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製造業回流的原因 影響及對策

2022-10-30 21:33:03 字數 5085 閱讀 2957

現今社會,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製造業水平。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在經歷「去工業化」過程後,由於製造業轉移和金融投機過度,導致產業日趨空心化,大量工廠倒閉,國內經濟衰退,**赤字急劇上公升。為應對市場蕭條、失業率攀公升等問題,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

一般而言,製造業回流是指跨國公司將過去在海外投資及生產的製造業轉移回國的現象,主要包括海外工廠搬遷回國內以及通過本土建廠取代海外生產等情況。2023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了乙份關於《美國製造回歸——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指出危機後美國正在向「低成本生產製造國家」轉變,且處於產業鏈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行業也將逐步回流美國。據其推測,截至2023年,從中國返回美國的製造業崗位將會高達60多萬個。

202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鏈管理專家大衛·辛奇—利維對108家總部在美國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約有33%的受訪企業考慮回國發展,其中14%的企業明確表示會將部分製造業轉移回國內[1]。2023年起,美國耳機生產商sleekaudio、atm製造商安迅公司(ncr)、佳頓公司、福特公司等已紛紛將生產製造業務遷回美國。與此同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也表示會在2023年將mac生產線全部遷回美國本土。

這些都預示著「美國製造」將再度崛起。

國際金融危機後,為重振美國製造業,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並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製造業發展、回歸。2023年,歐巴馬**頒布《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描繪了重振製造業的構想藍圖。2023年,又出台《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等政策,為促進製造業回歸作足準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政策支援,採取稅收減免方式降低製造業稅收負擔。如暫時取消或削減製造業原材料的進口關稅,對回流企業給予20%的稅收抵扣,為從海外回遷就業職位的企業提供兩年工資稅減免,出台土地使用優惠政策等。二是嚴格把控**採購,推行本土生產。

美國的**採購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擁有較完善的制度和程式流程。早在2023年,美國國會就頒布了「購買美國貨」的條款,從制度上確定了美國產品優先的地位。危機後,歐巴馬**為刺激本國經濟,再次強調購買美國貨,並在條款上增加了美國產品6%的權重優勢。

此外,美國**還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如10萬美元以下的**採購合同要優先考慮中小企業,並給予適當**優惠等[2]。

正如彭銀[3]所言,儘管製造業轉移到中國是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選擇,但美國製造業回流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響。2023年, 美國**競選中,歐巴馬大打中國牌,其競爭對手羅姆尼因在從商期間將業務外包給中國而最終落敗。可以說,在此次競選中,歐巴馬推行的以再工業化振興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為其贏得了眾多民眾支援。

「再工業化」推行後,民眾對製造業回歸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美國大型企業都面臨著為本國創造就業機會以降低失業率的政治壓力。以蘋果公司為例,2023年,歐巴馬在矽谷宴請各大科技公司ceo時就暗示賈伯斯要其回國生產。2023年11月, 剛剛繼任的歐巴馬又在白宮舉行「內包美國就業機會」的圓桌會議,強調在外美企應回國發展。

此外,《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就業回國法案》等政策的出台也給海外企業產生了頗大壓力。如終止為向海外轉移工廠的生產企業提供補貼,禁止為企業因遷移營業機構出國而產生的成本減稅等,這些舉措均刺激了海外企業回流。2023年,據《華爾街**》透露,**和市場兩方面要求企業回國生產的情緒強烈,辛奇—利維在調查中也發現約有1/5的美國企業把「要求增加美國就業的壓力」作為他們回岸的因素之一[4]。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美國國際**委員會對蘋果公司無限通訊裝置、計算機及其部件等發起了「337調查」。這是否為美國**釋放的一種不滿訊號?而蘋果公司決定在2023年將mac生產線遷回美國又是否是一種為了緩解政治壓力而採取的暫時性措施?

