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部分知識點

2022-11-12 21:24:05 字數 5012 閱讀 9335

社會心理學

(一)社會思維

1.自我

(1)自我的含義:即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覺知,包括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①主我與客我:詹姆斯。

②鏡我:公尺德。

③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羅傑斯。

(2)自我的結構: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會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個體內資的一致性:解釋經驗;決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與發展:

①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後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兩個主要成分。

②公尺德認為有三模仿(玩耍)、遊戲和博弈三個階段。

(5)與自我相關的概念:自我圖式;自我關聯效應;巴納姆效應;自我增強(主要有六種方式:向下的社會比較,選擇性遺忘,有選擇地接受反饋,缺陷補償,自我防禦性歸因,自我設障)。

2.歸因

(1)歸因的定義: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2)歸因的原則:共變原則;排除原則;折扣原則;協變原則(凱利認為,協變原則最全面)。

(3)歸因的理論:

①海德的樸素心理學:個體行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種,歸因遵循共變原則和排除原則。

②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斷論:當人們認為乙個人的行為與其內在屬性相一致時,就是在進行對應推斷。瓊斯和戴維斯認為,在進行對應推斷時,需要考慮行為的非期望性與非順從性、行為的自由選擇性兩個條件。

當他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且具有低的社會合意性時,人們最可能做出這樣的結論。

③kelley的三維理論:行為者、客觀刺激物和行為者所處情境或關係,是人們歸因的三種形式。在具體歸因時,需要考慮三方面的資訊:區別性資訊、一致性資訊、一貫性資訊。

(4)歸因偏差:基本歸因錯誤;自利偏差,又稱自我服務偏差,印象管理理論可以對其解釋;自我貶損;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

今天這兩部分內容只是對社會思維先做乙個大概的了解,後續還有更多的理論和知識點要涉及,建議考生把這部分內容列乙個**,做乙個簡單系統的梳理,會容易記憶得多。

(二)社會思維

1.社會知覺與社會判斷

(1)社會知覺的含義:個體對他人、群體、自己以及對他人行為原因的知覺。

(2)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義。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應: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光環效應,又叫暈輪效應;慈悲效應,又稱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資訊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權平均模式;中心品質模式(阿希,通過印象實驗)。

(3)社會知覺的圖示:圖示又稱基模,是組織資訊的方式,幫助人們認知世界和解釋世界。泰勒和克勞克區分了四種圖示,即人的圖示、自我圖示、角色圖示和社會事件圖示。

(4)影響社會知覺偏差的因素:

①認知啟發:代表性啟發;可得性啟發(易得性啟發);調整性(錨定性)啟發。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捲入。

④內隱人格理論(門外漢理論):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發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論,即一套關乎人格各種特徵是怎樣相互適應的、未言明的假定,這種理論之所以是隱含的,是因為它很少以正式的詞彙表達出來,甚至個人意識不到。伯曼等人又把這種理論稱作相關偏見。

⑤情緒的泛化。

(5)社會判斷的含義:個人對社會性質的自我主觀意識,也可以指社會**對某人、某事的評論,具有實踐性、預見性、穩定性。

(6)社會判斷理論:謝里夫和霍夫蘭德認為,人們在對它物進行判斷時,如果他們自己已經持有某種判斷的參照標準,那麼在實際的判斷過程中,被判斷的事物與參照標準相差越大,則人們傾向於將其判斷為比實際上相差得更大,即對比效應,如逃課人和摔嬰兒的人相比,會得出逃課的人不壞的結論;若被判斷的事物與參照標準比較相似,則人們會傾向於將其判斷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應。

(7)框架效應:同乙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框架效應的經典實驗為"亞洲疾病問題"實驗。

(三)社會思維

1、社會態度

(1)態度的含義:由認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佔主導地位。

(2)態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禦;價值表現;認知。

(3)態度形成:凱爾曼認為,態度形成包括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

(4)態度轉變:霍夫蘭德提出乙個態度轉變模型,即發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態度改變,要涉及傳遞者、溝通資訊、接受者和情境四個方面的要素。其中,溝通資訊是態度轉變的最直接原因。

①傳遞者:威信、立場、意圖及吸引力等。

②溝通資訊:資訊差異、畏懼(中等強度最好)、資訊傾向性(文化水平高、捲入深,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資訊效果好;文化水平低、捲入淺,單一傾向的資訊效果好)、資訊提供方式(口頭比書面效果好,面對面比大眾媒介效果好)。

③接受者:原有態度與信念的特性、人格(自尊高、自信不容易轉變,高社會讚許動機的易改變)、個體心理傾向。

④情境:預先警告(具有雙重作用)、分心(要分散接受者對溝通資訊的注意)、重複(要中等)。

(5)態度轉變理論。

①平衡理論-pox模型。p與o各代表乙個人,x是第三者或態度物件。海德假定p-o-x之間的平衡狀態是穩定的,排斥外界的影響,不平衡狀態是不穩定的,並會使個人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這種緊張的消除僅當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改變,恢復平衡狀態時才成功。人們在轉**度時,往往遵循"最小費力原則",即盡可能少地轉變情感因素而維持平衡。在模型中,p-o的關係最重要。

