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月考試卷

2022-11-19 10:57:04 字數 3998 閱讀 2360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橫線的字注音。(3分)

禁gù()yīn()啞田圃()

(2)文中有錯別字的乙個詞是「」,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2分)

(3)「留滯」中,「滯」的意思是。(2分)

(4)「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這句話的朗讀語氣應為。(2分)

3.名著閱讀(共4分)

《水滸傳》最後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寫到:宋江喝了朝廷御賜的毒酒,自知道奸人陷害,將不久於人世,雖然自己「死不爭」,但擔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後**,「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於是喚李逵來,在給他的酒裡面「下了慢藥」。請閱讀下面與此事有關的一段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李逵見說,亦垂淚道:「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乙個小鬼!

」言訖淚下,便覺道身體有些沉重。當時灑淚,拜別了宋江下船。回到潤州,果然藥發身死。

李逵臨死之時,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和哥哥一處埋葬。」囑罷而死。

從人置備棺槨盛貯,不負其言,扶柩而往。

①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的一面,從全文來看,他的性格還有的一面。(2分)

②《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最後結局大都悲慘,原因是什麼?請你用—句話概括。(2分)

4.九年級開展以「文明出行」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有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12分)

(1)下面是同學們在活動中整理的《闖紅燈原因統計表》,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其中的資訊。(不得出現數字) (4分)

(2)配合交警在十字路口值勤時,幾位同學發現,一些闖紅燈的行人不服交警的勸阻和處罰,甚至出言不遜。針對下面的情況,請你選擇乙個物件,對其進行規勸。(2分)

①一位大媽不耐煩地說:「等,等,等,一等就是幾十秒,我等得起嗎?」

②一位大叔掏出一張20元鈔票對交警說:「不用找了,我再闖10塊錢的。」

(3)活動中,趙陽同學寫了一篇倡導文明出行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內容,請你按要求幫助他修改。(6分)

最近我市發生的幾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規、闖紅燈引發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深刻的啟示,增強安全意識,[a]嚴格遵守交通規則,[b]認真學習交通法規,[c]切實做到文明出行。

①兩處畫線句子都有語病,應該將「」刪去,把「」改為「」。 (4分)

②最後三句[a][b][c]語序不合理,應該把與調換。(只填序號) (2分)

二、閱讀(55分)

(一)溪流(19分)

賈平凹我愈來愈愛著生我養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裡縱縱橫橫的溝岔一樣,就像山地裡有著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樣,我一寫山,似乎思路就開了,文筆也活了。

甚至覺得,我的生命,我的筆命,就是那山溪哩。雖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裡,它只是那麼柔得可憐,細得傷感的一股兒水流。

我常常這麼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許會成洪波,但它來自雲裡;溪是有根的,它涼涼地紮在山峰之下。人都說山是莊嚴的,幾乎是死寂的,其實這是錯了。

它最有著內涵,最有著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著很大很大的海的,永遠在蘊涵的感情,永遠是不安寧,表現著的,恐怕便是這小溪了。

或許,它是從石縫裡一滴兒一滴兒滲出來的;或許,是從小草的根下乙個泡兒乙個泡兒冒出來的。但是,太陽曬不幹、黃風刮不跑的。天性是那麼晶瑩,氣息是那麼清新;它一出來,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尋著自己的道路要流動了。

正因為尋著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艱辛的。然而,它從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銅的韻味的聲音;它從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練般的顏色,它迴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測的深沉。

它終於慢慢地大起來了,要走更遠的道兒;它流過了石川,流過了草地,流過了竹林,它要拜訪所有的山嶺,叩問每一次石頭,有時會突然潛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於是,輕風給了它的柔情,鮮花給了它的芬芳,竹林給了它的涼綠,那多情的游魚,那斑斕的卵石,也給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著,流著。它要流到**去呢?我想,山既然給了它的生命,它該是充實的,富有的;b或許,它是做一顆露珠兒去滋潤花瓣,深入到枝葉裡了,使草木的綠素傳送;或許,它竟能掀翻一坯汙泥,拔脫了一從腐根呢。

那麼,讓它流去吧,山地這麼大,這麼複雜,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這麼想的,c我提醒著我,我鼓勵著我,我便將它寫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這本小書的小序了。

