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棗兒 教案

2022-10-30 12:30:04 字數 3213 閱讀 8185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小品劇情,了解我國在現代化程序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了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3.了解小品的基本結構及相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珍惜親情,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親情。

2.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一課時一、匯入新課,激趣入題

匯入1:教師**幻燈片,呈現劇本開頭童謠描述的情景,**童謠,營造氣氛,然後引入:同學們,聆聽著朗朗的童謠,我們彷彿回到了童年。

在那高大的棗樹下,爹娘打下片片棗兒,小娃娃仰著笑臉,吃著棗兒,香在口中,甜在心頭。爹娘沒有吃,然而他們心中高不高興呢?什麼使棗兒的味道益發香甜?

親情。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棗,爹爹常常沒回家,或者爹媽打下片片棗兒,娃娃也常年沒回家,就算能吃到棗兒,棗兒也肯定沒有那麼香甜,甚至是帶著許多思念的苦澀。一顆棗兒,百般滋味。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棗兒。

匯入2:**歌曲《常回家看看》,請同學們欣賞後說說人們為什麼喜歡這首歌?

師:「每逢佳節倍思親」,《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們的心聲,新春佳節,合家歡樂,團團圓圓是最讓人快樂的事。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這不,《棗兒》中的老人正在向我們傾訴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棗兒》。

二、走近作者,資料助讀教師展示孫鴻的相關資料。

三、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人讀老人的台詞,一人讀男孩的台詞,二人讀舞台提示,作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範,讀出人生的滄桑感。

2.(1)掃清字詞障礙,會寫會理解生字生詞。

(2)提問:劇本講述了乙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思考明確:講述了這樣乙個故事: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乙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

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3)提問:這個故事圍繞著什麼展開情節?

學生思考明確:學生可能會回答:等人,棗兒,親情等。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並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乙個具體的物品名稱來回答,我會答「棗兒」。因為本文以「棗兒」為線索。

3.快速瀏覽課文,快速回答如下問題。

(1)提問:棗兒留給幾人吃了?

示例:三人。老人留給兒子吃;男孩留給爸爸吃;老人留給男孩吃。例句(略)。

(2)提問:老人講了兒子「棗兒」的幾件事?

示例:三件。棗樹的來歷;棗兒嚇跑了小日本;棗兒饑荒中救命。

四、精讀劇本,揣摩形象

1. (1)每三人乙個小組,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台提示,分角色閱讀,小組間的成員相互評價,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讀得惟妙惟肖。

從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2)提問: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讀孩子台詞的時候,聲音要響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2.提問:再讀舞台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老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台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台詞和舞台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五、品讀劇本,**主題

1.提問:這部劇本有什麼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家鄉,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2.提問: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

剛才大家說舞台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麼除此以外,舞台提示還有什麼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範與提示。)

3.提問: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乙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台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4.提問: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提問: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麼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後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提問:

「棗兒」象徵著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示例棗兒象徵著親情,象徵著故鄉和歷史。

主題既可以是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摯愛,也可以是對傳統生活、精神家園的眷念。

六、延伸拓展,聯絡實際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假日裡,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籲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常回家看看。

小品劇本是學生非常喜歡的藝術形式,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從文字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

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乙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

另乙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19趙州橋教案

2.讀一讀課後第一題,聯絡課文想一想這些問題分別在哪些自然段。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言。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3課 趙州橋 書課題 提問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二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指導學習方法。1.學習第1自然段 齊讀 1 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2 請根據第一段內容用 因為 所...

棗兒教學反思

2 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乙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乙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3 從 戲劇...

《棗兒》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生字詞。2.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3.揣摩劇中情節 語言 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4.主題 學習過程 一 匯入 二 預習檢測 1.給加點字詞注音 驀然 翹首 咀嚼囫圇竹匾 撣去 躊躇2.解釋字詞 垂頭喪氣 躡手躡腳 喜出望外 喃喃自語 3了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