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第三章《空氣與生命》知識點歸納

2022-11-14 23:21:03 字數 4163 閱讀 1675

第一節:空氣與氧氣

1.常見氣體和物質的檢驗

1 二氧化碳(co2)的檢驗: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 氧氣(o2)的檢驗: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 水(h2o)的檢驗:能使白色的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

2.空氣的成分一般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首先得出了空氣是由氮氣(n2)和氧氣(o2)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1/5的結論。

3.空氣的成分

4.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1)測量原理

利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原理:紅磷(p)燃燒消耗密閉容器內空氣中的氧氣(o2),使密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被壓入集氣瓶內的體積即為減少的氧氣的體積。

(3)實驗步驟

① 連線裝置,廣口瓶加入少量水,將剩餘瓶子容積用記號筆分成5等份。

2 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並觀察現象。

③ 分燃燒後(等火焰熄滅),振盪廣口瓶直至冷卻後,開啟止水夾,觀察現象。

(4)實驗現象

①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②冷卻後開啟止水夾,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佔集氣瓶容積的1/5。

(5)結論: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佔空氣體積的1/5。

(6)注意事項:(1)裝置不漏氣 (2)紅磷應足量 (3)冷卻後再開啟彈簧夾

(7)思考與討論:

(1)實驗時為什麼要選用紅磷,用木炭代替紅磷是否可行?為什麼?

答:不可以。木炭燃燒消耗氧氣,但是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不能使瓶內氣壓有效減小。而

紅磷燃燒生成的是固態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內氣壓有效減小。

(2)在這個實驗中,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1/5,導致結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紅磷的量不足或燃燒不充分,沒有完全消耗掉氧氣。

2 裝置漏氣(如塞子未塞緊、燃燒匙與橡皮塞之間有縫隙等),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③未冷卻至室溫就開啟彈簧夾,使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減少。

(3)實驗中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大於1/5,又是為什麼呢?

答:①點燃紅磷後,插入燃燒匙時,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氣受熱膨脹,部分空氣溢位。 ②實驗開始時,沒有夾或沒夾緊止水夾。

(4)此實驗說明剩餘氣體有哪些性質? 答: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不溶於水。

5.空氣的利用

6.氧氣的性質

(1) 物理性質: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於水。標準狀況下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液態氧氣為淡藍色,固態氧氣為藍色雪花狀。

(2) 化學性質: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能支援燃燒,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和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3) 幾點注意事項:

1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中,為什麼集氣瓶底預先裝有少量水或鋪上一層細砂?

答: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濺落而炸裂瓶底

2 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不同;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而在純氧中可以燃燒。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答:氧氣的濃度不同。

③同種物質,反應條件不同,實驗現象不同;不同物質化學性質不同,反應所需條件不同。

7.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表示式:a+b=c)

8.氧氣的製備

(1)氧氣的工業制法

①空氣冷凍分離法(原理:利用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

②膜分離技術分離法(具有富集氧氣功能的薄膜)

(2)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 常用原料:1、高錳酸鉀(kmno4) 2、氯酸鉀(kclo3) 3、雙氧水(h2o2)

(2) 原理:利用分解反應製取氧氣的方法:

1 2kmno4 △ k2mno4+mno2+o2加熱分解高錳酸鉀

2 2kclo3     2kcl+3o2加熱分解氯酸鉀

3 h2o2*****==h2o↑+o2分解過氧化氫

4 2h2o 通電 o2↑+2h2電解水

5 2hgo △ 2hg+o2加熱分解氧化汞

(3) 發生裝置

1 固體加熱型固液(液液)不加熱型

(4) 收集裝置

1 排水法(不易溶於水) ②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 ③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

(5) 實驗步驟

【1】固體加熱型:加熱高錳酸鉀(氯酸鉀)制氧氣

(1)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諧音:茶莊定點收利息)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手捂法)

裝----裝藥品(高錳酸鉀制氧氣還要塞一團棉花)

定----把試管固定到鐵架台上

點----點燃酒精燈加熱(先預熱)

收----收集氣體(氣泡連續、均勻放出後再收集)