這些需要未來進一步證明。

企業製造外包的海外成本主要包括加工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交通運輸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其中勞動力成本佔較大比重。過去美國將產業大量轉移至中國,主要是看重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這一優勢。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工資呈現持續**趨勢,計畫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2023年5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28 752元,與2023年的24 556元相比,增加了4 196元,同比增長17.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4.0%。

其中,東部增長17.8%、西部增長17.7%、中部增長14.

9%、東北增長14.3%[5]。金融危機後,美國由於其高失業率,工資**幅度一直較低,而中國則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遞增。

根據美國波士頓公司的研究報告,由於中國的生產率增長幅度低於工資增長速度,預計到2023年,北美市場的大部分商品在美國部分地區生產也將具有更高的效益。此外,土地、原料、能源等**不斷攀公升也進一步弱化了中國對美國企業來華建廠的吸引力,成為美企回流的原因之一。

儘管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於美國,但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只相當於美國的1/12。這意味著將部分產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不但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庫存損失等支出,在本國更高生產率的情況下,其毛利率還能得到提高。以美國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為例。

2023年,由於sleek audio東莞工廠生產的貨品中有一萬件產品出現焊接不牢固問題,導致其虧損數百萬元。隨後,2023年sleek audio遷回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保持售價不變,美企通過重新設計,使得所需零部件倍減,通過提高生產質量,使得殘次品大幅下降,人工成本增量隨之抵消[6]。

楊明強[7]在分析美資製造業回流時也指出,美國充裕的人力資本為其企業回國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此外,隨著市場發展趨勢的變化,消費需求更趨細化,回歸本土生產有利於提高企業市場敏感性,更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根據客戶反饋及時調整生產。另據美國埃森哲諮詢公司調查,約有3/5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考慮回國生產,以便更好地匹配**地和需求地。

2023年4月21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文章,指出繼機器化代替手工紡織和大規模生產兩次工業革命後,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朝著數位化方向發展。 主要表現為以機械人代替勞動者,改變現有的人工生產方式,向機器數控製造方向發展,勞動力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儘管近20年間美國採取了「去工業化」措施,但並不影響其在科技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

現今,製造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從傳統常規技術向數控、低耗、清潔生產等先進製造技術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漸被機器操作、人工控制取代。美國擁有諸多世界先進技術智財權,在自動化生產普及、機械人技術、人工智慧、3d列印技術等迅速發展時期,將企業從國外遷回本土有利於製造技術的有效使用和提高。另外,這種新型的生產方式也使企業擺脫了勞動力資源不足帶來的困擾。

將先進生產技術引入製造環節,會大大降低企業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以蘋果公司為例,其自動化技術已被運用於部分macbook的製造中,所以未來蘋果將生產業務遷回美國後,生產製造環節不需要太多人力資本。

當前,從中國回流的企業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成本導向型中小型零部件製造企業,另一類則是高階製造業。回流的行業涉及家電、機械、金屬製品、電腦、電子裝置、塑料、橡膠製品、電器裝置和汽車製造業等。自2023年以來,已有多家企業搬回美國,如英特爾、福特等世界500強公司均在回流名單中。

這些美企的撤離給中國造成頗多影響。

從2023年1月開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連續13個月增幅都處於負值狀態,其中2023年1月更是同比下降了7.27%。根據商務部外資司的資料,自2023年起,美國對華直接投資開始走下坡路。

2023年,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 497家,同比下降5.01%,實際投入外資金額29.95億美元,同比下降26.

