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設計

2022-10-05 18:00:07 字數 5111 閱讀 3855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邢台市第二中學尚雙娥

教學設想 :

一、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的**慾望。

學生在第2章的學習中曾經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當時就遇到過用什麼材料做細胞膜的問題。本節課可以從這個問題入手,讓學生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分析,用什麼材料做細胞膜,能更好地體現細胞膜的功能。關於這個問題,學生已有的知識是:

細胞膜很薄,是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邊界;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讓一部分物質通過,其他物質不能通過;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告訴學生,細胞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漲大和縮小,說明細胞膜具有一定的彈性。教材中「問題**」欄目列出了三種材料:塑膠袋、普通布和彈力布,其中塑膠袋只能滿足作為系統邊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夠滿足系統的邊界和讓一部分物質透過這兩項功能的要求,只有彈力布能夠滿足上述三項功能的要求。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認識到建立細胞膜的結構模型,必須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發來思考。當然,細胞膜不可能是由彈力布構成的。細胞膜到底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這就會引起學生進一步**的興趣。此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問題**」中第二個討論題:「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讓學生更廣泛地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聯想和想像,進行更廣闊和深入的思考,以培養他們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慾望。

二、設計問題串,分析科學家探索生物膜結構的曲折歷程。

引起學生的**慾望後,如果直接將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告訴學生,學生仍會感到枯燥無味,對這個模型也很難理解,這樣又會走上死記硬背的老路。因此,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學家的實驗和結論,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的歷程,使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始終保持高昂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並且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問題串的設計可參照以下思路。

一種物質或物體的結構,實際上是指其組成成分之間的組合形式。比如細胞的結構是指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核之間的組合形式,氨基酸的結構是指組成它的各種原子之間的組合形式。要弄清一種物質或物體的結構,首先要弄清其組成成分。

那麼,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是什麼呢?(介紹歐文頓的實驗和推論)

歐文頓的推論是否正確呢?細胞膜中除含有脂質外,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呢?(介紹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分析假說是如何提出的,假說與觀察和實驗證據的關係)

脂質和蛋白質是怎樣形成膜的呢?(介紹兩位荷蘭科學家的實驗,分析脂雙層這一結論的由來)

蛋白質位於脂雙層的什麼位置呢?(簡介20世紀40年代的推測和羅伯特森2023年提出的「三明治」結構模型)

指出「三明治」結構模型的不足,說明細胞膜不應是靜態的剛性的結構,而應當是動態的彈性的結構。

有什麼證據證明細胞膜中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呢?(重點介紹螢光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指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並討論技術的進步在細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至此,流動鑲嵌模型已經呼之欲出了。

三、歸納總結,**並重,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在上述問題串的分析討論之後,可讓學生歸納總結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要點,教師再呈現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結合該圖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這幅圖呈現的只是生物膜的區域性結構,可讓學生展開想像力,想像乙個近似球形的細胞的細胞膜的三維立體結構。最後可簡介糖被的內容,此內容也可讓學生自己閱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一)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二)嘗試利用廢舊物製作生物膜模型。

(三)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一)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並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二)通過製作模型,鍛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二)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如何體現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一步確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三)通過科學史的學習,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意識,使學生懂得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化和完善的,樹立實踐出真知的觀念。

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三章的學習中曾做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已經知道細胞膜很薄,細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統的邊界,控制物質的進出,具有選擇透過性。在第四章第一節的學習中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已經了解細胞膜具有一定的彈性,這些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本屆奠定了學習的基礎。

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對探索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及結論的形成還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學方法:

一、教法:講述、引導啟發、觀察分析、對比歸納、聯絡例項,可配合多**教學。

二、學法: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由以前製作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的材料引入問題:用哪種材料做細胞膜,更適合於體現細胞膜的功能?

學生:通過三種材料與細胞膜的功能的模擬分析,得出結論:三種材料比較,彈力布更能體現細胞膜的柔變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對好一些。

當然,這幾種材料的特點與真實的細胞膜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

教師:有沒有更合適的細胞膜材料?

學生:?

教師:要想知道答案,就要進一步了解細胞膜的結構。

二、師生互動,研究學習

教師:細胞膜很薄,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那麼,我們應如何研究細胞膜的結構呢?

學生:?

教師:細胞膜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緊密聯絡的,而且細胞膜對物質進出細胞是有選擇性的。為什麼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呢?

