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語言系統的演變

2022-11-11 09:57:03 字數 6138 閱讀 4738

一、組合規則的演變:(教材p254-255)

組合規則的演變主要表現為詞序的改變。(一)漢語

上古漢語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孟嘗君曰:「客何好?」(《戰國策·齊策》)許子奚為不自織?

(《孟子·滕文公上》)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韓非子·五蠹》

先秦典籍裡,我們也能看到少數在此種條件下賓語並不前置的例子:

寡人將去斯而之何?(《列子·力命》)武帝問:「言何?

」(《漢書·酷吏傳》)於是遂焚公室,人莫救之。(《韓非子·內儲說上》)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

說明賓語由前置演變為後置的詞序變化趨勢在先秦時期已有萌芽。

到漢代,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情況越來越少,後置的形勢已基本形成。魏晉以後,在接近口語的作品如《世說新語》、《百喻經》中,已經很少見到前置的用例了。

而漢代以後,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的現象也明顯起來。南北朝以後,疑問代詞賓語後置的發展已經在口語中完成了。

因不了解漢語詞序的古今演變和差異,而在古書句意的理解上發生了分歧和偏誤。牆而走,亦莫餘敢侮。(《左傳·昭公七年》)杜預注:「……人亦不敢侮慢之。」

黃扶孟《義府》雲:「……餘也不敢侮之。……舊注非。

」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雲:「言無有餘所敢侮之人。」先秦漢語介詞結構的一種特殊語序:

啟乃淫逸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三中疑「野於」當作「於野」,並訓「於」為往。室於怒,市於色。(《左傳·昭公十九年》)現代漢語偏正結構:

小名+大名「桃樹」、「南京城」上古漢語:大名冠小名丘商、丘獲城潁、城濮

1樹杞、樹桑、樹檀鳥烏、魚鮪、草芥《禮記·月令》有兩處「蝗蟲」

「五四」以後,漢語由於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在句法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觀感上來……雖然那四個人所坐的地方是在我廊下的鐵紗窗以外。(林徽因《窗子以外》)

「那位邵大爺,」年長的農人向我說,因為水車停了,顯出他的聲音的響亮,「他有一次真是石頭一般地定心,叫人萬萬學不來。……」(葉聖陶《曉行》)(二)外語

印歐系語言大多由「賓-動」變成了「動-賓」,修飾語也移到了中心語後面。英語:my father』s friendthe friend of my father。

(10世紀1%→14世紀85%)(修飾語後置的詞序變化在現代英語中還沒有完成)法語:漢語「紅酒」、「快跑」、「木頭房子」、「弟弟的書」在法語裡的詞序是「酒紅」、「跑快」、「房子的木頭」、「書的弟弟」。

(修飾語後置於中心語的詞序變化在法語中已經完成)二、聚合類的演變:(教材255-257)

主要表現為:形態的改變、語法範疇的消長、詞類的增減,形態的改變、語法範疇的消長英語

古代英語:形容詞具有性、數、格及人稱等語法範疇,形式變化比較複雜。

中古英語後期:這些語法範疇的形式慢慢消失了,它們表示的語法範疇也消失了。

英語人稱代詞的「數」範疇:古英語:單數、雙數、複數中古英語:雙數消失

英語人稱代詞的「格」範疇:

古英語:主格、賓格、所有格、與格中古英語:與格和賓格混同,與格消失

漢語原來沒有「體」的語法範疇,隋唐以後「著、了、過」慢慢由實詞虛化形成,附加在動詞之後,表示行為動作的不同狀態——持續體、完成(實現)體和經歷體,這樣漢語中就增加了「體」的範疇。詞類的增減

現代漢語語法特點之一的量詞(非度量衡單位的量詞),在漢語中是後起的詞類。先秦漢語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或動詞。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量詞在兩漢開始興起,到南北朝時期就大量使用了。三、類推:(教材p257-259)

類推的意思就是模擬推廣,是指使語法成分由不統一趨向統一,形成表現形式一致的語法類別的力量或趨勢。

上古漢語:「動+賓」(絕大多數)「賓+動」

中古以後:漢語口語中「賓+動」的格式消失,統一為「動+賓」的格式。

2古英語

多數名詞的複數是採用在單數形式上加「s」的附加法形成的:hand-hands,eye-eyes

少數名詞採用內部屈折法:sunu-suna,book-bec,cow-kine

由於類推作用的結果,後來內部屈折法的使用大大減少,在現代英語裡,絕大多數名詞的單、複數對立趨向使用加綴法,而且統一使用詞綴「-s」。son-sons,book-books,cow-cows

英語動詞過去分詞的強式規則和弱式規則古英語:

300多個強式動詞

中古英語早期(12、13世紀):

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出現了弱式變化現代英語早期(16世紀):

又有一批動詞由強式變為弱式現在:

強式動詞還剩60餘個

在語法類推演變中,變化的成分大多要經歷乙個新舊模式共存的階段中古英語早期許多動詞都是強式和弱式變化兩種形式共存。

現代英語仍取強式的現存60餘個動詞中有10餘個是強式和弱式並存。lean→leant (leaned)light→lit (lighted)wake→woke (waked)

四、結構的重新分析:教材p259-261

結構的重新分析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兩個結構,從表層看,所出現的語詞和詞序完全一致,但語詞之間的結構層次或/和關係卻變化了。了,訖也。(《廣雅·釋詁》)官事未易了。

(《晉書·傅咸傳》)為客無時了,悲秋向夕終。(杜甫詩)

以上「了」都是「終了」「了結」的「了」,是動詞。

在唐人詩句中,「了」已在很多地方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結構後,表示行為的完成。半啼封裡了,知慾寄誰將?(孟浩然詩)

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李商隱詩)

此時的「了」顯然還含有「完畢」或「終了」的意思。但是當它緊貼在動詞後面的時候,已經很像動態助詞「了」了。

唐代俗文學中的例子:

任伊鐵作心肝,見了也須粉碎。(《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二人辭了便進路,更行十里到永莊。(《董永行孝》)

但這時的「了」與動詞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當動詞後面帶有賓語時,「了」放在賓語後面,而不是緊貼著動詞。如:作此語了,遂即南行。(《伍子胥變文》)

朝來洞口圍棋了,賭得青龍值幾錢?(曹唐詩)

動詞後面帶有賓語的時候,「了」放在賓語前面的例子南唐已經出現,不過很少見。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

3宋代,雖然「了」一般仍像唐代一樣,放在賓語的後面,但是作為動態助詞「了」的用法,在宋代已經漸漸多起來了。等閒妨了繡功夫。(歐陽修詞)更添了幾聲啼鴂。(姜夔詞)

如今都教壞了學生,個個不肯讀書。(《朱子語類》)

在宋代有乙個新舊規則同時並用的時期,到了元代以後,新規則戰勝了舊規則。怎知臥龍又投了劉備!(《三國志平話》)我欲待起兵南侵,又恐怕失了數年和好。(元曲《漢宮秋》)

從此以後,漢語動態助詞「了」有了固定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職能。教材p260

五、語法化:教材p261-262

語法化是指語言系統中一些原來有實在意義的實詞(或叫「詞彙詞」)在語法演變中變為只表示語法意義的成分。

動態助詞「了」,就是動詞「了」語法化的結果被:被子-覆蓋-蒙受、遭受-表被動的介詞「被」

和:應和-連帶-連詞「和」及:追趕上-到-連詞「及」

在:兼有動詞、介詞兩種性質(演變現在還沒有結束)語法化是個有等級的序列,是由語法化程度較低的那一端向語法化較高的一端的逐漸演化的過程。

外部: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間的交往等。

如中國長期的封建君主制使語言中產生了大量反映政治等級制度的詞語,如「大夫」「上大夫」「士大夫」「太中大夫」等;詞語使用上的名諱制度,「駕崩」。

「*****」結束,「紅衛兵」「造反派」「武鬥」等迅速消失。改革開放,也帶來了詞彙變化,「布票」「糖票」等詞消失,「**」、「股東」、「按揭」、「保險」等新詞產生。

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戰國策》)鐘、皂教材p269-270

英語詞彙中約40%的詞語借自其他語言,漢語也在不同時期吸收了梵語、英語、日語詞。

內部:主要是語言內部要素間調整,對詞彙提出某種變化的要求,促使詞彙的某一方面發生變化。如,在古漢語中,詞以單音節為主,這是因為古代語音中有清濁入聲等語音形態,可以對單音節詞作有效的區分,但隨著清濁對立的消失和「入派三聲」,原先能用語音形態區分的單音節詞不能再進行有效的區分了,因而產生了大量的同音詞,因此漢語在發展中為了補償語音簡化帶來的消極結果就採用延長詞的長度的方法來區別同音詞,這樣就促使漢語**現了很多複音詞。

4同時,隨著複音詞的產生又促使複音詞中某些語素意義逐漸虛化而成為構詞語素,如「-子」「-兒」「第-」「老-」等都是出現得較早的字尾和字首。

再如,古英語中「tide」一詞有「時間」「小時」「潮汐」等意義,後來由於增加了「time」(時間)、「season」(季節)、「hour」(小時)這些詞,其所包含的意義也就相應減少了,現在「tide」只有「潮汐」和「潮水」的意義了。

英語的「meat」原指任何種類的菜餚,後來由於「food」(食物)「dish」(盤菜)的介入,就縮小了意義範圍,只指肉類葷菜。

組合關係的變化(教材p271)「赴」:赴湯蹈火、捨身赴國難赴京、赴宴

「美」:良田美池、嘉木美竹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風景美、*很美的池塘、*很美的竹子*男性

