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點評

2022-10-16 22:42:06 字數 3061 閱讀 1335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熟不可忍也!」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孔子再次對僭越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憤慨。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範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絡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我們平時做事也是要發自內心地去做,而不能只是形式上去做,做一件事就要全心全意地去做。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禮節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禮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決定乙個國家發展的是它的文化,而非制度,假使人人都懂禮儀知廉恥,那麼這個國家自然是先進的,相反若人口素質較差,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文化教育乃是乙個國家的根本,也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季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

作為三桓之首,季孫氏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三桓,是凌駕於公室的魯國貴族,出自魯桓公,包括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其中,季孫氏的始祖季友,諡成,史稱「成季」。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公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之爭,就是光明正大的競爭、公平正當的競爭、理直氣壯的競爭,沒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競爭。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磊落才好。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師徒二人由美人聊到繪畫,再由繪畫引申到禮儀,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他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態度。

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在孔子看來,乙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著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後也不能改變。生時是貴者、尊者,死後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這裡,他對行禘禮的議論,反映出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現狀的不滿。

禮崩樂壞是乙個古代詞,出自《與簡竹居書》,指的是封建禮教制度遭到極大破壞。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誰懂得禘祭的規定,誰就可以歸復紊亂的「禮」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體現了孔子對於祭祀的嚴肅態度。親自參加祭祀是內心感情的一次真實的抒發,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不去參加或讓別人代替是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的。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面前管著你的不能得罪,背後管著你的更不能得罪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乙個王朝對前乙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沒有人是什麼都懂的。不懂就要問,這就是最大的禮。不懂裝懂不叫禮,那是虛偽。不懂就問,一點也不丟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於周禮的內容之一。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射箭,只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只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麼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不管怎麼樣,該有的禮一點都不能少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體現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對上級保持尊敬的態度是應該的,也是自然的。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由此可見,儒家強調的「忠」並非愚忠。君對臣要以禮相待,臣才應對君要忠心。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一種節制之美,一種適可而止之貴。凡事懂得節制方能長久,適可而止方能體會其中真味。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使民戰慄」,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裡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

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從生活的細節中觀察乙個人,能更加準確地了解乙個人。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欣賞水平。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如果執政者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經典誦讀《論語》八佾篇

1.孔子謂季氏,八佾 y 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 女 汝 弗能救與?對曰 不能。子曰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4.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公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5.子夏問曰 巧笑倩 qi n 兮,美目盼...

論語 八佾第三

本篇主要內容涉及 禮 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 禮節上的種種規定 孔子提出 繪事後素 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 禮 的問題。第一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1 八佾 佾音 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論語各篇的字數

蔣晉通2014年6月22日中午 近來閱讀李零先生所著的一書 喪家狗 我讀 論語 突然想出乙個事,即 論語 各篇到底有多少字?雖然以前我也常讀 論語 知其字數總共約15500多字,但不知其準確與否,於是今天想點數一下 論語 各篇的具體字數。隨即,拿出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張以文譯註的 四書全譯 一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