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 0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2022-05-14 17:35:09 字數 3191 閱讀 6607

過程:網路化製造和動態集群。企業會利用各種技能在自己國家的不同區域建立很多分廠,而把這些區域裡的**商集中起來有利於集思廣益,形成動態集群。

同時,由於虛擬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小微或者更專業化公司的進入門檻將會降低。

商業模式:產業鏈的破碎。在錯綜複雜的網路製造環境裡,設計師、產品**商以及承包商的角色都會發生改變,第一步是價值鏈的破碎。

當成本和利潤不斷上公升時,商業領袖們就會重新思考和重塑價值鏈以面對新挑戰。未來新的商業模式很有可能從網際網路上被創造出來。

競爭:領域融合。傳統工業領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界限主要是指工業和非工業應用之間的界限。

展望未來,聚焦的重點將是工作方法,包括相同產品和服務的再現性。在工業4.0時代,**商等級/優先順序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感測器、it和軟體的地位在工業4.0時代將會提公升,而生產機器和工具的公司地位將會下降。

全球化:照亮足跡。未來的企業組織將專注於選擇關鍵領域參與,而非成為乙個具有全面綜合影響力的組織。

開放性的生產製造基地和集群將會出現。公司將不再需要維持巨大的產品生產基地,利用傳輸資料進行本地小規模生產有可能會更加廉價。這將會建立一種更加分散和靈活的組織方法。

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工業,對於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威脅。雖然傳統製造業仍然會留在市場中,但是工業4.0期間將會改變原有組織、流程和功能。

同時,在市場中也會出現採用新的商業模式的競爭對手。

從**角度來看,工業4.0與中國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的戰略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和中國國策有很大共鳴,這對中國來說是乙個很好的機會,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重要的機遇。

工業4.0要求產品和流程標準化、模組化,可以推動中國現代弱點專案建設。

工業4.0為眾多製造業創造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機會。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製造國,但我們的出口被德國人遠遠甩在後面,製造業是我國支柱產業,工業4.

0將對我們的生產效率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具備一定優勢。中國擁有最大的製造業市場,**的支援對我們發展工業4.0,發展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非常重要;中國對新技術更加開放,因此中國人很容易把握住在工業4.

0時期出現的新技術和商機;中國推動自動化、技術層面有獨到之處並且具備良好的文化市場氛圍。

工業4.0時代為中國帶來機遇,同樣也給中國帶來威脅。金融危機以後很多西方國家意識到實體經濟對國家實力影響的重要性。

許多國家重新重視製造業,把製造業重新引回到自己的國土,對我們造成威脅。並且,新的技術對傳統製造業是衝擊,傳統製造業未來也會受到新技術的挑戰。

中國對新的技術方案接受能力非常強,但是實施能力較弱,沒有把技術、方案真正效益最大化,真正發揮其重要的潛能。另外,中國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方面一直是弱項,因為缺少標準化思維。中國企業重技術,但對流程不重視,尤其在技術研發方面,許多中國企業研發技術能力不強,這對我們在工業4.

0時期非常不利。

對中國提公升產業競爭力形成挑戰。工業4.0將可能使發達國家在科技、資訊、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搶占全球產業鏈關鍵環節,主導新型裝備、新材料的生產和**,成為未來科技革新與產業革命紅利的主要受益者,這將對中國提公升產業競爭力形成挑戰。

從研發投入比較來看,近年來,我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美歐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使其搶占了技術制高點,其藉此在各種技術指標上設定的所謂「國際標準」,更是對我國製造業向高階發展形成較大挑戰。

中國雖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遠不是製造業強國,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面對國內外產業發展條件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借鑑德國工業4.0戰略,加快推進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步伐,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具體來說,德國工業4.0戰略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的借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智慧型化、數位化和服務化作為製造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中國製造業大多還停留在機械生產階段,即「工業2. 0」階段,資訊化對製造業的作用水平總體不高,然而,它們是新產業革命條件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是由製造大國發展為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因此,中國必須借鑑德國工業4. 0戰略,把智慧型化、數位化和服務化作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應建立類似於德國「工業4.

0平台」的製造業發展綜合平台,集合諸多領域的相關專家,從多層面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繪製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路線圖,實施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畫;研究制訂鼓勵「車聯網」、「機聯網」與「廠聯網」等新型資訊化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

第二,基於系統、關聯、整合、協同與融合的視角,重構中國新型製造業產業體系。在區域層面,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工業產業集群,特別注重對智慧型產業集群的培育;在產業層面,打造網路型、智慧型化、數位化生產製造方式與產業執行新模式;在產業鏈層面,繼續強化企業創新和競爭力提公升,加快從現有產業鏈低端向中高階躍公升,同時把握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重組的新趨勢,揚長補短,深度嵌人,向國際產業鏈中高階躍公升。

第三,充分發揮中小製造業企業的作用,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組織。以新技術裝備中小企業,支援面向中小企業的工業雲服務平台建設,推進軟體服務、製造資源、標準知識的開放共享,培育社會化、共享式製造新模式;構建新型網路型、整合式的市場、生產和經營關係,發揮製造企業的科技創新優勢,通過制度創新、結構重組、資訊化改造、智慧型化公升級、創新力增強等途徑,大力發揮中小企業在個性化生產方式中的作用與功能,體現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組織。

第四,適時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化製造業生產方式。針對新產業革命條件下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趨勢,重點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化生產方式。充分利用模組化生產方式,通過模組的不同選擇和組合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對於個別特殊需求,成立單獨的工作小組進行設計,定製個性化的產品。

模組化生產方式僅僅是中國向德國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方式的過渡,最終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將自動控制與產品需求全面對接,按照數字描寫產品進行製造,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個性化生產。

第五,強化技術創新平台建設,促進工業製造業標準統一。借鑑德國工業4.0戰略對製造業裝置及工業標準的規定,力求建立起中國完善的工業標準體系。

應加強與德國等製造業強國的合作,加快與國際製造標準對接,積極引進、學習德國、美國等製造業相關標準,結合自身製造業發展水平及特點,對不同國家的工業標準進行整合、統一,遵循製造業自身發展的一般規律,加快制定中國製造綜合標準化體系。

第六,在製造業轉型公升級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中國勞動生產率。在促進製造業轉型公升級過程中,更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源效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重要任務。應加強與德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學習,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驗;鼓勵國內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研究機構參與到製造業技術開發、標準制定、人才培養中;鼓勵並支援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具備高階文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製造業相關人才。

製造業生產能夠以個體需求為目標,由此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美國國製造業回流的原因 影響及對策

現今社會,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製造業水平。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在經歷 去工業化 過程後,由於製造業轉移和金融投機過度,導致產業日趨空心化,大量工廠倒閉,國內經濟衰退,赤字急劇上公升。為應對市場蕭條 失業率攀公升等問題,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 再工業化 戰略,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一般而...

中國製造業資訊化的研究 一 中國製造業資訊化的研究 一

一.引子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工業化國家,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製造業,約70 80 的物質財富來自製造業。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工業化的原動力,我國製造業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國gdp的42.5 伴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更加...

中國裝備的製造業的國內外現狀,趨勢

二 存在問題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技術裝備製造業還有較大差距,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高精尖裝置技術受制於人,這對於乙個謀求自主發展的主權國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險的。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國家重視不夠及其戰略的失誤和滯後。1956年到1976年20年間,我國錯過了發展的 期,導致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