於月亮流傳最廣的神話——嫦娥奔月,《淮南子》(高誘注)**現: 「娥(嫦娥),羿妻。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3]伴隨著古老神話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月亮,它負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內容。

1.1.3、 月意象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印跡

月亮以象徵的形式貯存著我們祖先向文明邁進的歷歷往事,是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心靈的顫動印跡,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他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從來沒有在意識裡出現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存在的,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原型。月亮就是中國的一種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又稱原型,是一切心理反應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驗形式,是人類遠古生活的遺跡,是重複了億萬次的那些典型經驗的積澱與濃縮,是一種「種族記憶」。

它們以作家的文學文字為載體,通過一代代人的解讀、闡述而傳承,使我們得以窺見祖先的心靈,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與深遠。

1.2、 當今時代的要求

在社會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浪潮下,人口、資源、環境以及道德風尚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人的靈魂塑造、精神的培養、人格的昇華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社會上奉行的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群體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大眾文化的風行,流失了經典的傳統文化,青少年在文化浪潮中,變得更加關注物質生活,以世俗的、功利的、物質性的價值觀作為未來的奮鬥目標;青少年們在社會生活中呈現迎合潮流、趨向時尚、追求消費的一體化傾向,缺少一種對古人精神、對經典文化的關注。

大眾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擠壓、肢解和腐蝕了青少年的個性,削弱了青少年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能力。月亮作為一種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意象,隨著人類漫長的種族記憶,漸漸合成一種感傷情愫意象,並把意義內容指向更深層的情感、思想。對於青少年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內涵豐富的月意象能夠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中語文教材中頻繁出現有關月意象的古詩詞就顯得合情合理。

1.3、 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

高中階段的學生其生理、心理年齡都趨向成熟,在這乙個趨向成熟的關鍵、特殊時期,學生個體與人生觀相聯絡的情感佔主要地位,他們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發展,對未來有較多的幻想,並充滿美好的憧憬;對生活充滿了浪漫、熱情及樂觀。所以,在此階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階段的教育應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培養他們的科學與人文素養,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高中課標中強調了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尤其重視中華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

月意象作為一種經常出現、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意象,離學生的生活最近。因此,月意象最容易被學生理解,最容易激發他們審美情感,是學生最容易入手的意象。高中教材以月意象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月意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月意象不僅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意識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且使學生愉快、輕鬆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2、 月意象的教學價值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裡,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物件。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溶進月光裡,注入明月中,從而使月亮這一無生命的物象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詠月之意象。這一豐富而獨特的意象對高中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價值。

2.1、 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國現代教育目的規定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發展感受、鑑賞、創造美的能力。[4]月亮作為一種具體的、鮮明的、生動的形象,它有著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

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的月光透過松林的間隙照進來,給濕冷、幽暗的森林帶來些許的光亮,柔化了那黑暗中似有的僵硬。明月之下,清泉宛如白練流瀉於山石之上,給周邊的寂靜添了幾分靈動的色彩,使學生看到乙個幽深明淨的超脫境界。同時,王維是乙個熟諳禪學的佛教徒。

禪學,作為他世界觀的乙個組成部分,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影響。胡應麟《詩藪》中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 [5]王維詩中的禪意,集中表現為空與寂的境界,在人世間詩人難以找到這種境界,便寄興於空山寂林,用寧靜的心境去觀照大自然。

學生在靜月與流水之中,不僅看見了一輪蒙上淡淡的禪意的月意象,而且體味到詩人恬靜閒適的心境,進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月意象所營造的意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氣質、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養了他們的美好心靈、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2、感受明月意象,發展審美思維能力

高中生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鮮明,但學生的審美思維的發展仍不成熟。[6]發展審美思維,就需通過文學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他們的聯想和想象,發展想象力,進而誘發審美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月意象以空靈、飄渺為主要特點,學生很容易將月與個人、事、物聯絡起來進行想象;同時,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有關月意象的詩歌,大多是借月想象,詩人的創造性思維以月意象為載體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白就是借月想象最為成功的一位詩人。

從李白的浪漫主義氣質、詩仙的文化性格來看,他必然選擇月亮這一意象作為傳情達意的載體。李白有著大氣的宇宙境界,他心裡裝著整個宇宙,並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人生。月光的飛動虛無、縹緲迷濛與詩人跳躍的心境、放浪的形骸十分吻合,這也是李白詩中多次出現月亮的原因。

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這裡明亮澄淨的月成了詩人的人生知己,藉著皎潔空靈的月色,李白在月光中暢遊。他與月亮結伴東遊,在月光中盡情翱翔,肆意的歌詠情感。

詩人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為某種現實的目的而取媚於人,也不因外界的壓力而改變自己。詩人在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同樣,《將進酒》中李白與月同飲,並提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人生感慨,此詩中詩人傾瀉著一種萬古之愁、古往今來的永恆情感——就是如何在短促的一生中最大的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使生命取得永恆的意義。文中詩人借酒消愁,感嘆聖賢的寂寞。並借月意象抒發了人生悲慨,透出詩人對人生的灑脫與超越。

人生就須盡情享樂,與月共飲,此時之月盡覽詩人灑脫、豪放的性格。學生通過對這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體驗,和詩人一起走進月光,在月光中盡情灑脫、超越,隨著詩人在月光中自由聯想、想象,感受獨特的明月意象,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並培養和發展了他們的審美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2.3、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詩詞最能牽動人的情感,讓學生在文章中體驗情感,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並豐富他們情感體驗。月意象作為人類情感的載體之一,是豐富青少年情感體驗的絕佳選擇。