移----把導氣管移出水面

熄----熄滅酒精燈

(2)注意點: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

②藥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均勻受熱

③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④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於氣體排出

⑤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⑥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此時收集氣體不純)

7 驗結束時,先移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

8 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把空氣排盡

【2】固液不加熱型: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

1 實驗步驟:查—裝—定—開—收—關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液差法)

裝----裝藥品(先裝固體,在倒液體)

定----把燒瓶固定到鐵架台上

開----開啟分液漏斗活塞(開關)

收----收集氣體(氣泡連續、均勻放出後再收集)

關----關掉分液漏斗的活塞

(6) 驗滿:①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復燃,說明已滿。

②排水法收集:當集氣瓶口有氣泡溢位,說明已滿。

(7) 檢驗: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如果復燃,證明是氧氣。

9.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工業上也叫觸媒。常見催化劑:mno2

特點:一變二不變,即:改變(加快或減慢)反應速度;反應前後質量不變,化學性質不變。

作用:只改變反應速度,不影響生成物的種類和質量。

10.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表示式:a=b+c)

第2節:氧化和燃燒

1.氧化反應:指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在氧化反應中氧氣是常用的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氧化反應分類:

塑料、橡膠的老化

緩慢氧化金屬鏽蝕

氧化反應自食物的腐壞

燃呼吸作用

劇烈氧化燃燒

**3.燃燒:指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反應。

4.燃燒的必要條件(三要素):①是具有可燃物;②是要有助燃劑,常用的助燃劑為氧氣;

③是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5.影響燃燒的因素:①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燃燒現象也不同

氧氣濃度越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6.燃燒、**、緩慢氧化和自燃的關係

7.滅火:可燃物燃燒時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有助燃劑和溫度達到著火點),故滅火的措施只要使其中的乙個條件不成立即可。滅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隔絕;

②將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幾點注意:①水是常用的滅火材料,但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水滅火。如油類著火、電器著火等就不能用水來澆滅。

②一般火災可用水來滅火,是利用水易吸熱降低溫度,從而使可燃物溫度達不到著火點,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8.火災自救的方法:

(1) 發生火災時,要保持鎮定,先了解火源的正確位置,然後報警求助。

(2) 樓內失火時,要關好門窗,以降低火勢及煙霧的蔓延速度。

(3) 發現時因電造成的失火時,應先切斷電源。

(4) 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面上爬行並用溼毛巾掩蓋口鼻。

(5) 用濕毛巾等物品塞住門和窗戶的縫隙,以免濃煙滲入。

(6) 開啟窗戶,在視窗呼救。

9.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時伴有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吸收或放出熱量,即吸熱或放熱反應。

化學能與熱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光、電)可以相互轉化。

常見的放熱反應:燃燒、**、緩慢氧化、金屬與酸反應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高錳酸鉀、氯酸鉀加熱分解制氧氣,氫氧化鋇與氯化銨反應等

第3節:化學方程式

1.質量守恆定律

(1)內容: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

八年級物理第三章試卷

第三章物態變化測試題 題量 100分時量45分鐘 一 選擇題 每小題2分,共24分 1 下面關於常用溫度計的使用中,錯誤的是 a 溫度計不能用來測量超過它的最高刻度的溫度 b 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跟被測物體充分接觸 c 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完全浸沒在液體中 d 讀數時,可以把溫度計從液體中拿出...

八年級上冊第三章複習

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知識回顧 知識點一 位置的確定 用行 列確定位置用方位角 距離確定位置 用經 緯確定位置區域定位 注 在平面內,確定乙個物體的位置一般需要 個資料.2 在空間內,確定乙個物體的位置一般需要 個資料.針對練習 1 在平面內,下列資料不能確定物體位置的是 樓 號 北偏西 正陽東路58號 ...

八年級下科學第三章知識點最全

第三章知識點概括 第一節土壤中有什麼 一土壤的組成 觀察土壤用 土壤生物 動物,植物微生物 礦物質顆粒 最多,佔土壤固體部分 左右,內含 非生命物質有機物 主要 於 和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可形成 水分 空氣 1.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 實驗 取長 寬 深分別是10厘公尺 10厘公尺 5厘公尺的土壤和鐵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