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教學學科期末複習

2022-09-24 09:24:05 字數 5474 閱讀 8751

資訊的定義:資訊是能消除接受者不確定性的訊息、指令、資料等,它是由人或事物發出的,依賴訊號與符號而存在和傳播。

資訊科技教學論的定義:資訊科技教學論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它是將一般教學理論與資訊科技學科教學實踐相結合,用來指導資訊科技的教學實踐,在此基礎上研究一般理論,對相關的一般理論進行整合、補充、發展和完善,並且研究資訊科技學科教學規律的學科。

資訊科技教學論的研究物件:

1 資訊科技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2 資訊科技的課程設定。

3 資訊科技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4 資訊科技教學評價。

5 資訊科技教學環境。

6 資訊科技教師專業化和發展。

資訊科技教學論的特點有五點:綜合性、獨立性、基礎性、發展性、實踐性。

開設資訊科技教學論課程的目的:

1 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2 掌握資訊科技教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3 培養學生從事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和資訊科技科研的能力。

資訊科技教學論的學習任務:

1 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礎,進一步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者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2 明確資訊科技課程在中小學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資訊科技課程的課程標準,熟悉中小學各階段的資訊科技課程的設定、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3 掌握資訊科技教學的特點,教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備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的基本能力。

4 了解資訊科技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資訊科技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驟,具備資訊科技科研的初步能力。

5 了解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明確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途徑,不斷提公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

資訊科技教育的意義:

1. 資訊科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 資訊化社會呼喚資訊科技教育。

2 教育資訊化呼喚資訊科技教育。

3 經濟全球化呼喚資訊科技教育。

2. 資訊科技教育是個體發展的必然要求。

1 資訊科技是基礎學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力:指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簡稱。】

資訊素養與讀、寫、算等能力一起構成新時代兒童適應未來社會,開展終身學習、促進自身的完善與發展所需具備的基礎學力。

2 資訊科技轉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

3 資訊科技能有效支援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4 資訊科技改變了日常生活方式。

資訊科技課程在中小學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 資訊科技課程的地位: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資訊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定的必修課程。

2. 資訊科技課程的作用:

1 提公升資訊素養,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 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3 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4 有效支撐其他學科的課程改革。

5 為培養資訊科技人才起到奠基作用。

我國資訊科技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重視力度不夠。

2 指導綱要不先進。

3 課程發展不平衡,

4 資訊素養培養欠缺。

5 教學方法效果不佳。

6 師資隊伍薄弱。

問題解決思路。

1、 正確認識資訊科技教育。

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3、 研製新的課程指導綱要。

4、 改進教學方式。

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總目標的提公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表現在:

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布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在進行資訊科技課程內容選擇和重構時,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 與課程目標一致的原則。

2. 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原則。

3. 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協調的原則。

4. 與資訊科技的發展同步更新的原則。

5.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和創新素質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6. 循序漸進的原則。

7. 整合原則。

8. 可擴充套件原則。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採用學分制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組,每個模組2個學分,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總學分為2+2+x,其中必修2個學分,科目內選修2個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修滿4學分是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最低要求。

從「零起點」視角看,初中資訊科技課程內容比較豐富,注重雙基,但從今天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水平來看,一方面初中資訊科技課程基本上處於孤立狀態,與小學和高中課程內容不能有機銜接;另一方面,初中資訊科技課程內容與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內容有較多的重複和重疊。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部分只有「資訊科技基礎」乙個模組,它是資訊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組的前提。選修部分增強了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組並行設計,相對獨立,注重應用技術領域的能力訓練。

小學階段資訊科技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初中階段資訊科技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高中階段資訊科技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上機學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有關資訊科技教材編寫的原則:

1. 實行「多綱多本」,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2. 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應以培養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線。

3. 教材體系應以「模組化」結構組織教學內容以適應技術的發展。

4. 教材內容安排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注意採用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5.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原則:(論述)

1.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原則;

