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槍突破「氣壓帶風帶」重難點

2022-10-17 05:48:19 字數 3134 閱讀 5287

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刻影響天氣和氣候。本節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起承前啟後作用,其影響貫穿於整個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地位十分重要。課標要求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高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很多同學都覺得難以理解,因此,我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三槍突破本節知識的重難點。

第一槍: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不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就是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產生的就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就半球而言,只有乙個環流圈,也稱為「單圈環流」。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公升;在終年嚴寒的兩極地區,大氣冷卻收縮下沉。

這樣,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極地,大氣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氣壓,兩極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氣由兩極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極地之間形成了單圈閉合環流。

圖1圖2

第二槍:1.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考慮地球的自轉,太陽直射赤道(不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大氣的運動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情形就變得複雜,形成了「三圈環流」,這是本節課的乙個重點和難點。三圈環流可分解為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如下。

低緯環流:赤道地區上公升的暖空氣,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到30°n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能再繼續北流,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由於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公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

近地面,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大氣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北風逐漸右偏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公升,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之間便形成了低緯環流圈。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形成原因與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熱力因素)有所不同,我們總結為動力因素。

中緯環流:北緯30°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向北運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形成盛行西帶),在北緯60°附近與來自極地的氣流——極地東(北)風相遇。極地東風冷、幹、重,一般沿地面向前運動;而西南風暖、溼、輕,與東風相遇後爬公升到東風上部並有繼續向高緯北行之勢。

由於兩種性質不同的空氣相遇、交鋒,兩種空氣的接觸面就形成鋒面,鋒面傾斜偏向極地,故稱為極鋒。暖而輕的氣流爬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了副極地上公升氣流。上公升氣流到高空,又分別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氣流在副熱帶地區下沉,於是在副熱帶地區與副極地地區之間構成中緯度環流圈。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形成原因與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熱力因素)有所不同,我們總結為動力因素。

高緯環流:極地高氣壓帶的近地面氣流向南,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方向逐漸右偏成東北風(形成極地東風帶),北緯60°附近高空氣流除一部分向南運動外,一部分向北極高空繼續運動,進而完成高緯環流向北的一支氣流在北極地區下沉,於是在副極地地區與極地之間構成了高緯度環流圈。

由於副極地上公升氣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氣壓降低,形成了副極地低氣壓帶。同理,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見圖3)。因此,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7個氣壓帶,6個風帶(展示圖4)。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對氣壓帶進行特性、成因等的對比(見圖5),從而可促進學生對風帶、氣壓帶的理解。

圖3圖4

圖52. 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考慮地球的自轉,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

在實際中太陽直射點是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因此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週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由於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有規律地南北移動,從而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和氣候(見圖6)。

圖6第三槍:考慮地球表面是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海陸分布的差異。

由於海陸分布等影響即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7月份,大陸增溫快,形成低氣壓,同緯度的海洋增溫慢,海洋溫度低於陸地溫度相對形成高氣壓;1月份,大陸降溫快,形成高氣壓,同緯度海洋降溫慢,海洋溫度高於陸地溫度相對形成低氣壓。由於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的氣壓帶被**為乙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其中7月份,副熱帶高壓帶被亞洲低壓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和亞速爾高壓;1月份,副極地低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

南半球的海洋面積佔絕對優勢,緯向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30°s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見圖7)。

圖7在亞洲,由於冬夏海陸上的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範圍廣,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因而在亞洲東部、南部形成了大範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規律地顯著改變方向的風,即季風(見圖8)。

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乙個組成部分,由於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及其面積的不平衡性,致使全球大氣運動複雜化,大部分地區存在著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而在亞洲東部、南部則存在著季風環流現象。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顯著,主要是它地處世界最大陸-亞歐大陸與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極大,冬季,由於赤道低壓移到赤道以南,南亞受冬季形成於亞歐大陸的亞洲高壓影響,吹東北季風,因冬季風遠離源地,故勢力較弱;夏季,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赤道低壓與形成於亞歐大陸的印度低壓連成一體,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會帶來大量水汽並形成豐沛降水。可見南亞季風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共同影響下形成的(見圖9)。

圖9類似的還有澳大利亞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風(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偏轉而成),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較多;7月(冬季)東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陸地吹向海洋,降水較少。

經過這「三槍」突破,結合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及地形和洋流,就可以構建起全球氣候分布的一般規律(見圖10)。

圖10 世界氣候型別分布與成因模式圖

知識強化訓練

1.右圖為北半球冬季中緯度等壓線分布圖

(1)在地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中,a、b兩地所處的氣壓帶名稱是、 ;此時該氣壓帶斷裂成。

(2)圖中氣壓中心名稱:a ,b 。

(3)此時,東亞吹風,南亞吹風。

2.讀亞洲某月季風示意圖,回答:

(1)該圖表示的月份是月。圖中a處是 (高、低)氣壓,名稱是 。

(2)圖中b處盛行季風,c處盛行季風。

(3)簡析形成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主要原因。

(4)簡析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最為典型的原因。

氣壓帶和風帶

二 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觀察課本51頁圖2 33 氣壓帶與風帶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南北往返移動,以至地表熱能分布有季節性變化,例如6月22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夏至日前後全球最熱地帶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氣壓帶也相應地北移到...

三步突破「氣壓帶風帶」的疑難點

本節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全球氣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礎。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很多同學都覺得比較難以理解。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解為三步來講授比較好。第一步 假設 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地球不自轉。在這種情況下,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就是高低緯度間的...

2 2全球的氣壓帶與風帶

在本節課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有 要使學生明白季風環流形成的原因,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由於地球表面是不均勻的,有陸地和海洋之分,而陸地和海洋的熱力性質 比熱容 是不同的,吸收相同的能量,陸地溫度上公升的速度要比海洋快 即陸地地表溫度會比海洋表面的溫度要高 失去相同的能量,陸地溫度下降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