選自《賈平凹**新作集》)

5談一談溪流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徵?(3分)

6作者為什麼要詳細地描寫溪流?(3分)

7. 品析語言:請從文章a、b、c三處中任選一處,並結合語境作點賞析。(4分)

我來賞析( )處

8句子仿寫: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強大,把甘露奉獻給大自然。(4分

9.「讀了《溪流》一文後,你想說些什麼呢?請聯絡生活實際或社會實際,簡要談談你的感受或領悟。(30字以內) (5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21題。(16分)

①鹽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離子和鈉離子在人體新陳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氯離子具有維持滲透壓、調節酸鹼平衡和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

鈉離子在人體水量恆定上起主要調節作用,鈉多則水也多,鈉少水也應當減少。因此鹽攝入過多時,可能發生水腫,過少時,可能引起脫水。

②雖然我們的身體離不開鹽,但是過多的攝入鹽卻對身體產生危害。日本秋田縣的居民喜歡吃鹹食,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為20-30克,比其他縣的居民多兩倍。結果秋田縣居民中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縣。

③為什麼鹽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呢?研究表明,鹽能使人體「水化」。也就是說,人體鹽分多了,對水分的需求也要相應的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血管內血漿容量增加,最終引發高血壓。

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蛋白質「racl」在攝取鹽分過多導致高血壓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如果開發出抑制racl的藥物,就能夠**因攝取鹽分過多而導致的高血壓。

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標準,每人每天鹽攝入量以5克為宜,不宜超過6克。事實上人們的鹽攝入量往往高於此推薦值。我國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攝入鹽9.

7克,農村居民為11.1克,並且中老年群體鹽攝入量明顯高於青少年。

⑤減少鹽的攝入不僅有助於降低高血壓的患病風險,還有利於降低腦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腦血栓等疾病患者,採取限制鹽攝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質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將鹽攝入量從每天9—12克減少到5—6克,血壓會有明顯的降低。通過這種方式所達到的降壓效果等同於口服降壓藥的效果。

首先對每天鹽攝入採取總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公升醬油中含有約3克鹽,10克黃豆醬中約1.5克。

如果炒菜時需要用醬油或醬類調味時,應按比例減少相應的鹽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調時盡量少放鹽。不吃或少吃鹹菜以及含鹽量多的醬菜、醃肉製品等食物。

最後應多選擇含鉀多、含鈉少的綠色食品。穀類中的蕎麥和小公尺鉀含量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棗、山楂、香蕉、蘋果等都含有比較豐富的鉀。

⑧如何降低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率呢?請記住,少吃鹽永遠是你的健康之道。

10.簡要概括鹽與人類健康的關係。(4分)

11.簡要說明第⑦段中加點詞「盡量」的表達效果。(4分)

12.第②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選擇一種說明其作用。(4分)

13.在第⑦段空格處填寫本段的中心句。(4分)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20分)

桃花源記

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4、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時期著名詩人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2分)

九年級上冊數學月考試卷

2014 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月考試卷 九年級數學 一 選擇題 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 函式y 中,自變數x的取值範圍是 abcd.2 下列運算正確的是 a b c 3 1 d.5 3 3.拋物線的頂點座標是 a 1,4 b 1c 4 d 4 如圖,點a c b在 o上,已知 aob...

九年級語文月考試卷

班級姓名得分 溫馨提示 沉著 冷靜對待每一題,認真 細緻爭取每一分!一 語言積累與運用。本大題含1 7小題,其中1 6小題,每小題兩分,第7小題8分,共20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桑梓 z 粗糙 c o 哂笑sh n 恪盡職守 g b.惻隱 c 殷紅 y n 訕笑 sh...

九年級語文月考試卷

一 基礎知識與運用 共30分,其中1 6題每題3分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 妖嬈 r o 娉婷 p ng 豐潤 r n 紅裝素裹 gu b 旁騖 w 搖曳 y呢喃 l n 鳩佔鵲巢 ji c 謫守 d 飄逸 y冠冕 mi n 相得益彰 zh ng d 褻瀆 xi 憂戚 q遊弋 y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