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土地規劃整理過程中的技巧

2022-09-06 17:27:02 字數 3755 閱讀 6291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 引言

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於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近年來農業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規劃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

2 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專案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調整土地產權關係,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3.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3.1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專案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 確定專案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 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 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專案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 **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專案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4. 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採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於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

土地復墾的,以土壤型別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型別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築

水平梯田的修築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麵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築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後,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於專案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5. 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塗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區域性平整,形成便於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麵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區域性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麵寬,採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

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

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採取挖溝築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採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幹。

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徵,確定專案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採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

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築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麵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於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佈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於8%。

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於25°的陡坡地

進行生態林建設,並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採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專案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6. 規劃效益分析

6.1 社會與經濟效益

土地規劃平整有利於促進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可以充分吸引農村閒散勞力參與土地開發整理,帶動建築、建材、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道路及灌排經改造以後,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進一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滿足建設用地佔補平衡的需要,實現耕地保護的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的統一; 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也有利於農作物布局的調整,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程序,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6.2 生態效益

土地規劃實施後,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防止旱澇災害影響,減少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荒坡開發以後,耕地質量得到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可以相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化學汙染,也有利於改善土壤生化環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有效固結土壤,而且長年落葉成肥,還可以相應提高耕地質量。

通過實施開發整理,可以形成樹成蔭、田成梯、路通達的良好的生態區域。

參考文獻:

[1]張新東,土地平整測量計算方法的**[j]. 北京測繪, 2002,(02).

[2]高華峰、張海春,rtk技術結合全站儀在土地平整測量中的應用[j]. 四川建築, 2007,(02).

[3]鄧黃興,土地平整工程中批量計算土方量的方法研究[j]. 南方國土資源, 2005,(11).

關於土地規劃整理問題的分析

關鍵詞 土地規劃 整理 技術 1.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 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 田 水 路 林綜合治理,配套...

土地規劃過程中環境影響識別主要內容研究

摘要 一般規劃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規劃方案的影響因子識別 影響範圍和時間跨度識別,對土地利用規劃而言,由於規劃區以外地區受規劃的環境影響不大,故其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主要為規劃目標和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因子識別。規劃的環境目標是指在規劃實施當中為了保護環境主題或環境影響因子而設定的目標,根據土地...

專案管理過程中的經驗點滴

一 專案管理過程中知識管理的實施 一 以資訊整合推動知識整合 專案具有系統化 重複化的特點,且具有正式的工作流程 方法和標準,需要各個方面的緊密配合。因此專案環境下的知識整合應建立在資訊整合的基礎上。在知識整合系統中.知識應該能夠便捷的到達知識的使用者。這就需要企業為專案知識的傳播搭建方便快捷的共享...