2.3.1、 深情真摯的朋友之情

月亮是溫馨、完美、和諧的象徵,孤臣遊子浪跡天涯之際,他們常常借月思人。月不僅僅是李白的人生知己,也是寄託朋友之間深情之物。明月之夜,清輝照人,月兒雖圓,人卻別離,思念摯友之情,因月而躍然紙上。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在那秋高氣爽的夜晚,月色柔美明亮,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詩人乍離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見月,如見故人。

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足見月之多情;但明月可親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添詩人愁緒。友人遠隔千山萬水,相望卻難相見,詩人只能共得一輪明月,託愁思是自然而然的事。

2.3.2、 淒美哀婉的戀人之情

明月似乎與情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明月常用來烘托他們的離愁別恨。月意象通過它的暗示性與象徵性,使人物形態與自然景致相照應,讓學生獲得廣闊的聯想空間,並且奠定濃重的愁緒。月夜是美好的,對「情人」來說卻是漫長的,它引起了情人的相思情懷,並徹夜難眠。

一輪滿月,可引出濃重的思念之情和生離死別的遺恨。高懸夜空的明月能夠跨越時空距離,無論是苦待閨中的思婦,還是遠在他鄉的遊子,當他們在相思相憶卻難相見時,只能把滿腹的離愁幽怨寄託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

滿月之夜,清輝照人,花前月下。本是情侶們傾訴衷腸的美景良辰,但對於那些丈夫或情人遠行,不得不獨守空房的女子來說,卻最容易觸景生情,勾起無限的相思之苦、離情之恨、獨居之淒切。李清照《一剪梅》中「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裡的月不是朦朧的,而是明亮的,並與「樓閣」、「朱閣」相映成趣,使學生看到一位登樓望月的思婦形象。月滿而人不圓,更襯出詞人內心的哀傷。在月亮如霜的月光之中,樓閣清晰,顯得更加高大孤立,此時詞人登樓遠眺,更是「傷高懷遠幾時窮」,心中的相思之情久久縈繞在心中。

蘇軾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月是明月,蘇軾與妻子卻天人永隔,但隔不斷兩人深厚的情意。在明月清光映照之下,只有孤墳、短松。但此種生死難斷的深情,令人嘆惋!

這一輪圓月傳遞著所有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時月意象有一種思婉語悲的妙處。

月不僅寄寓情人分離後兩地相憶的相思,也是情人在相互別離時必不可少的證人。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裡的「殘月」寄予了離人多少落寞惆悵與傷心淒涼,面對離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時之月,有淒切傷感的色調。

在楊柳參差拂動於淒涼微風之中,在殘月黯然獨守天際之下,此時詞人不得不離開,月在詞人的眼中是滿滿的傷感、淒涼。「殘」,代表不圓滿,天邊呈現一彎殘月,正是離別之人心理感情的生動寫照。

2.3.3、 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中國的詩人在政治上受打擊,生活上遇困頓,多借月來發洩,此時月意象成了詩人孤獨、寂寞心態的渲照者。當羈旅的惆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滅、人生的諸多坎坷紛至杳來時,明月就成了他們最好的寄託者。

唐代泰元年五月,詩人杜甫受人排擠,被迫辭去工部員外郎的職務,攜家眷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經過渝州、忠州,《旅夜書懷》就作於旅途的舟中。詩中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平野的遼闊;月光湧動在水面,大江在洶湧奔流。這江面遠景,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

月光照耀下大江是如此的巨集大,但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卻是這等的渺小,詩人的孤獨悽愴之情由此而生。在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下,烘托出乙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更襯托出詩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

白居易是一位心繫老百姓的詩人,他才華超群、正直敢言,有月一般美好的品格。他在任官期間,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期間他所作的《琵琶行》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詩句。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詩人離別之時,江水之月是那樣的淒涼悲楚,恰似詩人此時的心情,離別時並不愉快,內心淒苦一片。「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詩人離別時聽見琵琶聲,一曲聽完後,四周寂靜一片,唯有「江心秋月白」,這時的月詩人並未賦予主觀情感,而是借月的環境描寫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藝。月光如水,琵琶聲久久迴盪,彷彿聆聽仙樂一般。

另外,琵琶女傾訴之句中,月亮也必不可少。「今天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明月成了琵琶女的寄情之物,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清輝的光,它照得琵琶女心寒。

年少時,縱情歡笑、無所事事,月光如水,曾經的歲月就在那乙個個有月的夜晚中流逝,而如今下場堪慘。「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女內心的淒苦與悲痛無人可知,明月依舊,青春已逝,回憶年少往事,如夢一場,明月依舊明亮,可琵琶女內心淒苦一片,此時之月是「哀傷之月」。「秋光冷月」不光琵琶女如此認為,白居易亦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在秋月映照之下,琵琶女與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在江水中沉淪的明月,不正是他們悲苦、漂泊的寫照嗎?

高中語文古詩詞鑑賞

2011年全國各地語文試題分類解析 古典詩歌鑑賞 全國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關河令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 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周邦彥 1056 1121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 今浙江杭州 人。寒聲 指...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彙總

第一冊1 一去二三里宋.理學家.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2 畫唐王維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1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二冊2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 村居 高鼎 草...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作者 莫小平 語文週報 高中教研版 2012年第10期 一 引言 在中國古典文學裡,古詩詞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它是中華民族最古老 最有代表性的語言藝術,已成為民族的藝術象徵與審美情感的象徵。而中學中的古詩詞更是其中的精品。因此,古詩詞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古詩詞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發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