②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在費斯汀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由於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即心裡緊張。

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如:改**度。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曾經設計了乙個移動線軸和移動方栓的任務來證明認知失調理論。

③社會交換論。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也是一種交換關係,人們是按照以盡量小的"成本"換取盡量多的"收益"的原則行動的。在解釋態度的形成與轉變時,社會交換論認為,決定個體採取何種態度以及態度轉變的關鍵是誘因的強度,態度持有者會對誘因進行周密的計算。

態度時肯定因素(得)與否定因素(失)的代數和,即個體持何種態度取決於這種態度能使其獲得什麼,失去什麼。

(6)態度的測量。

①量表法:單維量表,如瑟斯頓等距量表、裡克特累加量表;多維量表,如奧斯古德語義區分量表,博加達斯社會距離量表。

②投射測驗。

③行為反應量表。身體距離、生理指標等。

2、內隱社會認知

(1)內隱社會認知含義:由格林沃爾德和伯那基提出,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雖然個體不能回憶某一過去經驗,但這一經驗潛在地對個體的行為和判斷產生影響。

(2)內隱態度:

①內隱態度的研究:暈輪效應;純粹接觸效應(日久生情)。

②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的雙態度模型:人們對於同一客體能同時存在兩種態度,一種是能被人們所意識到的、所承認的外顯態度,一種是無意識的、自動啟用的內隱態度。

(3)內隱自尊:

①實驗性內隱自尊:說服中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導致某種偏好傾向);單純所有權(對自己直接或間接擁有的物體給予積極評價的傾向);小群體效應(對群體內個體的評價高於群體外的相應人員)。

②自然形成的內隱自尊:相似性吸引;認知性的說服反應(在說服中,新觀點同個人已有觀點越一致,越容易接受);決策後效應(對自己曾選擇過的事物給予較高評價)。

③次級內隱自尊效應:判斷中的肯定自我傾向;內隱攀附和疏離(攀附有吸引力的人,疏遠無吸引力的人);轉移的自尊(人們喜歡先接受批評,後接受表揚)。

(4)內隱刻板印象。

(一)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係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我們生活在社會當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社會關係,需要我們重點去複習。

1.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

(1)人際關係。

①含義:人與人之間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具有個體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主要成分)。

②建立與發展階段: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情感交流階段;穩定交往階段。

③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探測器"。

④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相互性原則(基礎);交換性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平等原則。

⑤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即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

⑥人際測量:莫雷諾社會測量法;參照測量法;社會距離測量法;貝爾斯測量法。

(2)人際溝通。

①含義: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資訊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方式。

②功能:協調作用;保健作用;形成和發展社會心理。

③種類: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現實溝通與虛擬溝通。

④溝通網路:正式溝通網路(鏈式、輪式、圓周式、全通道式、y式);非正式溝通網路(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3)身體語言溝通。

(4)人際距離。

①公眾距離:3.6-7.5公尺。 ②社交距離:1.2-3.6公尺。

③個人距離:0.45-1.2公尺。 ④親密距離:0-0.54公尺。

2.親密關係

(1)人際吸引:個體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相互親密的狀態。按照吸引的程度,人際吸引可分為親和、喜歡和愛情(最強烈)。

(2)親密關係:在人際吸引的基礎上,兩個人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很大時,即發展為親密關係。人類最初的親密關係表現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

(3)影響喜歡的因素:

①熟悉和臨近;

②相似與互補;

③才能:"犯錯誤效應";

④外貌;

⑤人格品質:真誠是最重要的品質。

(4)愛情。

①含義: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階情感。

②愛情與喜歡:魯賓認為,愛情和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情感;性是愛情的基礎,是愛情的核心部分。

③發展階段:社會交換論認為分為取樣與評估、互惠、承諾和制度化四個階段。

④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遊戲式;占有式;實用式;利他式。哈特菲爾德認為,愛情主要由激情愛和夥伴愛兩種。

⑤三元理論:斯騰伯格認為,愛情由激情(魅力與性吸引)、親密(喜歡、理解與期待)和承諾(決定發展穩定的關係)三個成分構成,這三種成分的組合構成了7種愛情形式。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讀後感 社會心理學 是研究行為背後的社會心理過程及其規則性,具體地說,它研究社會心理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怎麼可能產生,它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樣的。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

社會心理學

一 名詞解釋 1 侵犯 又稱攻擊或攻擊行為,是指有意傷害別人,且不為社會規範所允許的行為。社會心理學複習資料 2 歸因 是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 線索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進行推測和判斷的過程。3 態度 是指個體對所處環境的人物 事情及其他客體比較持久的認知 情感和傾向性。4 親社會行為 是指一切對他人或...

心理學考研 社會心理學必備知識點 3

助下順利考取全國著名高校,引發業界強烈關注。關於凱程 凱程考研成立於2005年,國內首家全日制集訓機構考研,一直致力於高階全日制輔導,由李海洋教授 張鑫教授 盧營教授 王洋教授 楊武金教授 張釋然教授 索玉柱教授 方浩教授等一批高階考研教研隊伍組成,為學員全程高質量授課 答疑 測試 督導 報考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