07%,降幅較大。從2023年上半年資料來看,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541家,同比下降22.49%[8]。

從時間上看,2023年美國首次提出重振製造業,而2023年美國在華企業開始逐漸退出中國市場。2023年,回遷美國的企業包括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重型工業裝置製造商卡特比勒、atm機器生產商ncr、玩具生產商wham-o、發光二極體生產商seesmart led等。這些產業的回遷不僅將就業崗位帶回了美國,也將原本的對華投資轉向了美國。

如福特汽車公司計畫在2023年投資1 600億美元用於本土製造,增創12 000個就業崗位。再如英特爾、ibm等5家半導體製造巨頭,準備在未來5年斥資44億美元在美國紐約州開發先進晶元技術。

美國自動化生產的普及為重振製造業和產業公升級創造了條件。可以這樣認為,從中國回流的美國製造業不是簡單的產業回歸,而是公升級後的產業回歸。以新一輪工業革命為契機,美國大力推行「再工業化」,致力於發展高階、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並積極向新能源、新興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這一舉措使其在技術領域佔據了優勢地位。

而中國的代工企業有90%屬於貼牌生產,自身缺乏技術含量,多依附於海外企業的技術支援, 往往通過對國外技術的吸收和創新進行產業公升級。美國製造業尤其是高階製造業的回流,使中國代工企業失去了這種技術依託,原來的代工公升級模式遭到破壞,憑藉承接國外產業獲取先進技術的可能性隨之降低。另外,美國製造業回流使中國大量勞動力剩餘,為了降低失業率,這些剩餘勞動力不得不被分轉到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其它行業。

美企回遷美國,短期內對中國的出口影響尚不明顯,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其促進製造業發展和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逐步完善與落實,美國製造商與中國同行業的競爭將會加大,屆時,中國對美出口難度也會進一步加大。其一,美國製造業回流提高了本土的產品產量,某些部分可能會從進口變成出口,減少對外需求。其二,相比中國企業而言,美國製造商更加貼近本國市場,更能了解美國民眾的消費需求。

美國製造產品的增加會對中國產品產生擠出效應。其三,危機後,美國**大力倡導低碳消費和購買美國貨。隨著這些理念的推行和美國人消費觀念的改變,中國製造產品打入美國市場的阻礙也會越來越大。

其四,美國利用其在wto等國際組織中的優勢地位對中國產業進行控制,加大了中國對外**的難度。出口倍增計畫的實施使美國製造產品強勢回歸國際市場,這不僅減少了中國的出口額,還動搖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地位。

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調整及生產外包模式的發展,過去一段時間全球價值鏈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重振製造業,致使原有產業分工格局發生改變。美國在再工業化過程中積極鼓勵製造業回國,使部分原本在中國生產的企業撤資回遷。

由於美國企業不會在所有製造環節都具備優勢,因而跨國公司搬回美國本土的產業必然是最具競爭優勢的部分,通常是高階、精密、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這些產業的回遷有利於美國在產品生產最核心環節上具有壟斷優勢,形成「美國領導,中國依附」模式。中國製造業本身缺乏高新技術,對外依存度較大。

在此情況下,一旦美國佔據全球價值鏈的制高點並形成壟斷,其對全球價值鏈縱向控制的能力就會變得更強,對中國配套產業的危害也會更大。一方面,美國會因此具有更強的控制和定價能力;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要想取得發展就必須依靠美國技術支援,這會使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長此以往,必將損害中國經濟發展。

工業4 0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過程 網路化製造和動態集群。企業會利用各種技能在自己國家的不同區域建立很多分廠,而把這些區域裡的 商集中起來有利於集思廣益,形成動態集群。同時,由於虛擬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小微或者更專業化公司的進入門檻將會降低。商業模式 產業鏈的破碎。在錯綜複雜的網路製造環境裡,設計師 產品 商以及承包...

美國製造業是如何衰落的

在美國內部,有一股力量正憑藉川普 的支援迅速壯大,而這股力量跟川普的 讓美國再次偉大 直接相關,它就是全美製造商協會 nam 最近,據外媒稱,如今nam正在成為白宮的座上賓,他們可以不受限制的出入白宮和國會山。川普最近在nam的年會上發表了一段講話,他說幾十年來,美國 對待製造業的政策可以用乙個詞完...

中國製造業資訊化的研究 一 中國製造業資訊化的研究 一

一.引子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工業化國家,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製造業,約70 80 的物質財富來自製造業。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工業化的原動力,我國製造業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國gdp的42.5 伴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