它與細胞膜的結構有聯絡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有哪些?結構如何?

又有什麼特殊的結構特點呢?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飛船去尋找當年科學家的探索足跡。

關於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一)歐文頓實驗(學生閱讀)

19世紀末,歐文頓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

教師:如果你是歐文頓你會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二) 其他科學家的實驗(學生閱讀)

20世紀初,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後用蛋白酶處理。發現細胞膜被破壞。(提示:已知蛋白酶能專一性的催化蛋白質的分解)

教師提問:從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學生:細胞膜中含有蛋白質。

三 、教師歸納指導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脂質是磷脂。

關於細胞膜的結構

(一) 磷脂分子的結構與特性

教師首先利用圖示引導學生了解磷脂分子的結構與特性。圖示(略)磷脂分子的結構

教師提問:如果將磷脂分子放於水中結果會怎樣?它的頭部和尾部的位置如何?

學生思考繪圖。圖示(略)。

教師引導:生物膜的內外環境有無水?其上的磷脂分子會如何分布?

學生:(答案可能多樣)

教師:(二) 荷蘭科學家實驗(學生閱讀)

2023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好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教師:細胞膜中的脂質是怎樣排列的呢?

學生: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教師:兩層脂質分子(主要是磷脂)應頭對頭,還是尾對尾,還是頭對尾呢?圖示(略)。

學生討論:結論是尾對尾。

教師質疑:蛋白質又會在細胞膜的什麼位置呢?

(三)羅伯特森實驗(教師介紹)

2023年,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他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大膽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電鏡下看到的中間的亮層是脂質分子,兩邊的暗層是蛋白質分子,生物膜是靜態的統一結構。(羅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展示)

教師:假如真像羅伯特森所提出的蛋白質是均勻分布在膜兩側,且是靜態膜結構,那麼這能解釋細胞膜複雜的功能嗎?能解釋細胞的生長、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以及變形蟲的運動嗎?

學生:不能。

教師:隨著新的技術手段不斷運用於生物膜的研究,科學家又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科學家發現當細胞膜斷裂後其斷裂面並不是均勻的。

經研究得知,蛋白質在膜中是不對稱分布的,可以平鋪在脂質表面,還有鑲嵌、橫跨在脂質雙分子層中。

關於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人鼠細胞融合實驗(學生閱讀)

2023年螢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

教師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細胞膜有何特點?

學生:細胞膜不是靜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教師:那麼現在可以解釋變形蟲的運動了嗎?

學生:略

教師:根據分析的實驗,說說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怎樣描述生物膜?

(學生發言,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

教師: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後來又有一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研究與觀察,提出了一些關於生物膜的分子結構模型。其中,2023年桑格(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四、 教師精講

教師總結:(一)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內側)

(二)蛋白質分子有的平鋪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

(三)磷脂分子是可以運動的,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其分子的運動有多種形式)

(四)大多數的蛋白質分子也是可以運動的。(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五)細胞膜外表,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醣類結合形成的醣蛋白,叫做糖被。(糖被與細胞識別、胞間資訊交流等有密切聯絡)

五、 學生分組討論

(一)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你受到哪些啟示?

(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

(三)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

學生將討論結果整理歸納,匯報。教師點評。

板書設計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 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一)脂質,主要是磷脂

(二)蛋白質

二、 細胞膜的結構

蛋白質在膜中是不對稱分布的,可以鑲在、嵌入、橫跨在磷脂雙分子層中。

三、 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細胞膜不是靜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教學反思:(應依實際課堂效果總結)

2010.01

12 第四章第二節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導學案

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學習目標 簡述生物膜的結構。學習過程 一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合作 一 從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學 1.資料一 時間 19世紀末 1895年 人物 歐文頓 實驗 用500多種物質對植物細胞進行上萬次的通透性實驗,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歐文頓的結論是 2.資料二 2...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課題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創設情境,以疑激趣,理論聯絡生活實際,以生活常識入手,溫故而知新,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背景下主動建構新知識,讓學生認同細胞膜是系統的邊界。為了讓學生有切實的情感體驗,我們給學生提供實驗素材,讓學生通過體驗細胞膜的製備過程。實驗前引導學生進行正確選材,規範實驗操作。當...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材分析 1.1地位作用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一 分子和細胞 中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材分析 1.1地位作用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