「嘴」、「皮」

一、新詞產生、舊詞消亡和詞語替換:

詞彙演變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豐富。(一)新詞產生:

利用原有的構詞材料和方法按照需要造詞:微波爐、老總、supermarket藉詞:沙發(sofa)、轉殖(clone)、劍橋(cambridge)、沙丁魚(sardine)、啤酒(beer)、可口可樂、托福、迷你、賓士舊詞新用:

有的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被沿用下來,只保留在古文獻裡,成為舊詞。後來由於交際的需要,這些舊詞又被「起用」,賦予新義,被改造成為現代語言詞彙的新成員。如:

「助教」,本指西晉開始設立的協助博士傳授儒經的學官,現代借用來指稱高等學校老師隊伍裡的初級職稱。「革命」,《易經·革》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意為「王者易姓」。

這個意義沒有被沿用下來。現代漢語中又起用了它,意思是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詞義分化:

指語言中的多義詞分化成不同的詞(同音詞),這種分化增加了語言詞彙成員的數量。教材:p267取:取

娶(二)舊詞的消失:原因:

51.舊事物消失

教材p263第二段2.認識的變化

教材p263第二段(三)詞語的替換:教材p264-265二、詞義演變:

(一)詞義演變的結果:擴大、縮小、轉移教材p268-269(二)詞義演變的原因:教材p269-271

(三)詞義演變的方式與途徑:隱喻、轉喻教材p271-272第三節、語音的演變

考察語音演變的途徑:方言和親屬語言、記錄了語言過去狀態的文字、藉詞。教材p242-246

音位系統發展方向表現在兩個方面:1、音位的合併2、音位的分化教材p246

音位合併指的是原來較多的音位合併成較少的音位,引起了語音系統的變化。

從古代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其音位合併是由於濁音清化的結果,中古漢語的一些濁音音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併入了相應的清音音位。

音位的分化指音位由少變多。

泰晤士河以北的古代英語裡,[f]和[v]原是音位/f/的兩個條件變體。[f]不出現在兩個母音之間,而[v]出現在兩個母音之間,14世紀以後[v]不再受原來條件的限制,這樣,[f]和[v]就分化成兩個獨立的音位:/f/和/v/。

非音質音位的發展也表現在合併和分化兩個方面。

中古漢語的四聲調位發生了變化。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調位,現代漢語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位。其中的變化有分有合。

中古的平聲字到現代漢語分化成陰平、陽平兩個聲調;凡是屬於全濁聲母的上聲字發展到現代漢語都合併到去聲裡了。入聲分化到陰、陽、上聲中。

音位的分合會使音位間的對立關係發生變化。

古代漢語中有些塞音音位有清濁的對立,在清塞音音位之間又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到了現代漢語,這些塞音的清濁對立消失,只剩下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

語音變化有很強的規律性。

特點是:條件性、時間性、地區性教材p248-249

我們把語音從乙個時代到另乙個時代所發生的變化叫做歷史音變。

從一定時期內語音發生演變的過程中,概括出一定的公式就叫做語音的發展規律。語音規律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嚴整性。

語音對應關係和歷史比較法(教材p249):

6語音對應關係:

從一種語言分化出來的方言或親屬語言,雖然在語音上呈現出種種差異,但是由於語音發展有嚴整的規律性,這就使得差異之中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係。教材p250-251

歷史比較法:

根據語音對應關係,比較方言或親屬語言之間的差別來擬測原始「祖語」的方法,叫做歷史比較法。

教材p251-2527

第八章總結

第八章多型性與虛函式 記憶 1,物件呼叫的成員函式由物件所屬類決定。如 類 物件 所呼叫成員函式是 中定義的成員函式或從 的基類繼承來的成員函式。類中未定義虛函式,通過指標 引用所呼叫函式由指標 引用所屬類決定。若主函式修改後,執行結果如圖 問題 為什麼指標p1,p2呼叫的print是a類中的pri...

第八章懸架

1 懸架的組成 想一想 懸架的位置在哪?你能否總結出什麼是懸架?懸架是車架 或車身 與車橋 或車輪 之間一切傳力連線裝置的總稱。現代汽車的懸架雖有不同的結構形式,但一般都由彈性元件 減振器 導向機構等組成,轎車一般還有橫向穩定器。懸架的組成如圖9 8所示。圖9 8 懸架的組成 1 彈性元件 螺旋彈簧...

力學第八章

第八章習題 8.1.1 一鋼杆的橫截面積為5.0 10 4m2,所受軸向外力如圖所示,試計算a b,b c和c d之間的應力.f1 6 104 n f2 8 104 n f3 5 104 n f4 3 104 n 解 在ab之間取截面a,對a a段有 f f1 6 104 n 拉伸應力 在bc之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