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作業管理制度

2022-11-18 14:03:07 字數 1707 閱讀 4459

一、加工指示書規定

第一條目的根據產品類別,將所有的工作流程、技術、時間、人力、機器和所需的規格以及操作時所需注意事項一一列出,提供給各相關單位主管,作為制定操作標準的依據。

第二條適用範圍供開發企劃、品管部門和現場技術員以上的管理人員,作為工作時的依據,並使他們了解產品的流程、特性,以易於控制產品的質量、成本及產量。

第三條開發企劃拿到客戶所給的樣品或本廠自己開發設計,應先繪製藍圖然後設計,做出樣品,經過客戶的確認,然後寫成工程程式圖。在試產時提供給生產部門安排時程表、人力、產能的預估及是否需要外協廠商等等;提供給品質部門做qc工程圖,作為檢查標準依據。

第四條樣品試作後提供給生產部、品質部門及現場,作為大量生產安排時程表和質量管理的檢驗標準,將來這乙份資料還需反饋給開發企劃,將所遺漏欠缺的資料補足給技術部門,這樣才會成為乙份真正內容豐富而且正確的資料,以作為下一次的製造經驗。如果牽涉到工程變更,詳細情形請看藍圖與工程變更修改管制綱要,按照程式加以改變。

二、操作標準作業規定

第一條依據加工指示書所做成的標準。

第二條為了使操作者更加了解如何操作機器才最安全,也最節省時間,對工作流程的現狀予以調查記錄,並利用分析技術,運用改造原則,以可行的途徑,求得一種最合理的工作方法。

第三條技術員以下的作業員,作為操作機器、儀器、模具及各類工具的依據。

第四條作業分析通常包括操作分析、工作簡化、方法工程三種,其研究目的在於減少不必要的工作步驟,或使必要的操作步驟以最迅速、最安全、最舒適的方法完成。

動作分析可分為五大原則,27條專案,介紹如下:

1.關於人體運動的原則:

(1)使用雙手從事生產性工作。(2)雙手同時開始及完成各種對稱工作。(3)使手和手臂的移動做連續曲線的動作。

(4)工作應有節奏,使工作自動而圓順。(5)操作範圍內,盡量使移動距離最短,並用最低類別的動作。(6)應盡量利用物體重量。

2.關於工作場所的原則:

(1)手和手臂的運動途徑應在正常工作區域內。(2)必須用眼睛注意的工作,應保證有正常視野。(3)工具和材料應置於固定位置。

(4)工作場所的高度應設計成能供站立或坐著使用。(5)工作區域應以少移動為原則。(6)好的工作環境可以導致好的工作表現。

3.關於工具和裝置的原則:

(1)工具和裝置應預置於隨手即可拿到或抓取之處。(2)以足踏板和固定工具代替手的動作,使手能執行更有用的工作。(3)使用將完成產品移去的自動彈出設施。

(4)在方便操作的情況下,將機器控制排列妥善。(5)利用特別的工具和復合的工具(多種用途的工具)。

(6)考慮如何使用機器以便操作。

4.關於材料搬運的原則:

(1)為方便取拿,應有良好的設計。(2)安排重力輸送的漏斗、分離器、堆放和輸送帶,將材料送至使用地點。(3)預置和分類標明下一步操作所需的材料和零件。

(4)用落地輸送法將產品挪開。(5)將所有較重物品舉起時應使用搬運機械。

5.關於節省時間的原則:

(1)改善人工和機械動作的遲緩或暫時停止的問題。(2)通常動作形式需要較少步驟或元素者,所用的時間最短。(3)當機器工作時,工作應在進行中;而工作進行時,機器也應在工作中。

(4)應同時加工兩個或兩個以上零件。

6.填寫方式:

(1)操作步驟需按照工作流程詳細記錄。(2)操作方法應於操作步驟手冊中給予詳細記錄。操作方法盡量以淺顯文字敘述,使員工易於了解。

(3)操作方法若敘述得不完整,需用圖示輔助說明,能繪圖者盡量用圖示,以使操作員易於了解。

7.資料使用方式:(1)需存檔;(2)現場需公布。

生產作業管理制度

第三章半成品流轉 第十六條半成品流轉要做到有計畫。第十七條半成品存放要有明確 統一的標記。第十八條半成品入庫和取出要有規範的賬簿和單據。第十九條部番入庫要填寫單據。第二十條定期清查倉庫,預防積壓。第四章在製品管理 第二十一條在製品堆放整齊。第二十二條在製品流轉有明顯標記,分部番進行堆放管理。第二十三...

安全生產作業管理制度

1.0目的 為規範公司內作業的安全管理,控制和消除生產作業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實現安全生產,制訂本制度。2.0適用範圍 2.1 本制度適用於本公司各部門 車間。2.2 申辦廠內安全作業許可證的專案 2.2.1 廠內動火作業 在公司重點防火部位進行的電焊 氣焊 氣割 切割 磨光等產生明火的作業。2.2....

生產作業計畫管理制度

車間編制生產作業計畫的依據 生產處下達的月度生產作業計畫 日看板計畫 備品計畫 配送計畫和調整計畫 在製品儲備情況 前期計畫完成情況 裝置 工裝 維修進度情況等。5 計畫編制程式 5.1 銷售處於每月15號前,將次月產品銷售計畫或銷售意向 分品種 數量 旬期 提報生產處。5.2 生產處綜合平衡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