1 吃透教材,了解學生。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 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預設錨點,進行啟發,幫助學生客服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坑你出現的問題和苦難,主導整個教學過程。

4 要使學生只懂學習,養成善疑、善問、善思的好習慣。

2. 基礎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原則;

1 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根基。

2 以發展的眼光促進學生資訊素養的一般發展。

a. 教學過程發展性

b. 教學內容發展性

3 加強學習方法的培養,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a. 總結和歸納資訊科技的基本特徵和一般發展規律

b. 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c. 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 資訊科技與日常生活和學習相整合原則;

1 資訊科技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

a. 教學場所的拓展

b. 教學時間的布置

c. 教學內容的設計

2 資訊科技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

a. 在資訊科技課程中整合其他課程的內容

b. 利用資訊科技支援資訊科技課程自身的教學

4. 趣味性和嚴謹性相結合原則;

1 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2 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寓教於樂

a. 盡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例項入手

b. 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

c. 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

5.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則。

1、 教學目標上,在達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設立多級目標

2、 教學內容上,在實現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設計多種學習任務、使用不同的軟體工具。

3、 教學策略上,在實現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

4、 教學組織形式上,在實現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將集體教學、小組合作與個別指導有機結合

資訊科技教學方法的特點:實踐性、耦合性(雙邊性)、多樣性、整體性、繼承性、發展性。

選擇資訊科技教學方法的一句主要有:

1、 依據教學的具體木任務。

2、 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

3、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4、 依據**功能特徵。

5、 依據教師本身的駕馭能力。

6、 依據各種教學方法的職能、適應範圍和使用條件。

7、 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資訊科技課程常用教學方法介紹:

1、 講授法

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定的問題和內容各抒己見,展開討論、對話或辯論等,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共同**,以求明辨是非、擴大知識面和提高認知能力。

討論方式:

小組討論、全班大討論、辯論式討論(班級辯論賽)。

討論法的優點:

(1) 有助於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討論使潛藏的不同意見得以發表,有助於從多個角度認識一種事物,並且意識到對於事物並非僅有唯一的、不可辯駁的認識。

(2) 有助於思想的轉變。在討論中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和論據進行權衡、思考、反思,或反駁他人的意見,或修正自己的觀點,或理智地堅持己見、尊重事實。

(3) 有助於學生發展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 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學會傾聽、理解、說服、妥協等交流技巧,學會耐心地聽取他人意見,尊重、理解幷包容他人的見解,養成求同存異的習慣。

討論法的侷限性:

1、容易偏離學習主題

2、容易流於形式

3、花費時間較長

遊戲教學法:借助與教學相關的遊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適合用於枯燥的資訊科技基本操作課和基本原理課的教學。

任務驅動法:是指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乙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任務的設計應該做到:

1、任務要有趣味性

2、任務要具有適宜性

3、任務應具有明確性

4、任務完成情況具有可評價性

任務驅動法的優點:

1、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

2、易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可以鍛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4、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探索精神、鍛鍊學生頑強意志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任務驅動法的侷限性:非線性的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難兼顧知識的系統性,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的簡單重複;耗時較長。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關了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有助於系統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適用於班級組織教學。

侷限性:容易「滿堂灌,注入式教學;難以估計個別差異;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侷限性。

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

摘要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 目標 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要注意資訊科技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關鍵詞 資訊科技課程整合數學教學 要充分考慮資訊科技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資訊...

資訊科技期末教學總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至六年級的資訊科技教學,以及學校機房的管理工作,通過一學期的努力,我按時並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回顧一學期的教學與機房管理工作,主要總結如下 一 認真備課,組織教學精心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吸引力,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面廣,理論性強,對於中小...

資訊科技學科教學反思

從一名小學班主任,改教資訊科技學科,一晃也7年了。從對資訊科技學科的一無所知,到現在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其中經歷了許多。現在我對資訊科技學科有了更深的認識,對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也有了自已的一些看法。一 基本技能不能丟。資訊科技學科是一門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蒐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課程。而我認為,從動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